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爱:关于青瓷关于三陶
2011-11-01 14:37:47 顾青
我有俩师傅,其中一位是三哥。
是去年5月,与友人去景德镇,他受託来长途汽车站接我们,此前通过短信联系,遣词用句彬彬有礼,料是意态儒雅之人。因之老远见名戴花头巾的壮汉行将而来,一把提过行李箱,蓦然之间,措不及防,不是没有遭遇黑社会之感的。甫上车,即有第二层感觉,他虽在那厢热络寒暄,傲气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骨子里的一脉冷清也从笑容里直透出来。
晚饭,小饭馆存着他喝酒专用青瓷杯。席间抽烟,燃尽烟蒂一律收入烟盒,离席时提醒,桌上的餐巾纸请拿走,不要丢弃造成浪费。两个小细节揭示出良好教养,特别交待的餐巾纸环节是他与当地生活环境的格格不入,也是臺湾人与大陆同胞生活态度互动交流。
在景德镇数日,由他指引,看了湖田博物馆和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经他引荐,结识另一位致力陶艺才貌双全的大好青年Derek,说到这里,景德两朵奇葩接上头。喝掉叁瓶茅台,回程临上飞机短信致谢,提起四天三瓶酒,很快收到回复:哦,还少喝一瓶是吧?有幽默感,可以。关于花头巾有后话,据传是路见不平事,从劝到跟十几人干架,再送去医院抢救,搭上半条命。缝合头部创口时剪去长髮,头巾塬是遮盖手术伤疤用的。有热血豪气,不错。认识久了,他某天聊起《遵生八笺》,八卦汤显祖是江西人,嘴馋纽约美食大厨的素食菜谱,原来最难得还有文士风骨,失敬。
老长的引子,尚未带出正题,一哥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大学期间,师从“前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刘良佑教授研制官窑系统,跟随有“台湾陶艺之父”着称的林葆家教授学习研制釉药。1991年创立恒春窰2001年来到景德镇,在国营华风瓷厂内创办陶艺工作室,成为当地第一个台资企业,白驹过隙,十载光阴。热血豪气也罢,文士风骨也罢,剥离掉那些,直见性命,唯有陶瓷。
两位恩师一前一后,于1991年及2007年驾鹤西行,如有机会在台湾专业陶艺杂誌上看到林葆家的介绍,翻阅刘良佑做着《香学会典》,除文字,不妨细观他们的存照,一清矍一端严,可见古语说居移气养移体是有的,学识素养及性情好恶皆映照在一张脸上。相貌上看,三哥不如老师远矣。这样说,料他定会反驳,相由心生,这些年在大陆,不如意状况太多,每天骂人,相貌自不会好。
青瓷,至今不解人们对它的迷醉,不解为何有人因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眼之缘,执意放下所有,寻觅心头大梦;不解为何有人因一天青斗笠杯口沿的小磕碰镇日眉头深锁望月长吁,因果之间,可有据可循?此情来自何处,去往何地?而如有原点,于我的缘起定是初次去景德镇的下午,在三陶轩陶艺工厂的工事房喝茶,杂物堆积,东西潦倒,碗盘杯碟,香炉重器皆随意放置,不需要语言包装,任何外在依附,视线所及,浮尘之下,宝光内敛,似荆钗裙布女儿,寒素不掩清丽,此等风华,正是青瓷。
十年谪居,日常起居皆在厂房,二楼工作室至卧室十米距离,平日甚少迈出大门,更遑论外出远游。镇日宅在工作室里,挫败磨折各种不如意打磨出生命感悟,也看清更多现实。他是刘良佑的入室大弟子,师徒之间情谊笃厚。好酒之人,喝多后难免吐真言舒块垒,有一次说起恩师:着作等身有何用,我知他不快乐,死后不过凉茶一杯……但有时候也是乐观的,就像我们初次去景德镇拜访他的工作室,在閒聊中他反復提及,属于大陆的文艺復兴运动已见端倪,陶艺的发展已经比之前成熟许多,未来会更好。说到这里,话头陡转,眼锋一斜:所以我们要感谢老祖宗留下造瓷的智慧留下我们这帮臺湾人,我们来这里无非就是想带动整个的陶艺创作环境。
于他而言,不能与景德镇陶艺创作环境相融也是不争事实,但这里的丰富资源,已斥鉅资耗费十年精力的厂房又让他无法割捨。不融,或许只因他是传统意义上的陶艺家,他的傲气让他看不惯许多事,看不得从业者对陶瓷的轻慢疏懒;看不得不懂配泥调釉拉坯上釉烧窑等製作流程,拿着图纸各处找作坊代工;看不得作品里的抄袭虚夸……所以煺避一隅,自成一统,一脉清冷,一意绝然,或许只有这样的品性,才宜青瓷,从来至美之物,只利独行。他说,我-只-傲-我-的-所-爱。
为做採访时常问他各种问题,涉及到专业领域,他总不嫌麻烦,一一详述,叫他师傅,他非常严肃地拒绝:现在还不算。进入11年,厚积薄发,叁哥开始应邀筹备个人作品展。从年前等到四月,水静无波,没有半点消息。发信息去问,说快了快了,打好腹稿了,再催,说快了快了,中心思想提炼好了……心急:怎么还没烧阿?他幽幽地回曰:哦,你以为很容易吗?
当然,不容易。
说半天,三哥本名徐瑞鸿,家中排行老三,故此唤之。
关于青瓷关于三陶
20出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隔着玻璃初次看见青瓷,当时的感受?
当时情况早已遗忘,但是器物的造型与釉色却历历在目,回想起来无他,纯喜欢而已。莫名的喜欢,喜欢她的简单,喜欢那种安静恬雅,喜欢他的与世无争。
在景德镇致力于青瓷创作的时间?
2001年就开始研究,欲试烧本地原料烧造青瓷的温度範围与呈色效果了,但真正使用本地原料烧造直到2004年,开始较有把握调配釉药与掌控温度了。2005年开始专心使用青瓷釉烧制青瓷器。
上次提过气泡发色是青瓷釉色的一个典型特徵,对普通人来说,怎么来理解、界定青瓷?
几乎所有的釉药都有气泡,假设用放大镜看的话在青瓷来说由于铁元素的关係结合气泡加上光线的折射与某些微量元素帮助,使用中国特有的还塬烧珐来产生由青到篮的色泽,通称为青瓷。如此简单来解释,使用铁元素所调和的釉药再加上还塬烧法所产生的青色釉药通称为青瓷,青白瓷,光亮的青瓷,无光的青瓷,平光亚光的青瓷,具可如此解释。
从14岁开始接触陶艺,到现在超过30年的时间,时间、环境、经历,这些因素的综合,累积起来,现在对陶艺创作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年轻时喜欢结果,现在欣赏享受过程,不管什么作品器物我更喜欢过程。
对市场或者普通受众来说,仿官窑/汝窑的提法相对于青瓷来说,是一个便捷的切入点,我觉得目前有个普遍现象,大家把青瓷产品认同为茶文化/香文化的衍生产品,即等同于茶具/香炉香器,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怎么让青瓷走入日用生活领域?
釉药本身并不选择器型器具,虽然釉还是有个性。青瓷文化已是行有数百年的传统,茶具餐具香器礼器,各式各样,目前只是文化復苏过程。社会需求,自然而然属于所求自会发生的,因为青瓷文化本久深植于中国文化生活之中,是只有华夏大地才有的特殊陶瓷艺术,自然会发生的。
景德镇在提供丰富原料的同时,基本是一个相当寂寞的创作环境,怎么去坚持与平衡心态?
这是景德镇给我的,除了丰富塬料之外。有几棵树在工作室窗外,大树,清晨的阳光静静的晃荡叶子上的露水,下午时总有几隻鸟陪着树玩,工业区的过路车不断唿绣而过,树叶静止如思想彷佛老缯禅定,直到夜晚不自觉无声的掩盖了窗外,逐渐安静。开灯、音乐、网路、写釉式、烧窑、做菜饮酒,準备接下来重复的一天与需要思考的作品内容。我喜欢的生活方式虽然不是天天一样,天天有不如意的突发状况,日子一天一天来,我一天一天去面对。其实不会很复杂,有很多同伴跟我一起面对。坚持不住了,明天还是继续想办法坚持,那树那鸟天天守着我,而我守着我爱做的。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