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基于艺术语言转变后的自足性

2011-12-13 10:29:28 刘礼宾

——刘礼宾谈杭春晖工笔画艺术

  迄今为止,杭春晖的艺术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主要是以“玩具熊”为表现对象,在人为设定的“熟悉”空间中,在作者审视的目光下,惯常作为“可爱”代表的玩具熊显得暴戾、自闭,在自娱自乐中,“玩具熊”近乎与外界隔绝,只与所处空间相呼应,无任何与画外相沟通的倾向。杭春晖描述的是一个成年人眼中的童话世界,在纯洁、可爱的表层下面,暴力、杀戮在沉默地进行着。本应带来希望的“光柱”凝固为边界,彰显着被划定的活动范围。这一时期,杭春晖娴熟地运用传统工笔画的晕染、构线技法,营造出一个颇具超现实主义色彩的个人世界。我想这样一个世界,正是杭春晖转折之后所营造的创作空间的真实反映。在这个阶段,杭春晖还画了几张带纹身的男人半身像,“玩具熊”变成了“男人”,血凝固成了纹身——前者是伤口的排泄物,后者是伤口的凝固。身处复杂的社会状态中,作为个体的生存,杭春晖常常会有无力感、孤独感。这种感觉需要宣泄,否则他可能变得歇斯底里。于是在杭春晖的前期创作中,“伤害”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对于杭春晖来讲,这样的描画中交织着一种很矛盾的心态,里面潜藏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情绪。人们对于伤害本来就保有一种恐惧,同时又会有一种自得其乐的内部欣赏。有时候因为人把环境给屏蔽掉了,然后在内部获得一种完满的自足。这种自足里面有疗伤,也有对伤害的一种迷恋和欣赏,一种抚摸伤口的快感。从杭春晖的这段自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早期绘画创作时的状态。

  杭春晖创作的第二个阶段以“假山石”为主题,假山石是他第一期作品中用于渲染现场的道具,现在独立出来,成为独立支撑画面的“主角”。杭春晖做此转变可能源自偶然的机缘,但持续下来,则是一个有意的选择了。从艺术家的精神状态来讲,杭春晖做此转变,明显超出了以往个体化的内视,而进入对物象的外向化分析(这与他前期对“玩具熊”以及“男人”的观察方式有相似之处)。以往他描画对象,无论是“玩具熊”还是“男人”,都十分精细。现在的“假山石”在双向晕染技法的处理下,变得含蓄而灵动。新近杭春晖又将这一技法用于创作系列作品“男头像”。在这些作品中,艺术技法和表现对象之间实现了精妙的融合。淡墨素雅,层次丰富,细节叠出,人物精神状态趋于存在的本真,潜在呼应着时代的律动。在不断纯化艺术语言的过程中,杭春晖实现了艺术语言转变后创作状态的自足性,同时实现了对表现对象的深入挖掘,而这一挖掘又对提升时下的精神诉求具有潜在的作用,即以个体探索的方式进行着上文所说的“中国崛起情况下民族精神建构对工笔绘画的期冀”。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张译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