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包林解析西方艺术发展史的“三个平台”

2011-12-05 11:46:08 未知

  2011年12月4日下午,在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当代青年艺术家创作研讨班第三期的课堂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包林以西方现当代绘画的演变为例为研讨班的师生们解析了西方艺术发展史的不同阶段,并划分为了三个平台。

  包林教授认为,第一个平台是以马奈为中心的印象派,特征表现为,强调绘画的“平面性”、排斥透视法带来的画面深度感以及排斥绘画中的文学叙事。第二平台,杜尚、博伊斯等人进一步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媒介、材料、观念等各个方面都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边界。第三平台,在后现代艺术呈现多元化后,艺术家开始试图超越后现代,作品在探求从个性到共性建立的可能,呈现出了四个特征,(1)不提供知性:不再继续否定性的绘画革命,而是向被历史所掩盖的人性部分开放。(2)意义的模糊性:以一种可见的绘画替代了可读的绘画。(3)冷漠性或距离感:表现为一种被抑制的主观表现性:一是指画面技术的表现,二是指精神在人物上的表现。(4)作为借口的主题:画面不再讲故事,主题仅仅是呈现绘画的条件。不是由形式表达内容,恰恰相反,是借主题来表现艺术的存在。

  回归到当今艺术家的创作本身,包林教授提倡一种“蚂蚁美学”即像蚂蚁一样在踏实地创作过程中,充分交流、沟通、传递自己的理念,并引起“共振”,最终达到共性的认同,寻找第三平台的发展……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 陈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