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马志明北京开个展受热捧

2011-11-30 09:05:35 陈文秀

  

  马志明,1963年12月26日出生于江西南昌,籍贯广东。1986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199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获艺术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协会员,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江西省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我省油画界的领军人物,马志明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关注环保,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全国业界备受肯定和关注。

  11月27日,马志明作品展《回归》在北京798艺术区开幕,其20多幅关注自然生态和环境危机的油画作品,受到了众多国内外美术爱好者的热捧。

  马志明个展北京受追捧

  2009年,马志明首次在北京798举办个人作品展,成为本土第一位亮相全国的油画家。时隔两年,马志明携其20多幅艺术精品再次亮相798,当地艺术界对于这位擅长“风化”绘画手法的江西艺术家并不陌生。

  从黄土高原刀劈斧削般的沟壑,到江南水乡斑驳淋漓的印痕;从陕北窑洞的变迁,到故乡景物的追忆……在此次举办的北京个展中,马志明将从艺生涯20年来的作品进行了一次梳理,挑选出不同时期对于艺术的理解,集中展示自己的环保和生态理念。

  展览开幕现场,马志明作品唯美的油画色彩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一名来自芬兰的外国友人对其作品赞不绝口,他通过翻译告诉记者,“马的作品是有关于过去的一些记忆,比如延安时的窑洞,一些南方的民居,记忆中的风景等,这是有关梦的描绘,很美。”

  风化的窑洞赋予他灵感

  事实上,在江西艺术界还鲜少关注现当代艺术的时候,马志明在全国业界早已声名渐起。不少人是从大西北窑洞开始认识这位江西油画界的大腕。

  马志明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他还在西安美术学院读研究生时,就对陕北窑洞产生了浓厚兴趣。“陕北窑洞的变迁,是人们生存过程的变迁,人们在黄土地上不断地挖掘,窑洞不断地消失,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创作灵感。”于是,他用“风化”的手法绘画了大量西北窑洞,用模糊不清的画面,记录即将消失的窑洞。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化发源的重要地域之一,而这块土地的西北方向正在日益沙化。”马志明说,人们朝黄土要生存,而大自然风化的力量也迫使人们需要重新思考黄土高原的生存现状。于是,《挖掘生命》、《延河边的窑洞》等一大批作品应运而生,马志明的画笔,开始了环境危机的审视。

  以作品警示人们关爱环境

  马志明认为,在当今世界,全球变暖使得许多的害虫大量泛滥,大片的森林受到了破坏。全球变暖与臭氧层的破坏,让南极的企鹅开始遭受雨灾,让北极的冰不断融化。“人们在几千年或几百年才能了解到的历史感正在快速出现……当今的人们,行走在繁华的都市里,在人造的树林中休闲,又有多少人知道庐山冬天的气温在不断地上升呢?”

  谈到以油画关注环保,马志明告诉记者,从痕迹与风化的油画语言效果来看,这是引发想象空间的一种手段。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名当代艺术家的责任,通过作品警示人们关爱环境。

  今后更多关注家乡生态

  近年来,马志明开始了江南系列绘画,他把风化的状态转化成梦中的记忆。一间矮矮的村舍,一垄弯弯的田埂,抑或是一汪浅浅的池塘,这样随处可见的南方农村的小小场景,在马志明的画笔下都绚烂斑斓,铺陈出梦幻般旺盛的生命力来。

  谈到这种转变,马志明说源于几次在南昌户外写生的经历。“有一幅作品画的是瑶湖旁的一处乡村风景,当时那里正在施工,工人告诉我可以最后把它记录下来,因为这里马上就要变成绿化带了。还有一个恬淡的乡村景致,那曾是一处幽静的喝茶之所,现在也已变成了鸭棚。”马志明感慨地说,城市在迅速发展,身边的景物很容易斗转星移,许多儿时的记忆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为一名江西籍画家,他有义务记录家乡的美和环境变化。

  谈到今后的创作方向,马志明表示,关注环境和生态仍然是他的主题,但将更多地偏向家乡和江南题材。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 陈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