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毕加索 离我们有多近?

2011-11-02 10:53:00 未知

  “谢谢啊,你的讲解很生动,让我们看懂了很多!”

  下午4点一刻,张琛一边取下衣服上的话筒,一边回收着观众手中的耳麦,微笑着送走耐心听他讲述毕加索传奇的每一个人,这已经是他这一天服务的第四批观众了。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开幕一周,作为志愿者讲解员的张琛,已经连续“上岗”4天。他说,观众会提出各种有趣的问题,比如“这幅画值多少钱”、“毕加索有几个博物馆”等等,但提的最多的问题,还是围绕作品本身——他画的究竟是什么?

  或许这个问题连毕加索本人都很难说清楚。懂与不懂,一直是人们欣赏艺术大展中,普遍“纠结”的问题。不过,记者发现在许多小观众的眼里,他们最爱临摹的,却是大部分成年人都看不懂的部分——毕加索立体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厚重的线条,折曲的轮廓,在孩子的笔下,有了更为纯粹和敏感的呈现。

  “我也不知道他画了什么,但我也能像毕加索一样画画!”一个小朋友说。

  讲解员:观众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他画了什么”

  在毕加索大展讲解员的招聘考试现场,面对着5个评委,张琛抽到的题目,是讲解毕加索的雕塑《男子头像》。这个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张江校区的大四学生,学的专业是公共艺术,平时做的最多的便是雕塑。那段时间,他还忙着创作自己的毕业作品,是一个装置,他说,一切都和毕加索有着微妙的联系。

  顺理成章,从来自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美院张江校区三所院校的200多位报名者中,这个清瘦阳光的“80后”男孩,成为了大展12名讲解员中的一员。

  “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寝室、画室里憋着劲,或者听别人讲毕加索的故事。而这次是要把我吸收的东西告诉别人,很忐忑,但也很充实。”虽然平均一次讲解要花上40分钟,每一次要走完8个展厅,一天重复‘上一堂课’的次数,比老师还多,但张琛觉得,为不同的人讲解,讲的风格也会不同。

  张琛说,他一般会准备2到3个方案,在讲解时,先和观众沟通,相互讨论,清楚他们对毕加索艺术的了解程度。如果是只听过毕加索的名字,对他并不是很了解的观众,张琛会在讲解中,多普及一些艺术家生活中的故事,比如他的情人、孩子。

  当然,观众偶尔也会有一些“刁钻”问题抛给张琛,比如“这幅画现在藏在哪里”、“这幅画值多少钱”、“毕加索有几个博物馆”等等,不过问的最多的,还是这个最普通、又最难回答的问题——他画的究竟是什么?

  “那时的欧洲正处于一个照相机时代,艺术家都在发问,有了照相机,还要画家干什么?”张琛站在《朵拉-玛尔肖像》前,开始向观众讲述毕加索诸多情人中,这个对他创作影响最大的女人。“毕加索觉得,照相机只能照一个面,无法看清侧面,甚至重叠的那部分。于是,朵拉·玛尔扭头那一瞬间的样子,被毕加索捕捉到了。时间进入了画面。”

  画中原本夸张、扭曲的五官,在张琛生动的讲述后,变得温柔而多情。人们静静凝视着画中人,仿佛回到了1937年的一个午后,画室中,缓缓流淌着恋人之间的迷蒙与悸动。

  “毕加索的艺术很感性,本身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存在看得懂和看不懂的人,只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人。”张琛说,遇到人们提出“画了什么”的问题时,他不会说不知道,而是要根据作品存在的不同时期,引导观众了解毕加索的方法。“他在每个时期都有情人,有时候作品的名称就是提示,讲的就是他们之间交往的故事。”

  小学生:抽象画中的线条更容易画

  “你们看,画中的人四肢是曲折的,有没有五官?”

  “没有!”

  记者采访当天,上海市实验学校四年级2班的班主任施老师,正被一群学生围着,这天正好是这个班的“半日考察课”。施老师站在毕加索作品《斜躺的裸女》前,一边听着语音导览中的解说,一边用问答的形式,向孩子们讲解画作中的人物构造。

  施老师告诉记者,考查课一个学期有一次,老师会带着学生去艺术馆看展览。这次参观毕加索大展,一个班分成两组人,一组去里面参观,另一组在场外选一幅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现场临摹或者创作。

  “来参观画展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让他们在双休日收集毕加索的资料,上周的美术课上,老师通过PPT,介绍了艺术家不同时期的画风,而接下来,还有一个‘未来小毕加索’的绘画比赛,这次现场临摹,也给他们一个与艺术家面对面的机会。”施老师说。

  在展馆大厅的休息处,李宙怡正在画《罗森贝尔格夫人与女儿肖像》中的夫人,画到复杂的衣饰时,她咬着铅笔,有些犯难。她说,自己喜欢毕加索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很漂亮,但太难画了,还是后来抽象作品中的线条画起来更简单。

  “我们让学生随意发挥,不拘泥于画出一个具象的事物,主要还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施老师正与记者说着话,一个胖乎乎的男孩拿着刚完成的画让施老师打分。画中的人物,看起来很像毕加索1920年在狄亚基列夫芭蕾舞团工作期间,设计的服装,比如《疯子的服装》。

  “你画的是谁?”记者问。

  “不是人!”男孩调皮地说。

  “那总得有个名字吧。”施老师笑了。

  “那就叫《打羽毛球的牛仔》!”男孩灵机一动。

  张琛告诉记者,他今天也是第一次给小朋友讲解。一开始,他觉得很难把握10岁左右孩子的心理,但在讲解中,却让他很吃惊。“我讲到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比如综合立体主义派,他们都知道,还能一眼看出这个时期的作品,并叫出名字,有些人连价格都能说出来。毕加索晚期的画就像个老男孩,小朋友来看他的画,其实更能沟通。”

  如何看:荒诞的,也是唯美的

  “我小时候已经画得像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却花了一生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小孩子般作画。”毕加索用孩子般敏锐多元的视角,重返童趣的想象,在人们看来,很怪异,甚至很“色”。张琛觉得,这其实是一种“跳跃性”的阻拦。

  他说,自己刚接触毕加索的作品时,也特别喜欢那些古典唯美的东西,就像喜欢安格尔、伦勃朗的画一样。“但我们如果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开始看,到印象派,再到毕加索开创的立体派,就会更容易理解他的创作过程,不会觉得他是在瞎画。”

  “这其实就像中国的大写意、泼墨,它也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有些人喜欢古典,有些人喜欢立体派,人们的需求不同,但现在看来,毕加索的作品都是唯美的。”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井士剑认为,这些荒诞的元素,经历了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人们对于美的概念,已经不只是典雅的,只是我们有时候会用单一的眼光来看事物。

  “毕加索是天才型的艺术家,他的创作欲望很旺盛,有一种西班牙斗牛士的感觉。我们看待他的作品,需要了解他的动机。他常把现实与神话结合起来,比如那些希腊神话的雕塑,他把自己画成牛头,就是希望自己更强大。其实中国神话也常常表现补天,只是我们的表达方式是中国式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詹宏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