微信分享图

回到技艺:对现代漆工艺品格的思考

2011-10-18 09:22:24 陈亚凡

  漆工艺作为传统手工艺的重要门类之一,在大力保护和发展手工艺的时代背景下有所复苏,漆工艺品市场重新活跃起来。福州的脱胎漆器、平遥的推光漆器、扬州的螺钿漆器、新绛的云雕漆器等都已成为知名的地方文化产业品牌,产销逐年扩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现阶段漆工艺品中存在的品质问题也不容乐观,廉价的替代材料、简化的粗糙工艺是目前漆工艺品的通病,这虽然可以降低漆工艺品的制作成本,赢得短期的利润,却直接导致了髹饰技艺品格的整体下滑,也模糊了民众对传统漆工艺价值的客观判断—运用天然漆材料和传统髹饰技艺制作的漆器与使用其他替代材料和简化工艺制作的“漆器”有着怎样本质的区别?在快节奏的生活时代,复杂得几近繁琐的传统髹漆技艺体系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回到髹漆造物的技艺层面。

  在中国,天然漆的使用历史极为久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朱漆木碗的出土将髹漆的确凿历史上溯到七千年前,天然漆因其“坚牢于质”、“光彩于文”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器物的保护与装饰中,或与其他辅助材料结合制成器物,“温润、典雅、华丽、深沉”等词语都用于对漆器的形容。概括而言,莹净光泽中不失内敛之韵,华彩髹饰中兼具沉稳之质是传统髹漆造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品质,这两种品质向上与中国传统“中庸”、“中和”的文化观念及审美取向相契合,向下则与天然漆的物质属性及传统的髹饰技艺相关联。

  传统漆器华滋温润、光而不耀、明而不烁,这种内敛含蓄的光泽美感既源于天然漆本身的物质属性,又与髹漆、打磨、推光、揩清等具体技术手段密不可分。首先,天然漆漆膜固化后的分子结构所形成的反射特征与漆膜极高的硬度是漆器具备温润光泽的物质基础。天然漆割采自漆树,它是一种天然而稳定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由漆酚、漆酶、树胶质、水分及其他微量的有机物质构成,各成分构成一个有机的组合体,并决定了天然漆的特殊属性。早在古时髹漆艺人就已对天然漆干燥需要温度和湿度的双重条件有了深入了解,并置以“荫室”为其提供条件。在干燥过程中天然漆分子结构发生生物和化学反应,最终干燥后的漆膜表面由“漆酚—多糖—糖蛋白复合物”构成粒状微观结构,呈现出不均匀性特点,使每一个粒状界面都具有不同的反射角,因此在光线照射下,漆膜表面经过多次反射、散射和衍射后,可以产生丰满柔和、温润凝重的视觉效果。

  同时,实验表明,天然漆的硬度强于目前市场上任何一种合成涂料,这为人工打磨推光的后续处理提供了可能。要实现如同美玉一般华滋莹润的美感,通常要对最后一道面漆进行打磨、推光、揩清三道工序。打磨后推光是漆器呈现特殊光泽的重要技术手段,古代涉及到髹漆工艺的书籍中多有这方面的记载。如北宋《琴书》中对古琴髹面漆后光泽的处理有过详实的描述:“以水杨木皮不拘多少,烧味桴炭,入瓶器罨杀,勿令成灰,捣罗为末,细为妙,此为推光药。右用退光先于窨中取琴出看,如见可退,即用黄腻石浇水轻手磨去琴上蓓蕾,然后用细熟布帛蘸药末以手来去揩擦,候见光莹即住。后用净水洗拭令干,以手少点些油揩其光黑,转更莹澈。”这与现代做法的工艺原理是一致的,其中“候见光莹即住”即指推光时对漆膜亮度的主动控制。因此,正是天然漆的物质属性和具体的髹饰技术赋予了漆器特有的质地与光泽。现代一些漆工艺品制作过程中为了规避天然漆干燥所需的苛刻条件和反复打磨、推光的繁杂工序,直接采用聚氨酯清漆罩涂器物表层以达到光亮效果,这样制作的器物粗略看去也是光彩一新,但聚氨酯清漆本身的光泽、硬度及分子结构的稳定性都无法与天然漆相媲美,用它罩涂的器物光泽刺目、气味刺鼻且日久变黄,缺少手工打磨推光的精制过程,其工艺的粗糙形制更是显而易见。抛弃了传统髹饰材料,简化了操作工序步骤,也就等于消解或削弱了材料与技艺所担负的审美品质与文化内涵,传统漆器那种特有的内敛含蓄的底蕴也就无从见得。

  传统漆艺“华彩髹饰中兼具沉稳之质”的特征同样依托于天然漆的物质特性及与之对应的髹饰技艺才得以呈现。天然漆成分中的树胶质与漆酚、漆酶结合后具有较高的粘稠度,一方面在漆液未干固前具有较强的胶粘性,另一方面在漆液干固后可以形成一定的厚度,并具有一定的韧性和硬度。天然漆的胶粘性能使它可以与多种其他材料相结合,金、银、锡、铜、木、石、布、螺钿、蛋壳等材料均可作为辅助材料纳入髹饰体系中,极大地丰富了髹饰材料与髹饰效果,这是天然漆材料自身包容力的显现,传统漆艺也因此有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多彩面貌。而漆膜干固后具有的厚度与硬度,利于各种辅助材料进入髹漆体系。反复叠加和不断打磨是髹饰技艺中常用的手段,在若干次髹涂与打磨之后,材料之间可形成一个整体性结构,天然漆半透明的褐色色素对统一色彩也起到了协调作用,器物表面的平整性与光泽的统一性则进一步加强了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天然漆的包容性特质及具体的技术手段,使丰富多样的物质材料在髹漆造物中呈现出和谐的关系,漆器沉稳的品格特征也在其中得到彰显。

  利用漆膜干固后具有的韧性与硬度又可对其进行刻划、雕填,天然漆干燥后还有一个硬度逐渐加强的过渡时期,刻划、雕填工艺通常在这个阶段进行,适中的硬度和韧性便于针、刀等用具的操作,其刀痕线条也易于呈现流畅舒缓的走势。在我国漆艺发展史上,元代雕漆最为兴盛,刀法圆熟,形制敦厚。《髹饰录》中对此种工艺有过这样的评述:“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在现代漆工艺品中雕漆材料多用腰果漆代替天然漆,取其快捷之便,虽然腰果漆的视觉性状(如半透明性)与天然漆有某些相近之处,但漆质韧性较差,雕刻时不易走刀且易出现“运刀轻忽之过”,在“朱色之明暗”与“雕镂之精粗”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更有甚者,漆工艺品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合成树脂倒模成型的雕漆模拟物件,除了个别商场标明将其为“注漆工艺”,大多数堂而皇之地打着雕漆工艺的名目,这种廉价的一次灌模成型的化学材料制品,无论是材质工艺还是样貌品格都与传统雕漆相差甚远,已不能再称之为漆器。此类仿制品于漆工艺品市场中大行其道的混乱现象无疑对于我们如何引导传统漆艺未来走向提供了一种警示—忽视或漠视传统髹饰技艺的具体用材与工艺规范就会失去漆工艺有别于他者的独特品质与魅力,附加其上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也就无从谈起,进而还会造成民众对漆工艺及漆文化认识上的偏颇和疏远,这都不利于漆工艺长久的持续发展。

  传统髹饰技艺体系是历代漆工艺人在长期使用髹漆造物过程中具体经验的累积,它包含了对天然漆及其他辅助材料物质属性的认知经验,以及在认知经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诸多髹饰操作规范与运用法度。这些操作规范与运用法度是维护髹饰技艺品格的保证,也是漆工艺走向健康发展之路的基础。□

  陈亚凡 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