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特的系谱之树
2011-12-30 10:17:00 张玉音、郭志宏
学院概述
德国造型艺术学院制漫谈
台湾高等艺术教育学分制度已行之有年,在课程选择多元化、自主学习赋权,為高等艺术教育的广泛性注入更新的动能,在弹性的学分制度内,艺术科系学生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份量,个人艺术潜能可得到充分的施展空间与开发。然以选课制為基础的学分制,使用学分计算(数据化)学生的学习量,并以取得最低学分作為毕业标準的管理制度。学分制度的积极性,在於有利培养多样化、复合型的艺术人才,然而广泛吸收的结果仍使学分制在质量、深度上着力薄弱。欧陆艺术教育延续传统的师徒制度,艺术工作室由具威望的艺术家所主持,带领学生进行议题与技术上的深入,学生亦会藉由不同学习级距的互动得到艺术专业的建议与啟发。
以李希特曾任教的杜塞道夫艺术学院(Staatliche 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為例,即代表了德国造型艺术科系在当代艺术的潮流下,具代表性的学院制度,此学院於1950至1970年代產出德国目前线上仍活跃的艺术家群,而颇负盛名。德国艺术学院学制长度以九至十个学期不等,第一、二学期為方向指导学期,会有教授带领全体的艺术科系新生(无媒材范畴的限定,不论绘画、雕塑、摄影皆一起上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然第二学期结束前举办艺术评鑑,展出然后让所有教授评定通过或不通过,若通过学生可进入嚮往教授的班级,然而寻找教授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煎熬,师生双方挑选的过程有顺位也有妥协,前杜塞道夫艺术学院的分校敏斯特造形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Münster)也是延续如此架构的艺术教育方式。慕尼黑造型艺术学院(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München)相较下较强调师徒制度,学生在主修班级时间长,其他课程可自由参加,并无学分制。德国最传统的艺术造型学院制在18世纪末经歷一次尺幅较大的改革,此制度发展至今结构变异不大,然上课内容则因应时代变迁而逐步演进,无可否认师徒制度对於艺术发展传承与深化的贡献,然进入大师工作室的效应也逐步随着全球化与艺术市场、双年展的扩张,造成传统师徒制度的逐步失效,明星艺术家教授行程排满了国际展览档期,走入教室实践教育传承的时间限缩,导致强调紧密传承的工作室效益上的失落,欧陆目前也因应传统艺术学院与师承制度上的缺憾,调整為学分与师承并行互补的状态。
定期审视学生作品為目前师承制度最常使用的方式,非针对议题、技能主题性的探究课程,李希特於杜塞道夫艺术学院任教时,也多採用审视学生作品的方式,并坚持静物写生的重要性,以个人班级每年约收四个学生算起,在他逾20年的教学生涯学生应近百人,而拿到其认可的「大师研究」学位(Meisterschüler,等同博士学位)的学生近全数的一半。由於德国艺术学院自由的学风,他也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自由,因此其门下学生部分会针对其创作脉络延续或提问,或是直接生產自身的创作脉络,然李希特於德国当代艺术影响力的至高性,无论师承与否德国仍有许多创作者受其啟发,以下将针对李希特弟子、受其创作影响的艺术家做基本的脉络介绍。
着名弟子
(文|张玉音 名单协力|郭志宏)
卡奈芙Karin Kneffel
卡奈芙1957年出生於德国马尔,并在1981至1987年就读杜塞道夫艺术学院并於李希特门下学习,与老师在「相片绘画」(photo-based painting)的脉络上互有交叠,影像在卡奈芙与李希特的创作脉络中皆是一项对应与釐清现实的关键,他的创作延续绘画与影像、摄影复杂的辩证论述。相较於李希特模糊、刻意降低影像细节,卡奈芙则是折返清晰、锐利如幻象的影像,在保留绘画性的现实影像中偏离,让细节展现绘画精巧的壮丽、与物质的魅力,真实的光晕藏匿在其对光影、物质的詮释,真实与展示性结合的探索,成為他註解写实绘画影像的时代标籤。
格德斯Ludger Gerdes
格德斯1954年生於德国Lastrup,他於1977年至1982年就读杜塞道夫艺术学院期间进入李希特工作室,是活跃於1970至1980年代重要的德国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涉及多元面向、自由的跨域(公共艺术、文学、绘画、装置),虽无显性与表面意义与李希特的绘画脉络有继承关连,仍体现李希特对於教条反思的批判性。他探索艺术於公共空间做為媒介的范畴,18至19世纪的「英式园林」是他认為体现理想公共性与艺术性的空间典范,因此在其绘画创作中挪用许多英式园林的零件,而封闭的圆型是最常探究的结构,如同七巧板的挪移变幻出差异的剪影,拼贴组构、演绎其公共空间理型的园林范式。
奥芬Michael van Ofen
也趣画廊提供奥芬1956年出生於德国埃森,於1974至1982年就读杜塞道夫艺术学院,硕士学位於李希特门下学习。李希特曾解释其对於影像中模糊性的执着,迷恋不确定性的持久与无限,奥芬的画作似乎对於模糊性有了更精练的詮释,模糊经过简化成為笔触却反常的清晰,他惯用寥寥的数笔精準掌握人物动态、神态甚至场景,使用西方媒材达到笔简意賅、形神毕具的东方禪境,虚境讲究的是凝聚与笔触超凡的控制力,如何在极简、有限的结构表述有时比鉅细靡遗的实境堆叠更具挑战。
巴赫 Michael Bach
巴赫1953年生於德国Sehma,1975年进入杜塞道夫艺术学院,并於1979至1983年间於李希特门下学习,对於现实真实呈现的探究,也许是李希特弟子在绘画意志延伸的传承,巴赫对於寻觅真实的探究聚焦、记录於当代人际情谊,距离与亲密的互动,然在笔触表现上他的笔触流露德国新表现主义的风格,在写实的外表结构下是奔放、自由、抒情的叙述,巴赫即是1970至1980年代极力推动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之一,也是目前被视為德国新表现主义中生代艺术家其中的代表者。
施特鲁斯 Thomas Struth
施特鲁斯1954年出生於德国北莱茵西伐利亚郡,1973年进入杜塞道夫艺术学院,一年后选择於李希特门下学习绘画,并在李希特的推荐下向贝歇夫妇学习摄影(Bernd Becher& Hilla Becher),开啟施特鲁斯摄影之路李希特可说是关键角色。他惯常使用大型摄影机(large format camera)作為拍摄机具,从城市的无人街道、博物馆的眾生相、到原始丛林等题材,探讨题材的根本溯源,题材本身具有表象和内涵的辩证,你所见的并非所在,或说所在存於当意识「所在」背后创造的当下,藉由客观直视的视觉,纪录影像双重性指涉的痕跡。
风格传继者
哈维考斯特 Eberhard Havekost
哈维考斯特1967年生於德国德雷斯(Dresden),目前生活、工作於德雷斯和柏林。他於1990年代开始绘製报纸上的摄影与复製剧照和电视影像,这类题材并非新颖,如李希特已於1960年代展现对媒体刊物中摄影的探索,然面对数位与影像传播高速的当代,哈维考斯特将艺术家的主观性转换成数位影像的生成结构,他移除工艺的笔法与保持绘画表面的平整,解析或评论并非他绘画的重点,他诉诸於直观的数位影像,数位对他而言代表着当代精神,仅有数位化的影像在艺术家的眼中具有合法性。他的作品重新取得绘画对於影像詮释的主权,并突出自身机械复製失真的极限:交通工具迁移的窗口所构成流变速度的景观、电影的杂讯、现代经典建筑的切面,他在数位影像的基础上建构影像分层的异变与摆盪,他敏锐的捕捉如何藉由绘画将单一主题幻化為自我的参照。
凯斯勒 Wolfgang Kessler
凯斯勒1962年出生於德国汉诺威,如同李斯特扭转清晰影像的正统性,模糊与恍惚的影像似乎更贴近当代速度的真实性,从文艺復兴的透视法发明开始,模糊陪衬清晰影像的手段,然而李希特将模糊的附属与边陲扭转,使模糊具重新具有其图想表达主权的宣示,而能够体性、展示模糊的艺术性也成為绘画与摄影本质上的分界。凯斯勒延续模糊的主轴,添入当代的时空与速度性,将外观景物置於失速下,对象的流向与散化,清晰与具体的瓦解成為具速度笔触的抽象作品,影像的模糊探究了清晰脉络外另一途径,并叠合、写实了当代生活的失序、準度困乏在语意上模糊的处境。
其他影响者
Michael Wesely
1963年出生於慕尼黑的摄影师,曾将摄影机设定连续曝光叁年,完成了纽约以及柏林两个城市的景观变化、或是将花瓶上的鲜花由盛开到凋谢的时光移转,将影像时效性拉长呈现影像真实的另一詮释。
阿姆斯壮
David Armstrong
阿姆斯壮出生於1954年出生於美国阿灵顿,他的摄影刻意将相机镜头调為失焦,造成柔化的摄影影像,模糊的影像失去能辨识的时空依据,以影像突围真实的幻境。
阿隆索
Pablo Alonso
1969年生的西班牙艺术家,在其鬼魅、模糊的抽象背景前添入古典插画的精巧度,曾就读卡塞尔艺术学院,目前工作、生活於柏林。
Anna & Bernhard Blume
德国的摄影艺术家夫妻档,1937年生的安娜(Anna Blume)和伯恩哈德(Bernhard Johannes Blume)使用大量的黑白照拍摄戏剧性的自拍摄影,失焦与模糊是其惯常的手法,凸显其超现实与荒谬的影像魅力。
爱林德
Wolfgang Ellenrieder
1959年出生於德国慕尼黑,目前生活在慕尼黑,他从摄影与大量的影像资料拼凑其创作的影像空间,将具象与抽象的空间同时纳入,对於真实空间的扭曲与偏移製造虚构,找寻空间潜在的真理。
格林菲尔–珊德丝
Isca Greenfield-Sanders
1978年出生於美国纽约,目前工作生活於纽约,她以薄雾般轻柔、温和的笔触,绘製出当代休閒生活恬静的閒适感,或是单纯的天空色彩的单纯配置,她的模糊具有女性特有的纤细。
侯尔曼
Nicole Hollmann
1962年出生在德国汉堡,失焦的摄影作品是侯尔曼摄影作品的主轴,表现当代生活中茫然,失焦相片对她而言往往叙述比清晰影像更多的可能。
贾克布森
Bill Jacobson
1955年生於美国,他以描绘模糊的人类影像着称,以大量的失焦和曝光描绘人类生存处境的痛苦与困境,人的形体蜷曲、伸展或是休息与哭泣,她以简易的色彩与糊散的影像表示人生的徒劳。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