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告”事件引发质疑:政治审查还是民事纠纷?
2012-01-08 13:27:06 刘倩
通告:当代艺术展展览现场 摄影:裴刚
相关链接:
导语:《通告》当代艺术展开幕两天以来,引发了艺术界关于此事件的真相讨论。策展人顾振清与梁克刚临时组织展览来抗议某种过时的意识形态一元化思维模式,提出对于审查制度反思。多位策展人、评论家也参与到讨论之中,提出对于博览会和《通告》当代艺术展的各种观点。
艺术家策展人对艺术审查的抗议
此次展览策展人梁克刚发出了关于《通告》展的几点说明,认为16位艺术家的参展作品早已确认,而遭到质疑要求撤换的阻力主要来自具有官衔的干部,而这种带有官方背景的文化机构处理纠纷的态度和语言方式体现的是对艺术家及艺术创作的不尊重,这是对艺术家的不公平,而并无意将事件上升到政治诉求上去。
艺术家黄彦觉得:“整个事件所体现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所处文化环境的问题,现行体制下的文化霸权主义,其狭隘性和控制欲对文化发展是很不利的,我想这才是大家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这个事件所体现出的。”
策展人顾振清认为:“16个体艺术家为在一个展会展出自己作品付出很多心血和劳动,突然在开幕前几天被主办方雪藏。个体面对强势机构单方面‘通告’,感觉不平、不公,就有权利表达出来。艺术家与独立策展人紧急中自我组织的‘通告’艺术展,虽仅三天,却是最好的自我申明、自我表述。面对石头,独立策展人选择站在鸡蛋这边。”他觉得艺术家不服的是主办方长官意志衙门作风式的政治审查,这种审查不是学术把关,而是一种过时的意识形态一元化思维模式的沉渣泛起,是一种开倒车。
他表示此次展览恢复展出就是回应这次某机构的《通告》,就是抵制审查意识的继续横行。审查制度无形无色,但却深刻、内嵌在一些人、一些机构的意识深处。一有风吹草动,随时会突然现形于艺术现实之中。可忧虑的是,审查制度有其惯性,让人养成内在审查意识和习惯。
策展人皮力反驳“审查”之说
而策展人皮力则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有派别和权力就有自我审查,有顺从权威也有反权威的自我审查。展览能够在798展出就说明不是“艺术审查”的问题,他对此次事件的观点:“虽然被通告展的艺术家被商业展变相利用而至逐出,但是相比一个彼此抱怨的,未遂的商业合作,无论是艺术还是社会这个时代有更多紧迫的事情的去处理,同样“通告“的情绪对于个人焦虑的矫情放大并不具有与这种紧迫性相关的张力和穿透力,正相反它反而会遮蔽对某些真问题的讨论。”
吴俊勇展出作品
两人还针对艺术家吴俊勇的作品《左右字》进行探讨,吴俊勇此次参展作品将左右两字进行立体化处理,类似于“建筑”的视觉感受可能在特定的展场语境中让人联想到特殊的政治涵义,而皮力则认为此作品并不是引发政治审查的问题所在,批评家鲍栋也提出此作品在深圳展出,并未受到审查。
艺术界观点:“展览事故”说
策展人付晓东认为在商业博览会上探讨捍卫创作自由并非明智,双方出现纠纷应该是主办方与艺术家相互不满,应该按照事先签署的协议进行办事。她得出结论是:这基本是一个展览事故,首先对场地和博览会了解不足,导致合作失败。策展人对本不需要这次“展览机会”的艺术家进行的一次道德绑架,参展艺术家无形中都“被代表”为“反《通告》文体”的自由斗士,应该推崇实践精神而不是低级炒作。
批评家报道则认为此事件很明显为展览服务不专业,并非政治审查引发的问题,不应扯上“自由”大旗。他的观点是:“一个民营的商业博览会先邀请艺术家参加,后又因各种理由拒绝为艺术家们提供展览服务,这种违背承诺与合约的行为顶多可以上升到民事纠纷,为什么要上升到‘捍卫艺术与表达自由’这种政治高度呢?而目前,并没有关于博览会方到底是以何种理由拒绝艺术家作品的消息与报道。”
张朝晖也认为此次事件只是一个商业机构和几位艺术家的一个民事行为,如果有违约行为可以起诉要求赔偿,没有必要上升到政治高度
对于亚洲艺术博览会质量的质疑
星空间房方则认为此次事件是艺术家们对不靠谱的博览会表错情在先,给一般性的商业纠纷上纲上线在后,此次艺术维权师出无名。
批评家刘礼宾也在了解了组委会的资料之后认为博览会本来就没什么意思,吕澎也相继回应可能展览并不该参加。鲍栋及艺术家赵能智也提出了对于此博览会的质疑。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