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油画中国之路学术研讨

2011-11-20 17:44:13 未知

  高端国际学术研讨会摘要

  编者按: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是个学术性系列大展,在西安举行《传承西北》吾土吾民邀请展第一站的时候,举办了“溯古融西”为主题的研讨会,在鲁迅美术学院《化境长城外》这个展览中,举办了题目为“坚守与特色”的油画研讨会,这次在杭州的《人文江南》展也举办了主题为“”高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个大主题中包含有四个小的主题:一是“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概念在油画中的确立;二是江南诗性文化在油画中的体现;三是油画本土化和国际化;四是绘画方法论及其思想背景。来自全国各地和包括海外的演讲嘉宾围绕此次展览的主题以及所延伸的内涵,做了精彩的、有深度的报告,也在会场展开了比较热烈的讨论。限于版面,这里节选部分专家的一些观点和论述,以期给更多无法来到研讨会现场的美术爱好者带来些许启发和思考。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我接触过好多油画家,包括一些理论家,他们认为油画的本土化概念是上世纪50年代末,由油画民族化提出的,或者是从今天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自觉提高了,所以油画的本土化也提出来了。我对这个问题一直持反对意见,我认为油画传入到中国那一天开始,就开始了油画本土化,而且非常富有中国特征。大家想想,我们来到了江南,江南是中国文人画发展最重要的大本营,中国人从来不认为能够再现自然、复制自然是一个很高的艺术,中国绘画从开始就没有像西方油画那样,是再现自然,大家可以想想,在100年前中国人开始学习油画的时候,在油画的理念上和中国绘画的理念上产生非常大的碰撞,会有矛盾,如何认识这个矛盾,就开始了中国学习油画的一种方法。

  ●意象油画的逻辑起点,实际上也是我刚才讲的,中国人从骨子里是不喜欢,是反对再现自然,所以你看我们今天的油画现场,可以看到很多是讲究文人的灵气、灵动,所以色彩也不像我们在东北、西北两场展览里的浓烈,这是我们南方人特有的审美,大家可以看看西湖,不会像一些其他建筑盖得非常高,它讲究的是一种精巧。

  ●有的人会说,你说意象油画不就是抽象表现主义,或者表现主义,把写实变成表现的东西,是不是就是意象油画了?我这里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法,尽管意象油画的边界十分宽泛,但是内核非常鲜明,就是中国人的文化性和文化性的特征,即作品怎样凸显中国人的文化理念、人格境界和品位格调。这里还谈到了意象油画的四种方式:一是以意构境,通过形色营构具有中国诗性文化特征的意境,而不满足于外界形、光、色的描绘。二是以意造型,既不具像写实主义,又不抽象主义。三是以意生色,光色是油画的灵魂,犹如中国画的笔墨,意向光色即是浪漫、梦幻的光色,是具有地域性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光色。四是以意书写,这方面最多的是通过中国画书法性的用笔,来表现它的意象性特征。

  Claude Imbert(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当我们看到一件作品的时候,我们先想到这是法国人还是中国人的画,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同时,实际是把一个语言的层面覆盖在绘画的作品之上,这种思维的传统,或者生存文化背景,我感觉实际上和中国文人画有很密切的联系,因为中国文人画是从书法到绘画,实际上是从语言到形象,反过来辨认图的时候,是从语言再到图象,这种反向的过程和正向的创作过程两者的结合,实际上正是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而欧洲的油画传统则是另外一种形式,先是辨认图象,然后辨认题目,然后从题目再回到图象,对图象进一步理解。

  曹星原(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

  文人画不是一个理论,也不是一个绘画,也不是一个风格,它已经几千年在中国的创作、理解、传承,最后尤其在江南集中地发展以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境,比如文人画的理论,文人画的理论和中医的理论,其实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我们把这些理论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非常丰富的话语体系。所以在这样一个话语体系下的创作,实际上已经是在文人画语境中的绘画创作,当油画100年前进入到中国以后,尤其在江南这一带,它不是进入了中国,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它进入了一个文明的体系。

  ●中国油画对绘画传统的境界追求,不是文人画,也不是油画民族化,也不是中国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语言形成的文脉,这个文脉在你的举手投足、一笑、一动等一切活动中都有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传承,就是文化的核心。

  ●中国画家对悟的概念给予了很高的定位,虽然英语中有一个词和悟的概念几乎相同,但是很少有画家从概念的高度来讨论通过作品所达到的悟,没有。这件作品有悟性,我终于悟到了什么,这是中国境界,这是我们的语境,在这个语境中画油画,你在画的时候不可能不想到悟,不想到它自然也会来。所以从我有限的艺术批评知识来看,悟的概念好像只存在于中国画,别的国家有类似之处,但是从种种材料来看,我有学生做了浪漫主义的研究,最后的结果是浪漫主义受到了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传统画论和艺术的评论,也是一个作品或者一个艺术家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同时也是最高的标准,那就是悟性,一点悟性也没有就说你别学画了。我最近听到一个美院的老师和一个年轻的画家说,你别学画了,做别的吧,没悟性。说一个人画得好,说他太有悟性了,这个悟性是黑白两端,中间什么都可以填,这个在艺术批评中从来没见过。悟性的模糊性和绝对性都在里面。

  黄河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什么叫地域性的形与神?我们今天讲人文江南,我们很希望在今天的展览上看到江南的风景、风情,江南画家来画江南,但实际上这种地域表面上的形,或者绘画上面的表征,是比较难以去做的,因为今天南方人可以到北方,北方人也可以到南方,今天的资讯越来越发达,我们过于强调地域性的形比较难。从国家的概念来讲,我们一定要画一种中国艺术的形可能比较难,但是我们在绘画里强调中国艺术的精神,我认为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形是可以多变的,可以与时俱进,形可以说是博得尔(音译)的现代性,他说现代性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性,这个永恒性就是中国艺术的精神,中国艺术特有的精神,这个东西我认为可以是不变的,可以是恒久的、永恒的,他也在拼命强调艺术的恒久性和永恒性。因为今天中国画确实也受到西方艺术很大的影响,今天的画展里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江南,甚至可以看到西方艺术的东西,在画展里都可以看到。我想简单、孤立地强调中国江南地域性的形,可能是不现实的,但是我想强调中国的神还是可以,比如赵无极画的画,他的油彩,本身都是形,但是不妨碍他在油画里表达出中国的精神、中国的意境。没有关系,我们可以用西方的,不一定写实的,不一定西方古典的,我们也能够表达中国的精神。所以地域性的神是我们强调的,我们不必去强调地域性的形。

  张坚(中国美术学院)

  ●如果说人文江南是一种机制的话,那么它应该主要是一种语言的机制,一种不拘泥于外在的自由感,这也是中国古典文人画最高的境界。所以如果从这样一个层面来理解写意的话,我觉得我们的写意就可以和当代艺术对接了。近几年我也参与了很多个国内的油画大展,我也看了这些作品,我个人感觉,不一定对,我看下来感觉很多画家在创作这类作品,尤其是主题创作的时候,是缺乏语言智慧的,不知道如何面对和破解这样一个高技术时代、影像时代的种种压力,充分暴露出来,很多画家在绘画语言上表现得很笨拙,让人明显地感觉到画这种东西的时候黔驴技穷,创作思维完全被故事、情节,或者某种流行的语言时尚束缚住了。所以我们现在这个问题不在于抽象和具象,而是在于如何能够在表达上有所突破,这个突破主要关乎个人的境遇,最终还是个体的自我发现问题。

  崔之进(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我提出一些小的想法,中国油画艺术本土化图象策略,一是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我记得我看过一本书,说历史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伴随着向后一步的求本看源,这是我们的根。中国的传统艺术中也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农民艺术,或者叫民间艺术,它的种类非常多,比如陶瓷、青铜器、脸谱等,非常多,他们在色彩构成、形式语言当中,现在油画讲究世界中心论,西方的评判标准和中国不一样,西方讲构成这些语句。但是我们大家可以说,油画是西方的,我们只是讲中国自己的,油画就是西方传入的,自己没有发明创造,那怎么办?我们不排除我们向西方学习,而且这个过程已经走过来了,我们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现在就是风格的导向问题,所以这次展览非常好,及时给中国油画界,以及中国传统油画做出一个非常正确的指向性作用,西方的油画也具有一种夸张、变形的特征,民间艺术实际上也是有这样一种特征,有一种陌生化效应,用在中国的民间艺术当中也是很好,就像我们看西方的新当代艺术一样,有一种陌生化的感觉,第一眼感觉很恐怖,看上去很高的感觉,一细看原来是这个意思,这是一种陌生化审美的趋向。但是它的传承当中也保留了中国式的文化。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我们中国人讲写生,这个生既包括自然对象那个生,也包括我们自己主体的这个生,这个生既是自然的生机、生气,也是我们胸襟中的生意、生趣,这两者在中国人的世界里是很难分清楚的。自然生机催发我们胸中的生意,胸中的生意汲于自然生机,这是一个相溶相济的境界。写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然的生机和我们胸中的生意两者相溶相济的过程,是这种相溶相济渐渐发生的过程。

  ●现在凡是不太具象,又不是抽象,我们统统都把它叫意象,所以意象遍地开花,意象素描、意象绘画等。其实我们中国人讲的这个象如此重要,它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它是对象和我们心灵相沟通的中介,它既不是现成的、已成的,同时又不是无踪影的,无迹可寻的,所以象是对象与主体之间可感可察的一种中介。这个中介向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对象与主体之间的一种解释性和想象性的关系。我们刚才讲的那个马(引用故事),这个马的象它肯定不是前辈大师的东西,也肯定不是个人风格化的东西,而是此时此在当下发生的象,是带着我们自身痛切感受的象,这个象不是独立于对象和主体之间的第三者,它是包容了对象和主体在内的此时此在的生命形式,它是这样一种生命形式,将对象和我包含在其中,而且是此时此在、在此一刻发生的生命。

  ●传统在哪里?传统就在我们文化主体性质中,或者是昨天很多人讨论的所谓中国性,但是这个主体性、中国性不是简单地回返过去,重复一代代过往的生命,也不是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地域性的观念上,在二元世界中强说它的属性,说它一定是诗性的,是意象的等等,在二元世界中强说它的属性是很不够的,它将把我们限制在一个很有限的天地里。这种东方文化的主体性,它应该是我们刚才故事里所说的神秘启合,它应该是在蕴含着时代鲜活生命、在在座年轻画家们你们的鲜活生命和悠远的记忆之神中,我们传统在创造新事物中,它们之间生生不息的,纠结在一起的那个东西,而这种美学的命题如何让我们得以亲身感受?寓言还是寓言,只有绘画才能生动地揭示自然的道理,彰显东方美学的品格。

  ●人文江南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它的诗性,其实我们生活在西湖边,我们最多体会的就是诗性,我们如何能够把南派文人的诗性通过我们的肉体,我们真正能够感受到,能够移植到我们绘画当中去,这始终是我们思考的重要命题……中国画的境界,中国画世界里的那个东西,如何能够在油画真实的劳作和创作当中再生?它是可能的!

  杨参军(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1995年,我看了几个月的巴黎博物馆,我得出结论,没有画画的欲望,所有的形式都已经在西方的博物馆里。这个时候我和司徒兄在一起,我接触到了具象表现绘画的方法论,其实很简单,你什么都不要看了,注意看眼前的对象。我当时想,的确,如果从形式的语言出发,我真的没有必要再画画,但是我作为一个活着的人,我有肉身的体验,我有感觉,这个感觉今天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虽然看到我眼前的东西是真的,其实它都不是真的。……我清楚地记得1995年回到杭州以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重新拿着速写本画眼前看到的所有东西,一画到今天16年了,我不知道我画过多少张写生,我知道我已经陷进了写生的状态中。我经常拿一个篮子到菜场,回来以后到油画系我的画室里摆弄,直到把那个东西画到发霉,我不知道我能画出什么,我只知道我的肉身世界唯一能够和这个现实相接触的,就是眼前的东西。

  ●对我来说,视觉真的是要靠磨炼的,我在1995年去巴黎之前,我对我周遭的事物视而不见。后来当我对我的世界开始在意的时候,开始用我的眼光去体验。我说体验这个词,就是说当我用画家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有很多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东西,没有看到过就有表现的激情。我有时候真担心我太累了,老是想找,哪个地方仿佛能够看到古灵精怪的事象我就想表达,其实我真的是抑制不住,想表现自己看到的激情。

  ●20年具象表现的方法论已经正式成为一个机构,这个基础方法论给我们,包括我们许多老师和同学的影响,我觉得是深远的,这个方法论其实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让我们重新找回我们观看这个世界最原发的感性,要找到这样一种感性,因为只有这样一种感性才能引发我们的创作激情,我们随着这个激情找到创作……

(责任编辑:孟玉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