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第六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综述

2011-11-16 16:39:05 未知

  11月13日,为期5天的第六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主会场活动落下了帷幕。本届文博会期间,共有超过百万人参与了展览、推介交易、论坛、创意体验及分会场的百余场次活动。其中,设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文博会主展场,共接待以业界人士为主的观众约20万人次。而据组委会的不完全统计,本届展会期间,共签署文化产业的产品交易、艺术品交易、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和入驻、银企合作等协议总金额786.85亿元,较上届增长65%。

  在这些统计数字之外,作为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举办的第一个全国性文化产业大型展会,本届文博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作用更为突出,展示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特点也更加明显。实际上,经过前5届的积累,特别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宏观背景下,北京文博会表现出了无可置疑的“实际效用”。这不仅为今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窗口,也对我国文化产业展会的发展方向和格局带来了全新的影响。

  整合、展示、交流: 平台作用更突出

  就展会本身而言,展览和展示当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是,一个展会想要通过对各种活动的设计将自身打造成一个推动产业发展的平台,就不容易做到了。这首先需要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展览和展示的作用,并通过这些作用的发挥打造展会自身的品牌,形成展会能够发挥作用的“场域”。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对展会定位的清晰把握和设计,也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探索的过程。而经过5年的发展,现在的北京文博会已经在全国的文博会格局中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价值,从而其平台作用的发挥也愈加明显。

  “我们想要这个全套的灯。”“你们这个产品在哪里有卖的?”在本届文博会主会场工艺美术馆的北京汉风至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展台,几天来这样的询问不绝于耳。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公司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与现代家居用品进行融合,提倡“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设计能力,具备了投放市场的条件。“我们参加文博会比较早,展会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如咨询的人一直很多。而且我们发现,消费者的感觉很敏锐,好的产品总是被问得最多。所以,我们现在的感受就是文博会必须要来参加,这不光对企业自身起到展示的作用,而且能让我们直接和消费者接触。”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鹿群在现场告诉记者。“当然,通过文博会,我们也能发现我们目前不足的地方,如现在我们的品牌辨识度还不高,还没到消费者一看就知道是我们的产品的程度。”而在由民营资本投资、制作中国内容在海外播出的蓝海电视台的展台,一个中国人搭档一个外国人的主持方式也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良久。一位参观过多届文博会的观众说,看了蓝海才知道原来中国文化也可以这么介绍出去。

  实际上,这仅仅是成千上万家厂商对文博会作用的感受其中之一。而要想发挥这样的作用,需要整合业内的各种资源,同时还要形成对专业观众和普通消费者的吸引力,将文化产业的供需两端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展览和展示的沟通和交流作用。

  当然,除了展览和展示之外,文博会的平台作用还直接地体现在促进交易的功能发挥上。而正是由于文博会越来越显著的平台作用,参与本届文博会交易和项目推介的省区市范围再次扩大,众多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参会也使得交易和项目推介显得更加有的放矢。

  创新、跨界、融合: 产业趋势更明显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篇章。而在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之后,中国的文化产业现有的产业形态什么样,未来的走向又如何,这都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合格的文化产业展会,应该不仅能够发挥推动产业发展的平台作用,而且也能够展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而就本届文博会而言,记者发现,创新、跨界和融合或许将成为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本届文博会的主题是“文化融合科技 创新驱动发展”,不论是在主会场,还是各种分会场活动现场,这一主题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很多参展商都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品带到了本次展会上。比如在广播影视馆,来自北京的各家广电企业的终端产品琳琅满目。其中数字广播不仅实现了点播功能,也让观众实时的参与和互动成为可能;歌华的飞视则通过对多终端视频播放的整合,来满足观众随时随地的收视需求;能够让平面影像“立”起来的3D拍摄互动体验区则吸引了大批观众排队等候。

  比起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本届展会显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大趋势也非常引人关注,即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这不仅让文化产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记者注意到,本届文博会上,很多产品都属于制造业的范畴,而他们之所以也来参展,就是因为他们借用了文化、创意、设计的元素,走上了从制造到创造的发展路径。如在台湾展区,记者看到一家叫做赛尚的企业,就是将签约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转化成为行李箱、衣服、文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化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将艺术作品的元素“印”在产品表面,而是根据作品的艺术性,再结合制造业的量产要求和技术发展进行的全新再设计,是一种融合文化与制造业发展的全新模式。

  此外,文化产业的跨界发展和融合还表现在行业边界的扩大,不论是制造业反向向上游的内容需求,还是文化产业不同门类之间的融合,比如传统艺术和现代传播方式的融合等,都显示出了文化产业所具有拉动和服务其他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