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市民在美术馆享受美学穿越
2012-02-06 09:20:13 朱春杭
新年期间,大家就都有了充裕的时间来享受文化活动,除了平常的电视、电影之外,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在新年期间也会受到男女老幼的青睐。在杭州的各种文化场馆中,浙江美术馆无疑是最受欢迎的美术馆之一。“除了除夕和初一,长假来参观的观众非常多,每天接近两千人。”浙江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介绍道:“这个数字比平时的周末观众还要多。”
浙江美术馆新年期间举办的展览只有两个:《书风书峰2011浙江书法名家作品展》(至本月7日)和《屋漏痕形式的承载》(至本月12日),前者是高龄传统书法艺术家的高水平集中展示,后者则是以中青年当代艺术为主题的新锐展览,放在一起,很有点意味。
都与书法有关
“美术馆本来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场馆,而浙江美术馆一直所坚持的就是所有年龄层次的人在美术馆里都可以看到适合自己品位的艺术的理念。”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说:“新年期间的这两个展览就是最好的例子。”
浙江是传统水墨艺术重镇,《书风书峰》汇集了浙江书法界的12位代表人物,展览受到欢迎是意料中事。而《屋漏痕》这样的展览,在当代艺术一直受到观众“冷落”的杭州,又和传统书法放在一起展出,会不会有些被遮盖了光芒呢?
“其实观众们的反映非常好,新年期间一直有朋友和我提起这个展览,并且很多人在微博上发了很多有关展览的消息。”《屋漏痕》的主要负责人、浙江美术馆副馆长桑火尧说:“很多冲着书法展来的观众,看完了书法之后就看当代展览,也会感觉非常好。”
巧合的是《屋漏痕》这个当代展览的题目出自于《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和书法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个展览是从当代艺术当中梳理出传统文化的印记,传统与当下结合,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桑火尧说:“两个展览的策划是平行进行的,没有做刻意的安排,但是却暗中产生了联系。其实杭州除了是传统艺术的重镇,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策源地。经过这么多年,这里的观众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保守,其实对于好的艺术作品有着很大的包容性。两个展览在一条传统文化线索上,方向不一样,但都代表了人们对于艺术的不同认识。”
专为这个展览创作
《屋漏痕》的策展人蒋再鸣的名字也许大家并不熟悉,但是这位从杭州走出去的策展人已经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策划了多个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展览。2009年春季在西湖美术馆举办的《反光:2009新艺术纵深邀请展》汇集了周春芽、向京、尹朝阳等当代艺术大腕,这个展览就出自他的手笔。
“这次在浙江美术馆的展览参展艺术家都在30多岁,没有很多人所熟知的大腕,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蒋再鸣说:“首先,艺术家的选择要根据展览的主题确定,很多知名的艺术家的工作日程非常满,所以配合某个特定的展览创作作品是需要提前很多时间的。如果没有根据展览而创作的作品,而只是拿老的东西来展览一下的话,就失去了策展的意义。”
蒋再鸣在受到浙江美术馆邀请策划展览的时候,刚刚完成了在北京今日美术馆的另外一个展览《中国式书写》。“那是一个讨论中国当代水墨与油画共性的展览,完成之后我就一直在读书和思考下一个展览。《屋漏痕》有些像美学上的一个跳板,因为用传统书法术语来命名一个当代艺术的展览,会激发大家的想象力,在传统书法和当代艺术之间构架出一道桥梁,展览就在这样的想法下自然发生了。”
尽管听起来有些抽象,但是蒋再鸣认为看展览并不需要多“懂行”:“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不太懂音乐,但是知道莫扎特。我一年前买了一张莫扎特的唱片放在车里天天听,现在就懂了,我能听出感情,听出他想表达的东西。看展览也是一样。杭州的传统文化土壤很丰富,但是也培育了林风眠、赵无极这样的当代艺术先驱。大家对于当代艺术经常会有一种"看不懂"的排斥,但是就和听音乐一样,不要有抵触情绪,看得多了,自然就知道了。这就好像去看电影,光看海报,是没办法了解电影的内容的。”
(责任编辑: 陈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