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雕塑:能看不能吃的艺术(附图)
2011-10-25 10:19:20 伍丽微
冰雕,不一定要去哈尔滨看,香港亦有冰雕师傅,只不过近年来冰雕发展萎缩,不能再靠把雕刻刀搵食。赵振铣、赵振钢兄弟在九十年代囊括了香港、海外大大小小食物雕刻比赛的奖牌,冰雕、水果雕、黄油雕、糖雕等,无一不精。玩雕刻玩到出神入化,然而真正吸引他们的不是雕刻这种技艺,而是食物本身。对很多人来说,食物就是食物,能吃下肚就好,但对赵氏兄弟来说,食物可以玩出很多花样,研究食物是他们的兴趣。放下雕刻刀,他们凭着多年来对食物的认识,一个从事食品雕塑工作,一个是食品造型师,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是不寻常的工作,而且有一个前提,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观及很熟悉食物的质感。
为了了解食品造型、雕塑的运作塬理,笔者来到赵师傅的工作室,看他们製作巨型的万圣节蛋糕,兄弟两人,一动一静,不变的是对食物的喜爱。
提起食物行业,很多人只知道厨师、调酒员等前线工作,对于一些“副业”却不甚了解,不知道塬来很多食物都可以是雕刻的材料,不知道食物包装上的图片、电视广告中的造型都要靠造型师在背后操作,亦不清楚各类活动场地的食品雕塑在製作时需要考虑当中的美感,这些工作都与食品相关,而且从事工作的人大多是酒店厨师出身。
一切由自学开始
“小时候我们喜欢玩泥雕,慢慢发展成兴趣,后来在酒店工作便开始用食物雕出不同的东西,”赵振钢说。赵氏兄弟七十年代入行做厨师,那时甚么都要做,冰雕、水果雕这些技艺没有人教,一切要靠自己摸索、学习。“那时在厨房工作,每天都剩下一些冰,于是便拿回家自学,一刻一凿,慢慢学会这门技艺。”赵振铣指出那时酒店没有雕刻师这个职位,有酒店为了拉拢人才,特地开设雕刻师一职,并开出高价挖人。
兄弟俩在酒店做了二十多年,从一开始懵懵懂懂地拿起雕刻刀,继而刀锋愈磨愈利,在食物雕刻最蓬勃的九十年代大放光芒,先后在不同的比赛中夺奖。“那时香港很流行雕刻,酒店会用冰雕作为装饰品,婚嫁、节日都要做一些大型的雕刻品。”赵振铣回想昔日光辉岁月,感嘆现在香港人不再重视这种技艺。“以前每间五星级酒店都会请一位雕刻师,冰雕亦是自助餐檯上必有的摆设,然而如今酒店嫌收费贵,厨师要身兼多职,以往是雕刻先行,现在要做完正职才做雕刻。”
对于赵氏兄弟来说,雕刻可算驾轻就熟,多年的磨练使他们可以在极短时间内雕出精緻的作品。“在哈尔滨玩雕刻很简单,那裡气温低,很适合玩冰雕,但在香港做冰雕却有很多限制,因为冰块融得快,时间要拿捏得準确,一般冰雕要在个多小时内完成,大概可以摆放叁小时。”哈尔滨的大型冰雕固然吸引,但香港在小型冰雕方面亦做得很成功。除了冰雕,赵振铣从德国大厨那裡学会用牛油雕刻,赵振钢以巧克力雕刻在比赛中赢得满分,炉火纯青的雕刻技术,彷彿随便一样食材经他们之手都能成为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雕刻中最困难的便是冰雕,因为冰很容易断裂,但雕出来却有晶莹剔透之美,效果亦最好。”
与食物结下不解缘
在酒店厨房工作了二十余年,天天与食物打交道,两兄弟对食物有一种情意结,慢慢发展出其他副业,哥哥对食品雕塑很有心得,而弟弟亦另起炉灶,从事食品广告设计,是香港少数的食品造型师之一,因此在雕刻没落之际,他们依然凭自己多年的经验,闯出新天地。
访问当日,两兄弟正在制作一系列万圣节“蛋糕”,用作商场展览。这些南瓜、木乃伊造型“蛋糕”便是食物雕塑,亦算是装饰。它们并非用真的食材製作而成,但细看之下不难发现雕塑的质感与食物很相似。食物雕塑的制作过程不算复杂,七个大型雕塑花了两人数天时间製作,兄弟俩不慌不忙,慢慢做,不放过每个细节。
“先用发泡胶砌出想要的形状,混合糖霜与蛋白,添加颜料,然后涂在发泡胶上,上完色后再为造型加上点缀,然后喷上透明喷漆便大功告成,”赵振钢笑言。看似简单的製作程序,最重要的不是一涂一抹,而是如何能将食物做得更“真实”,呈现出食物的质感。
“南瓜制作得很整齐会失去那种作为食物的感觉,凹凹凸凸的表层反而更漂亮,用糖霜加蛋白稀释才可以做出这种效果。”很多人以为平滑无瑕的雕塑才叫好,然而赵振钢却指出食物的质感很重要,是一件雕塑是否成功的关键。塬以为作品已接近完成,岂料师傅却搬来一大堆美术用品,颜料、画笔、色盘等,赵振钢说:“我想为雕塑加添一点装饰。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作品很粗糙、丑丑的,但万圣节要的便是这种感觉。”旁人眼裡平凡的装饰物却是两位师傅的心思之作,务求能透过食物雕塑带出万圣节的气氛,因此每一个步骤都不马虎。
你不知道的食物二三事
电视广告看得多,往往惊叹于真实的食物远远不及广告中的食物吸引,看那牛肉的肉汁多到漏出来、挑起Pizza时芝士“藕断丝连”、雪糕又软又滑、月饼的蛋黄漏出油,现实生活中根本买不到这些“食物”。赵振钢替商户设计食物的造型,除了突出食品的美态之外,更要满足导演的要求。在拍摄广告时,导演会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拍摄硬雪糕,既要突出硬雪糕的粗糙感,又希望拍出雪糕很滑的感觉,赵振钢坦言有难度。“以前做开软雪糕,知道怎么营造出又软又滑的感觉,但硬雪糕真的考起我,既要滑但又要保留粗糙的质感,那时在工作室研究了几天,最后做出来,导演看了也很满意。”
我们总以为食物广告中的食物是真品,其实不然。“那些食物是可以吃的,但未必是原本的食材,”赵振钢笑言。“拍摄软雪糕特别困难,因为雪糕易融,往往来不及拍照便融化了,因此我们会用其他食材代替,一做便做二三百个,在其中挑选一个出来拍摄。”又如拍摄金宝汤广告,汤汁与意粉要好好安排,用红、黄椒去衬托意粉,才能营造出美味的效果。
有些广告效果特别难处理,如今可透过电脑加工做出来,以前处理这些效果很费功夫。“食物‘出烟’会更加吸引观众,但即使刚刚上碟的食物也不可能冒出这么多烟,所以我们要在食物背后燃烧东西去製造『出烟』的效果。”某些食物广告的表达方式比较特别,需要多方面配合。例如赵振钢曾拍摄过一个草莓跌落牛奶的广告,“草莓跌入牛奶裡,牛奶与草莓接触的瞬间会产生涟漪,捕捉涟漪的变化其实并不容易,要用高规格的摄影机才可以仔细捕捉效果。”
食物行业多姿多彩
赵氏兄弟不是从事前线的食品工作,但涉足的层面更加广泛,不仅要懂得煮,更要了解每一样食物的特质。很多人不愿意从事食品相关工作,因为整天局限在厨房中,环境有点糟糕。万事起头难,赵氏兄弟亦曾在厨房工作了二十多年,凭藉多年经验摸索出一套心得,才得以如鱼得水,有机会接触广告、设计。“这个行业其实很有趣,需要不断思想、不断创新,在拍广告之前要先设想导演可能会有的要求,准备好一切才去和导演沟通,导演一问,你事先準备好便可以即刻回应导演,你做得好他们下次自然会再找你合作。从事食品造型的人实在太少了,虽然这是一份很具挑战性的工作,但当中有很多趣味。相比起内地、台湾,香港在这方面领先很多,内地、台湾都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反而请香港的食品造型师过去拍摄。”提起这个行业的发展,赵振钢不无感叹,他不希望这些技术失传,因此其子亦在这个行业发展总算让他比较安心。
食物看似简单,但表现食物的方式有很多,以雕刻、雕塑、造型这些方式呈现食物的美感,使之不只限于食用,更可以欣赏,俨如一件艺术品。
(责任编辑:陆晓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