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骥:精致、敏感的表示出真实的自己
2011-12-06 09:42:50 张凡
雅昌艺术网讯 (张凡) 陈文骥,他的作品在强大的技术性背后,体现出艺术家个人持久而孤独的探索,他说自己唯一坚持的就是“变化”,他要不断地变化,变幻出能够最真实体现他生命中那精致而敏感的瞬间。2011年12月4日,陈文骥的最新作品展《什么》在aye gallery 展出,展览呈现了陈文骥的最新作品13件。展览现场艺术家接受了雅昌艺术网记者的专访。
相关文章:《陈文骥的最新作品展<什么>aye gallery 展出》
图为展览现场艺术家陈文骥(右一)与朋友交谈
雅昌艺术网:我刚才大概看了一下,这回展出的作品数量不是太多,跟您去年在中央美院做的个展览相比,大体上是一种延续性,其中的一些差别和变化,能不能先讲一下?
陈文骥:应该说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只不过是去年的展览规模比较大一点,分量重一点,态度就更加慎重一点。今年作为一个小型展览,相对来说就轻松一点,可能也跟我这段时期因为去了趟新西兰有关,心情放松了,表达的效果变得更柔和了,结果是显得和以往的作品差异就显得今年的作品比较有一种愉悦感。
雅昌艺术网:我看到颜色比那次要鲜亮一些?
陈文骥:对,鲜亮一些,而且选的颜色应该说比较“嫩”。
雅昌艺术网:另外我注意到,一些作品的在细微的处理上,比如作品侧面的效果,以前是做出荧光效果的,这次没有做,以及材料上的选用,好像和之前不一样,这个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陈文骥:今年我侧面上基本上不做,因为那个东西还是要看具体作品的视觉效果需要,那种手段也不能一直都用,而且今年表达对象的形态,我还是想追求比较单纯一点,更加单纯,形态更加本质一点的,所以我不希望太多的修饰。所以尤其在边缘上留下了很多原始的一些痕迹,我想可能希望有一些人工痕迹的保留,人工感还是继续体现出来,不是感觉像是一个制作的产品。
雅昌艺术网:在去年您的个展中,已经是看到这种抽象的表现,包括整个画布、外框的改变和消失,这方面能谈谈您是怎样考虑的吗?
陈文骥:我是有力图突破绘画的一种本质表达的限定,使它拓宽一点,所以这种形态上的变化,对形状上的要求和原来的绘画体现稍微有一些不太一样,这个就是使我们的绘画的形态跟现场空间会有更多的契合关系,能打破原有的一种框框的感觉,这样在视觉感上会变得更空间的关系联系得更密切一点。有点儿像平面雕塑似的,所以也是力图让人对我绘画的理解在视觉反映上可能有一些变化。
图为展览开幕现场
雅昌艺术网:这个看起来似乎不难,事实上,要突破或者改变画面画框的局限,您还是需要从其他方面来考虑布局,是这样吗?
陈文骥:这个倒不是难的事情,因为我感觉我把一个空间作为我一件作品的一个整体,而不是说我把一个作品单独地作为一个整体这样去考虑的。所以应该说我对一个空间的思考,我作品在这个空间里边所占有的位置的关系、比例我心中都是很有数的,而且结果跟我预想的都比较接近,难度并不是很大,只是说这个选择是我这个阶段思考的结果,我希望绘画是可以这么去这样整体表达的,而且看我作品的人会改变一下看法,他可能更多地会进入这种视觉,因为这种视觉场景会变得很大,在你的视觉范围内,很多东西不是说眼睛直觉到哪儿,很多东西是靠你自己感受领悟到的。
雅昌艺术网:就是说当您把这个作品作为整个空间的一部分来看待,所以创作及表述也就是是顺理成章的了。刚才您也提到了,您现在的作品作为观者,他的角度也变得非常重要了,包括他的视角,还有在整个空间中的位置,这一点能不能给我们再谈一下?
陈文骥:应该是说我们艺术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所传递的东西不是简单的仅仅是一个内容,我们就是为某一种观念,也不是为某一个哲学做插图,也不是为某一种事件做一种解释,今天可能会兼顾一点点,我们能不能通过你的作品建立起新的看对象、看事物、看世界的一种态度和方式,我用这种方法来表达试图让看的人能排除对内容的依赖,更多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一种反应。
雅昌艺术网:更大地调动自己一些直观的感受。
陈文骥:不需要太多的结论,他只要获得一种反应,生理反应,他就是一种收获。
雅昌艺术网:虽然我们知道您的写实功力很强,但是作品一直鲜有对“人物”的描绘,“人物”的缺失一直在您的创作特征之一,但是我们又却是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情结,观者的有意介入也是构成这种人文情感的因素吗?在这一点上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
陈文骥:看都是一种人文的过程,很多人当然希望有一种直观的东西,可以和自己去对照的,我希望在我的作品面前作为一个人同样还没有失去基本的能力和他的基本的一种意识,所以我的作品和你的反应应该说是也是有一个连接点,所以我的人文因素包含在看的人的身上。
雅昌艺术网:很多评论也提到,您的作品不大愿意对于当下社会性太多的阐释,更多的是调动观者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对绘画本身形式及语言的探索,但是您又被大家公认为在当代艺术创作里具有个人鲜明特征的艺术家,在作品的背后,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在里面,这些评价您本人是否认可,怎样看待当代艺术家的界定?
陈文骥:有一些艺术家会思考这些问题,对我来说这些事情思考得比较少,甚至你说的这些评论可能也是不关心,我都不知道是他们怎么给我评价的,我也想远离这种评价,认为认可一个对我有影响的因素可能都会改变我,我很脆弱的,所以我可能也刻意地回避这些,这种回避也是促使我,让我自己更单纯地在一种适合我的领域里反映,这种方式目前对我来说我还能驾驭得了,所以我对周围可能关心的不是特别多,这个还是根据个人本身的一种原因,他职业各个方面的能力,他是带有自我保护的,还带有一点故意回避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产生这样的作品,才会有这样的思考在里面。
雅昌艺术网:我们知道您作为中央美院的一个教师,也坚持自己创作的艺术家,这样的双重身份,刚好之前我也刚刚参加了中央美院国际校长关于基础教学的论坛,大家都谈到现今关于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发展,一些基础教学,包括西方进来这些写实的教育基础,到底在今天还有没有用,如果有用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去进行;它跟我们今天一些电脑、网络、图像之间的冲突关系该怎么去教给学生;它跟创新之间的关系等等。作为一个教师,您自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扎实的基础功底,但是个人创作又不局限于基础写实描绘。这一点能不能简单地给我们谈一谈?
陈文骥:要讲这个挺难的,基础对于不对都很难说,我认为像我也是通过那个过程来的,我认为当前在实行的基础教学里面有一些作用还是起到了。我认为不足的主要是跟个人最后去发展的时候,他中间怎么过渡,这个衔接这一点上我们思考得比较少,从一个局部角度来说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应该说对一个阶段,作为一个画家,作为一个学习阶段来说,这个方面还是有必要的,当然在某个阶段发展的时候,他对这些曾经掌握一些知识型的、技术性的问题怎么理解和运用的时候,好像这方面我们在艺术教育上,甚至社会对艺术的认识态度上好像思考得比较少,甚至缺乏一点的手段。所以我感觉更多的是要在技术、个人艺术发展过程怎么转换和运用上再给予一些教学手段上的支持,或者是某些方面在教学观念上也要做一些调整,可能才会起到一些作用。
雅昌艺术网:有人都说灵感、创造这个东西是不可教的,作为老师怎么给学生带入进来,是给他一些案例吗?
陈文骥:我的感觉是当然我们只能教最本质的,他怎么看,我希望他在看的态度上会有更多挖掘自己本能的反应,看还是最重要的,因为一切技术的应用和表达,甚至于他的立场都跟他的看有关,所以希望恢复到这个本质上的东西,至于灵感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和曾经有过的经历,他自己碰撞的过程,这是由他自己个人来掌控的,不一定要怎么刻意地去强调,只是我们保护好他的基本的素质就是敏感的反应能力,这一点会有一些作用,在艺术教育里边要加强思考。
雅昌艺术网:刚才这个问题相关的,您谈到一些衔接的问题,有人把您的创作分为前后三个阶段,早期对一些实物的描绘,到第二个阶段对一些跟人相关的一些场景的描绘,第三个阶段类似于今天看到这些,这个背后您个人的衔接可能没有梳理成一个什么样的哲学理念,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这样一个过渡的关系和过程。
陈文骥:我对自己总结的机会特别少,我只是想往前走,最多就是说低头看一下自己的脚尖,背后走过的脚印我不太能控制,但是我感觉回头看每一步都感觉是很必然的,但是没有什么让我值得感觉骄傲的,我只是期待下一步,我感觉那些东西是留给别人去评价,我希望我下一步可能跟我目前的关系怎么能够契合好就行了,因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可能就是为下一步做铺垫,或者能帮助、激发我下一步的体现,这都是目前思考的。
雅昌艺术网: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始终不变的、重点的方向?
陈文骥:我想想。我反正老是想着我自己必须变,因为我感觉人每时每刻可能都在改变自己,就是说我能不能对自己这种改变认识到,能抓得住,往往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些因素,让自己保持在某一点上,因为是社会的要求,使我们自己好像必须完成这种社会给你的某种定位、形象和风格,实际上我们应该说很敏感、很精致的认识自己的感觉,时时刻刻都不是你现在的能怎么样的,应该把这种反应体现出来,这种体验的过程正是艺术家所要做的工作,是艺术家必须去完成的一种精致的自我,这个精致的自我就是每时每刻不同的自我。
雅昌艺术网:随时随刻精致的、敏感的表示出真实。
陈文骥:对。我就想力求认识到这一点并反映出来这一点,但是这个事情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可能你强调是哪个东西都变,可能感觉我这方面是不变的。
雅昌艺术网:好的,谢谢陈老师。
(责任编辑:张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