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贡布里希《秩序感》
2011-11-02 11:34:01 阿兹
贡布里希《秩序感》,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杨思梁 徐一维 译)
象《艺术与错觉》一样,贡布里希的《秩序感》,向读者展示了许多艺术学研究的真问题。这是非常富于启发性的拓荒之作。它将装饰这种到处可见却又总是不被人们注视的人类创造活动,作了深入广泛的考察,提出了一整套研究方法和具体结论。只要打开目录一看,读者就会被那独特的全书结构所吸引,其各章节讨论的内容,从心理分析到知觉心理学,从信息论到符号学,从诗学到音乐学,从历史哲学到图像阐释学……使艺术史的涵容空前地廓宽了。而所有这些,最后都还是落实在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上,如该书的副题已标明的那样。
诚如作者在中译本序言中提示的,该书的导论是至关重要的篇章。作者以生物学和生态学的新成果作论据,分析了自然中的秩序及其用途,强调了秩序感在有机体知觉活动中的作用。这个秩序感的根源在于生物的遗传之中,而对于人来说,它既有先验的时空框架,又有自然进化构成的生物装置,秩序感是有机体内在的预测功能,它在周围的环境里进行着与它生存有关的知觉活动。装饰艺术的兴起就与这种秩序感直接相关,作者称之为“人造的秩序”。在这方面,装饰的历史与《艺术与错觉》阐述的艺术再现的历史不同,前者表明人们只是把几何图形看成几何图形,使它们以天数不同的排列方式加以组合,产生愉悦眼睛的作用;而后者则是对几何图形不断进行修正的过程。因此,装饰艺术的知觉心理公式就是“先摸索后了解,”或“先寻找后发现。”
事实上,这公式是继续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应用于知觉过程的研究。使其心理学的理论不同于任何刺激——反应理论,而以一个独特的角度,利用秩序来发现偏离秩序的现象,探讨两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作用。由于对证伪假设的重视,促使作者对非秩序的反应予以了更多的注意。这一点特别重要,它和强调知觉有趨于简单秩序倾向的格式塔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的区别。因为只有在对非秩序的反应中,在有机体进化的生存竞争中,秩序感才发展起来,并就此充当知觉活动的框架。而格式塔心理学的共时结构,就显得过于先验化了。为此,作者把对各种偏离秩序的情况所作的反应都成为“预先匹配”,因为有秩序感这样的“预先计划”存在着。如果预期的情况发生,人们的注意力便松弛;而如果没有发生预期的情况就叫“匹配错误”。装饰艺术家往往巧秒地利用这种错误来吸引人们的视觉注意,同时又以适度的非秩序成分来唤起审美感。中国书法中的“飞白体”,其实就有这种效果。
在装饰艺术的心理学中,作者引进了信息论的重要原理,提出“视觉节省”的主张,意义十分深远。当图案设计师把非秩序成分加入人们熟悉的形式中,原来熟悉的成分马上成为“读解过的”信息而变为多余,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未曾读解过的信息,如果运用得当,它就产生“新颖”感。但若运用不当,它就不是“万绿从中一点红”的效果,而形成混乱感。在这方面,作者很重视观看者的作用,在装饰图案与观看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必须做到最优化,理由是信息量的大小与多余度成反比,与新颖度成正比。
《秩序感》的各个章节,围绕着导论所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做了详尽具体的发挥。作为艺术史学者,作者在装饰艺术心理学的历时研究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有启发的范例。如第八章《风格心理学》论述“情景逻辑”的一节,界定了一个理性的生物在追求一个特定目标时可能采取的行动的过程。由此来考察秩序感的发展,才能认识装饰传统的顽固性,以及不断变化的风格和时尚对这些传统的影响。在结束语中,作者把装饰图案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类比也是十分精彩的,就象导论中将文化与自然作类比一样,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
(责任编辑:邬树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