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笔画热拍下的冷思考
2011-12-19 14:36:55 未知
中国工笔画作品历来深得藏家和投资者的喜好。在中国古代书画家作品中,李公麟、曹知白、赵麟、赵左、赵雍、陈洪绶、郎世宁、蒋廷锡、丁观鹏等古代画家的工笔画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拍卖价格。2007年1月6日由浙商拍卖公司推出的陈洪绶《高士赏砚图》立轴以484万元的成交价,位居2007年当前书画拍卖的榜首。近现代工笔画作品也日益受到藏家的关注,京津派单元中又出现许多新的热点,金城、徐操、陈少梅、于非等画家的工笔作品价格也在持续上涨。张大千“仿宋人法”的设色纸本《红叶白鸠》,作品成交价超出估价三倍以上,以176万元成交。在书画市场整体回落之时,达此“百万槌音”,实属罕见。当代工笔画家的专场拍卖也开始鸣锣起鼓,许多中青年画家的作品价格更是“暴涨”,陈东阳、晏济元、何家英等当代画家的作品价格一直飙升,甚至有逾越古代画家之势。然而,在工笔画作品价格不断升温之时,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古代及近现代画家的工笔画精品一直为藏家和投资者看好,“天价”作品带动了画家整体作品“价格指数”的提升。笔者认为,拍卖市场使用“价格指数”一词不妥。当前许多古代非名家的工笔画作品流入市场,画家名气逊于赵孟,也不抵陈洪绶。但是其作品质量高、流传有序,因此得到藏家的肯定而拍出天价。他们的作品纤不伤雅,丽而不俗,价格不菲,纷纷跻身于市场前列。例如赵雍、赵左、赵麟等画家的工笔画作品成为近年拍卖的热点。2005年由中贸圣佳推出的赵麟《洗马图立轴》(1365年作)成交价为935万元。2006年由中国嘉德推出的赵左《溪山无尽图》以1100万元的天价成交。在书画拍卖市场上,这样的“天价”作品却带来了画家整体作品“价格指数”的提升。许多艺术类文章也频频使用 “价格指数”一词,以每平尺的价格来衡量拍卖市场上画家作品艺术价值的大小。在画廊里,艺术品的价格尚可考虑尺幅的大小。但是这些都是希代之珍,在拍卖市场上怎可以作品大小言价?“书即约字以言价,画则无涯以定名”,“好之则贵于金玉,不好则贱于瓦砾,要之在人”。古人对书画的鉴赏购藏已臻于此,今人却逆道而行。 2005年北宋的一件无名氏作品《揭图手卷》在浙江西泠拍出了748万元的高价,香港佳士得2005年秋拍中的《山情村趣图》(传为马麟)也拍出了152.64万元。虽然这些作品价格成功落槌,但是并不能以“价格指数”来衡量其艺术价值的大小。古代的绘画作品,尤其是宋元以降的工笔画作品在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市场占有相当份额。鉴于近两年书画价格的回落现象,许多藏家虽然手持优秀作品,都不敢轻易出手,以期更高的回报。作品数量虽多,但是流入市场的高质量作品极少。同样,当代画家作品流入市场数量虽多,精品也很少。因此,书画市场上出现了高成交额、低成交率的现象。许多工笔画家几年前还保持每月100%的成交率,近几年作品成交率多次跌降,成交额却明显增高。这种现象不仅弥漫在工笔画领域,也笼罩在写意画家、油画家周围,成为绘画市场的普遍现象。
工笔画市场上所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几年来,中国艺术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势头可嘉,而艺术市场体制并不完善。健康而发展良好的艺术市场应是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合理分工、各司其职。中国的市场并非如此。画廊与拍卖行的越级,使得拍卖行日益成为一级市场。在这样的畸形结构下,拍卖市场越发火爆。许多投资者,甚至工笔画家,看到有利可图,便把当代画家作品拿去抢拍。艺术价值不高的作品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拍卖行,而不在画廊出售。一些发展并不成熟的拍卖行不再只拍精品,次品甚至赝品都一一纳入其拍品的范畴。在不健全的市场运营机制和艺术市场法规下,画廊几乎沦为艺术品的二级市场。目前,国内很少有画廊拥有相当的实力,与画家签约至少五年,买断艺术家的作品,成为艺术家的经纪人。没有多少这样的画廊,画家只能为自己代言。当今许多工笔画家直接介入买卖,创造力锐减,导致作品数量多、精品少。他们次次竞展,邀请著名评论家为其卖好,高价购买权威期刊的专版,甚至直接参与市场买卖,不再沉心于艺术创作。长此以往,怎能出精品?面对古代的工笔画作品,藏家与投资者不再以名家为唯一考量。史料大量记载、名家为其作跋、传承有序等,这些都是收藏者的定心丸。而对于当代的工笔画作品,他们却不能摆脱画家名气的左右。当今许多藏家与投资者艺术水平与审美能力有限,对于工笔画知之甚少。因此,面对精美的画作,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者众多。他们以名家为考量,认为名家的作品都是精品。再加上画家作品“价格指数”的“作祟”,他们便得出“高价格等于高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历史价值高,作品价格就高”的错误认识。买家混淆了作品价格与其学术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之间的关系,却使艺术家和投机者如鱼得水。
面对这样的市场状况,艺术市场的经营者应何去何从?建设艺术市场法令法规,完善艺术市场运营机制,是当前艺术市场的经营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艺术市场发展至今,缺少相应的法令法规进行规范化管理。如今拍卖市场的越级,画廊市场的混乱,使得市场的发展面临着巨大问题。艺术家创作需要《艺术产权法》;艺术家与画廊之间需要《艺术合同法》《艺术代理法》《艺术买卖法》;藏家与投资者需要《艺术投资法》《艺术收藏法》等。这些法规的制定,必将会使艺术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健全的艺术市场机制下,当前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所推出的“精品战略”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书画市场发展的需求。艺术家不再直接参与市场买卖,而是多创精品。当代工笔画家只有创作精品,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增值的保障力才更大。2006年5月14日,由北京荣宝斋推出的孙志钧工笔画作品《暮归》,以高出估价两倍之多的27.5万元成交。2007年1月13日,由北京鑫鼎推出的何家英作品《秋冥》拍出了22万元的高价位,奏响了2007年当代工笔画拍卖的新乐章。据统计得知,2004年以后,何家英、冯大中、喻继高等画家的工笔画作品拍卖价格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这与画家的作品质量具有紧密联系。推出精品之作,也是当代工笔画家应对市场变化的重要策略。一件优秀的工笔画作品,其艺术价值要用历史的维度去衡量。昭道之金碧山水,工而得其雅;赵昌之花,四时各尽其态;戴嵩之牛,眼中现牧童之影……古代的工笔画精品至今耳熟能详。当代的工笔画家更需冷静的态度面对市场,沉下心来进行创作。不仅要增加自身的锐气,同时还要提高文化修养,一定会创作出久经世代考验而不朽的精品。
藏家与投资者应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对工笔画艺术价值的认识水平,改变对工笔画仅是工整细致的错误认识,这对于正确认识工笔画的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有评论者认为,中国工笔画在当今书画市场占有相当份额,投资者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工笔画上,只有工笔画才能反映画家真正水平的投资观念会使投资品种越走越窄。这种说法存在一定道理。如果藏者对工笔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浅薄的认知上,必将会使平庸之作大量流入市场。工笔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不在于其如何的逼真、肖似、繁缛、细腻,而在于画家高度的思想内涵与画面所呈现的“意境”与“神韵”。这一特质不是写意画专属,而是中国画的共性。“夫画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工细之外,尤必开展”。对工笔画的这一认识不仅在古人的画论中有所体现,现当代工笔画家和学者对此都有一致的见解。著名工笔花鸟画家苏百钧先生提出“意是工笔画的灵魂”。薛永年先生认为工笔画必须“工而尚意重写”,才能脱俗,才不会落于平庸之作。因此,优秀的工笔画作品应具有写意性,在书画拍卖榜上稳居前列的陈东阳、晏济元、何家英等当代工笔画家,无一不工写兼能。在他们一幅幅工笔画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画家笔力的遒劲与爽辣,而这些都得益于写意画的扎实基础和深厚功力。当代中青年画家具有蓬勃的艺术创造力,他们的作品或打破传统媒材的限制,或回归传统的艺术形态,或注重形式语言的探索,或强调个人情感的表现。他们在工笔画的现代化进程中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投资者也应给予关注和鼓励。
中国工笔画的热拍,体现了收藏家与投资者对国画的钟情和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清代学者有言:“每读工细之作,惟有一瓣心香,钦佩难言也。”或许当今独具慧眼的藏家于此都有共鸣之音吧。古代工笔画作品拍出“天价”,却带来画家整体作品“价格指数”的提升。当代工笔画家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作品数量愈来愈多,作品的总成交额愈来愈高,但是成交率却愈来愈低。我们不得不承认,健全艺术市场机制,实施“精品战略”,提高投资者的认知能力,是解决工笔画市场诸多问题的法宝,正确的学术判断、优秀的艺术创作与规范的市场操作互动起来,形成良性发展,中国工笔画的艺术价值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与体现。
(责任编辑:张译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