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灾难与艺术

2011-10-27 08:55:15 朱其

  10月8日参加了日本横滨三年展举办的中日韩艺术杂志主编会议,会议是由我的好朋友东京Q画廊的负责人上田雄三、日本评论家栗山明策划,参加者有韩国《Art in Asia》杂志主编金福基、日方的艺术杂志是著名的《美术手帖》杂志主编岩测贞哉,我作为中国的《艺术地图》杂志前主编出席。

  上田雄三事先将路线图和飞机航班精确地告诉我,他甚至发来了电子地图,告诉我坐几点哪班的飞机,到达东京成田机场是几点,坐哪个巴士,到横滨站是几点,然后坐出租车到哪个酒店,到酒店大概是几点。我7日早上6点在望京的小区门口打车去机场,坐上日本全日空的班机,到达东京后又坐上长途巴士到横滨,到横滨站后有打出租到酒店门口。时间正好是上田先生说的大概下午三点半左右。

  神奇的是,我的出租车刚停下付款之际,上田雄三先生就出现在我的车窗旁,他就像武侠小说中那种跟你在很多年前约好时间地点见面丝毫不差的大侠,时间仅仅比完美程度慢了半分钟,他要抢着帮我付出租费,但我已在半分钟前将钱付了。上田在东京的画廊已有28年,算得上是资深的画廊老板。他现在五十开外,已经不想太投入挣钱了。他曾是一个大学的老师,如今他更热衷参与不挣钱甚至自己贴钱的学术活动。亚洲杂志主编会议是他发起的。

  因为日本大地震财政紧缩,今年的横滨三年展资金紧缩,展览规模缩小了一半。上田的画廊赞助了这次在横滨三年展名义下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为“灾难与艺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议题。此前二十年的各种学术会议几乎从未以此为题过,三国的学者和主编各自回顾了自己国家有关以灾难为背景的艺术,我在现场看到了以前三国艺术史被遗漏的许多作品。会议讨论了灾难与当代艺术、亚洲传统哲学的自然观以及灾难与政治的关系,我也介绍了中国艺术家以四川地震为背景创作的当代艺术,比如四川建筑师刘家坤的胡姗姗纪念馆,以及有关艺术家参与四川地震死亡学生调查的情况。

  在会议前夕,拜访了横滨美术馆长逢坂惠理子女士,并参观了这届横滨三年展。尽管三年展受到了地震的经济影响,在整体上水准上还是相当高的。中国艺术家宋东、尹秀珍、孙逊参加了这届展览。因为行程仓促,未能去东京的神保町旧书街逛书,但在三年展的现场书店淘到了几本好书,有日本“物派”代表李禹涣的论文集《多余的空白》,刚去世的日本批评家中原佑介的全集第五卷(主要是关于“物派”的文章),还有日本1980年代著名的“具体派”的著作。

  中原是日本现代艺术的第二代批评家,我跟他曾在去年合作策划过上海世博会中日版画展,参加者有草间密生以及“物派”的代表关根伸夫、小清水渐等,我们也一起在东京的酒馆喝过酒,没想到几个月前突然离去。此次在书摊上看到中原的新版书突然一阵感慨,他在去年东京的酒馆跟我说的一席话还记忆犹新,我当时问他,当代艺术批评的纠结在于,文字的阐述总是要好过作品本身,这如何解决?中原先生说,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比如我看这个作品哪里好,哪里不好。不用在乎艺术家怎么想。

  会议结束后,上田雄三就像日本的小企业主惯常的勤奋行为,他亲自收拾写有嘉宾名字的标牌、麦克风、海报易拉宝,甚至晚饭时还跟每个人要回胸牌,都一一放回自己的行李箱,好像要带回东京下次再用。我之后跟担任翻译的留学生张颖讨论此事,她说日本的小企业主都是这样的,不像个老板样子,什么事情都愿意亲力亲为,他们也不是为员工作榜样,而是觉得亲自参与劳动很踏实并享受操持的过程。

  晚上,我们在横滨的酒馆一起聚餐。大家都认为亚洲的艺术杂志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以后不应该再通过美国或欧洲的杂志来了解日本和韩国的艺术,如果这种亚洲自己的议题讨论持续下去,就会建立亚洲艺术自己的话语权。我提议明年可以在中国举办,大家一下子高兴的叫道:北京见!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