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光画的是国画吗?
2011-12-26 00:06:03 张演钦
这是一个敏感的题目,弄不好,轻易便落得个“保守”的骂名——在今天,国画还有什么边界吗?为什么要人为设定一个界限?探讨一个画家画的是不是国画,似乎是只有我们中国才有的事情,好像没有听说过外国有人探讨毕加索画的是不是油画之类的话题。这又是为什么?
其实“杨之光画的是国画吗”不是一个新问题。根据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的说法,在上世纪50年代,曾有人批评杨之光是用国画画水彩。据说当时杨之光的态度是:“其实我真的是用国画画水彩,我当时就是想这样去改变传统的。”答案让人很意外。
当年对杨之光不是设问,而是批评。但今天,几乎连设问都不能成立了,引用网络词汇,只能叫“弱弱”地发问。这又是为什么?是时代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数十年来,一方面是画家对“改变”、“创新”的热衷;另外一方面是批评家对画家“改变”、“创新”的热捧,这是否造成今天这一局面的主因?不少批评家越来越多“考古学家”思维,对任何细小的画家信息孜孜以求,却对有关宏旨的文化品格忽略不计,说这才是“个案研究”、“学术研究”。谓之批评家的“考古癖”如何?因为文化品格不好谈,很难有研究成果,不容易得到喝彩;“考古癖”则显得很时尚。
几年前受某大学之邀,送了幅作品去参加该大学主办的书画展。画的是山水画,漆黑的夜里漫天飞雪,天地苍茫中独有茅房内的一豆黄灯,让人心生暖意;灯畔画一人,正挑灯夜读;粗写几笔,算是书本,自然是线装的。起题目时情不自禁题上了七个字:“雪夜闭户读禁书”。自觉笔墨、意境俱有可观处。画展开幕,到了现场,扒开熙熙攘攘的人群,发现画作装裱得挺好。正自欣赏,忽然发现题目少了一个字:雪夜闭户读……书,“禁”字被硬生生抹掉。
少了一字,意境大变!遂找了主办方,对方说这里毕竟是大学校园,不提倡学生读“禁书”,所以就把“禁”字去掉了,其实意思还是完整的,而且“禁书”也包括在“书”里头嘛。我说,意思还是那个意思,但意境已经不是那个意境。他问我,“书”的境界难道不比“禁书”的境界要高吗?我哑口无言,也不方便说艺术的不可言传之美被他那一改而烟消云散,只得安慰自己:从此认识到大学也成了艺术“禁”区,也算一获吧。
某些画家、批评家和该“主办方”,是否存在一致之处?
杨之光
1930年生,广东揭西人,擅国画。曾随高剑父学中国画,并正式成为高氏的入室弟子。曾任广州画院国画系主任,教授,副院长,美协广东分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岭南美术专修学院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名誉顾问,广东省文史馆名誉馆员等职。
(责任编辑:郑宏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