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民族化审美趣向的建构
2011-11-15 16:13:31 西沐
——郭北平绘画及其价值初论
郭北平作品
相关链接:
郭北平是一个在审美理想上有追求的画家。他沿着中国文化精神这个向度,在油画民族化、特别是探索用油画的语言更多地表现民族审美特性方面,可谓是特立独行,卓然一家。所以我们说,郭北平是一个企图和正在建构自己美学思想的艺术家,虽然他更多地是在画布上而不是文字上,但这并未能消解他在艺术上的高度。当都市化的喧闹与“轻、薄、快”的快餐消费文化横扫画坛时,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发现,在西北、在西安的郭北平,所带给整个画坛的是一种极富学术意义的启示。突出地体现在,他的探索较好地与中国民族艺术传统精神相结合,把油画艺术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语境下,进行了颇有启示性的探索。郭北平作为当代中国绘画的一种学术存在,不仅仅是一个绘画名家的概念,更多的是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一种高度的标示。
一
郭北平1949年出生于陕西西安,是从学院里走出来的艺术探路者。他的探索及影响也广泛赢得了艺术界及社会的认可。郭北平现任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陕西省油画学会副会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些对艺术家来讲,是其毕其一生游学与体悟社会、体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郭北平说:“聪明人会较快自我定位而立地成佛也即知天命,有人则不然,长时期不知只会使他飘乎不定如游魂野鬼,兴趣广泛或终无归宿而老死他乡,或厚积薄发而终有独步也未可知也。”从其艺术追求的行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美学思想及艺术追求方面的一些基本的趣向。
1.在审美趣向上,郭北平追求的是在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沿着民族文化精神的指向,更多地表现静穆与雄浑的文化品质,讲求知行的统一,语言表现与内心感悟的统一,观念与艺术本体的统一,把写意与写实、表现与光影融入到对精神的提升与展示过程中,在审美的精神层面而不是感官层面,使艺术创作与审美有更多的可能性。在体悟了文化传统中所体现的艺术精神之后,尽管郭北平作品中还保留与延续了写实绘画的传统的光影、色差及造型等要素,但创作的自由度与主观性得到了延展。于是,时空、明暗、形质、色彩的处理已高度概括提炼,理想化超越了对象化的局限,使自己的审美观念、思想和趣向进一步锐化。
2.深入开拓并探索了油画的民族审美特性,总的来看,其向度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油画创作中融入了民族文化及审美意识,在严谨中追求整体、流畅与浑厚,在纯粹中追求精微与丰富,在简约中追求典雅,他将中国画内敛的审美意识与意境,巧妙地融入具有经典意味的油画创作中;二是深入探索并实践了民族生活哲学与生存态度的艺术表达,特别是在对自然的认识与看法、对社会的认识与看法上,传递出一种整体、浑然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从而使作品更多地展现出了一种新的审美的境界,同时,也从作品中传递出作为艺术家所拥有的一份从容与淡定的心境,这是郭北平艺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多年锤炼的高超、多变的技巧,使他的肖像画创作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这是一份来自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觉的从容。评论家克里斯·索伯曾评价郭北平说:“有些中国画家在忠实于‘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传统的同时,已经掌握了西方人物画的风格。”他认为西北的历史文化遗产对郭北平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3.郭北平从对人的关注到对人性的挖掘,反映出他对艺术当代性的敏感与对经典性的依恋。在他的作品中,那早已遁去的历史背景中,总是在表现人性的一瞬间,但体现出的是一种对永恒生命意识的关照。郭北平一幅幅作品中对人性的深入刻画,似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极具苍茫的心灵之路。这种创作状态的显现,既源于民族性的取向,也源于其对现实主义热切关注及理想浪漫主义情怀的向往。可谓是既有西北黄土地的朴厚与豪放,也有油画中西方古典的充满人性与柔情的细腻表现。有论者认为,郭北平的艺术实践,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空间表达方式,以多变的笔触将人物形象融于多彩空间,获得一种雄浑厚重的视觉力度:关注形象的历史厚重感、体量感及审美的凝重与大气。
4.对绘画语言的锤炼可谓是郭北平艺术探索的基础与过程。郭北平长期身居学院,造型能力强,但他从不以此为噱头,更不以题材取胜,而是在艺术的创作中更多地关注绘画语言,关注与强化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可以这样说,郭北平在长期的油画民族审美性的探索过程中,始终在不遗余力地做着一项工作,那就是找到一种适合而又恰当的语言。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书法研习与中国画的创作了。郭北平对恰当语言的追寻,总的来看,有三个重要的视角可供分析研究:一是探索什么样的语言能更好地表现民族文化的品质、气质与相应的情趣,研究如何从抽象、意识、象征及经典范式等绘画传统中来进行学习与借鉴;二是如何体现与表达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意识与趣向,从而更好地展示中国美学的审美理想与精神追求;三是要遵从而不能背离油画本身所应有的创作规律,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上的有效融合。郭北平除了充分运用色彩及造型技法外,更重视处理与环境的关系,在简约与纯化中把握复杂的场面与造型,追求静穆、纯净与流畅的境界,从而丰富了创作的内涵。
二
以上学术分析可以看出,郭北平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向融入其油画创作中,关注绘画语言本体的纯粹与品质,达到了感性与理性的一种和谐,既保留了来自生活的鲜活感悟,又使作品具有理性的高度。可以说,郭北平的艺术探索及其成就,在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中正在一步步引起市场的关注。虽然郭北平并未刻意地去关注与运作市场,但市场的反应更好地印证了其学术的社会认知度。身处西北的郭北平走得是一条以学术拉动市场的经典路子。其学术定位的进一步确立,必将带来市场定位及其价值体系的建立。
首先,郭北平作品的市场定位是由其作品的学术定位决定的,学术探索上的高度与独特性是郭北平作品市场定位的独特而强有力的支撑。其代表作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于2007年成功中标“中国近现代100个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入围作品,填补了西北油画画坛的空白。同年6月,郭北平油画作品《林则徐视察澳门》在北京荣宝拍卖以869万元人民币成交,被列入《2008胡润当代艺术榜·拍品排名》第82位。人们经常谈论一个艺术家作品的市场定位是怎样确立的,殊不知,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市场定位最终不是由市场及其价格决定的,而是由其作品的艺术与学术定位决定的。
其次,郭北平作品的市场价格体系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着其市场定位的形成。一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价格体系比较混乱。由于缺乏相应的价格指标体系和规范机制,作品的价格和价值出现了背离,尤其是有些艺术家的作品受到人为因素的炒作后,导致了价格虚高,与其作品的价值不相符。也有优秀艺术家因为学术研究与系统探讨的滞后,以及市场保有量太小,导致市场关注度不高而遭受作品市场价格严重扭曲与错位的命运。可以说,这两种情况都会严重地影响到艺术家作品市场定位及价格体系的形成。因此,整合市场因素,重建市场价格体系,对像郭北平这样优异的画家来说十分重要。根据雅昌艺术网数据统计,自2005年春季至2010年秋季,郭北平作品上拍33件,成交26件,成交率高达79%。我们分析认为,高的成交率,并未改变郭北平绘画市场价格被明显低估的现状,可以说其作品的市场潜力有待开发。作为郭北平作品价格体系构建的龙头——学术定位的系统研究与梳理,并有效推广与提升,在当下是极其重要和必需的。
中国当代艺术在快速的行进中似乎在走向迷失,甚至是还来不及思考就匆匆地成为别人或资本的仆人,郭北平倔强与不从的性格,使他从西北走向全国,甚至在世界产生影响,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自信与艺术精神的自觉,更是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强音,而郭北平正是民族复兴的伟大史诗剧中最为抢眼的一个音符。一个人的艺术追求只有与民族行进的脚步及脉搏合拍,他才可能在民族历史的画卷中留言,他才能合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前行,向着未来。
我们相信,郭北平艺术的价值发现之路已经开启,市场拓展的空间也正在一步步打开。
(作者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博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