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RON LOGO](http://pubunder.artron.net/pubimgs/news/artron_logo.png)
潘鸿海:此生织就江南梦
2012-02-19 09:47:59 阿童
早春二月,瑟瑟微凉。地处繁华的上海美术馆内,却是一派盎然景象:巨大的展厅内,60余幅诗意唯美的油画江南筑就了一个绝色的梦境;如潮的人流云集此中,沉浸于气势恢弘的“江南”梦里。2月18日,当今中国画坛江南题材油画独树一帜的代表性人物、年届70的浙江画院名誉院长、著名艺术家潘鸿海先生大型作品展“江南忆”隆重拉开帏幕。
水乡忆恋,织成江南梦
潘鸿海,出生于上海梅陇水乡小镇。年少时在苏州求学,长大后考入了当时浙江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几年之后又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留杭任出版工作。从上海到苏州到杭州,江南最典型的人文地域风情给他的青春记忆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图象。更巧的是,他姓名中的一笔一画,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联;于是这次的展览海报也荡漾着江南的秀水出现在众人面前。提起举办“忆江南”作品展的初衷,潘先生说,“今年正好是我的70岁生日,我想把我的思乡情怀和我这辈子的创作,向上海的父老乡亲作个汇报,表达我的感谢。”
从小生长于江南,被温润如水的江南文化完完全全地浸润和滋养着的潘鸿海先生画中描绘最多的那种白色长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在江南地区流传千年的“西施裙”样式。为了将这些人文的印象长久保留,他始终以最诚挚的艺术激情描绘着心中的江南,笔下的油彩也始终流淌着那一份让人倍感亲切、纯净而又浓烈的江南情韵。“那时,常看到村里的姑姑婶婶穿着红肚兜乘凉,也常看到她们端着木盆举着木槌到河边洗衣,这些小时候的记忆,整个地贯穿在我的生命中,我创作这些作品只是想最真切地反映自己的家乡情怀。”
油彩江南,凝铸中国魂
正如潘鸿海先生说,最初只是抱着对故乡的眷恋,对自然的热爱,对江南的挚诚热情而创作,无法预料这一切终将给他带来什么。自1986年,潘鸿海的油画《囡囡》参加全国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之后,系列作品《姑苏行》、《江南行》相继问世,广受好评,奠定了他自己的艺术风格并逐渐受到收藏家们的热捧。然而,面对扑面而来的赞美和盛誉,潘鸿海先生没有任何张扬和自满,一直执着不倦地表达清旷怡人江南风景、灵秀温婉江南风情。面对关于创作动能的各种追问,他只有简短而有力的几句话:“我喜欢画画,我喜欢画江南!画了几十年,还是画江南!江南永远也画不完!”
潘鸿海画中的水乡村镇,气息清润,风轻光柔,流布着氤氲的水气和雅致的朦胧,自然又娴熟地融入了印象派和西方写实主义的风格。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说,西方油画艺术与中国本土油画语言的结合上,潘鸿海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江南的气质,如同南方天空那细极了的雨丝,与西方油画的强烈厚重有着强烈的冲撞感。用油画表现江南,是艰难的油画本土化命题。数十年的执着追求,潘鸿海怀着对江南的最真挚、最细腻的解读,探索出了一条唯美、诗意的江南题材油画创作道路。在美丽如梦的水乡图象行将飘散的今天,他笔下呈现的不仅仅是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水乡风情图象,更是一个个痴守住了最深层中国文化精神的诗意纯净、又如宇宙般幽深的江南灵境。
从1973年创作的《母女肖像》,从最初的《红妆少女》到《摇啊摇》,又从《古仪沉香》系列到《外婆家》,再到历时一年的巨幅新作《绣江南》……一群群清雅娇羞,温婉灵秀的水乡女子婉约地从画布中缓步走来……从最初的描情绘景,到后来的叙事达意,他的创作正在近几年发生着深潜。2009年1月,当“浙江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命题创作之一《美丽洲良渚——中华文明之光》在惊艳于世人的时候,这幅跨越了6000年的时空界限的巨作以不凡的艺术气度与深厚文化底蕴,诠释了一个极富有感染力的远古文明之下的美丽江南。为创作这一巨制,潘鸿海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研究和收集素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查阅的资料叠起来差不多和身体一样高”。跑了良渚、嘉兴、浙江、上海等四五个历史博物馆,走访了当地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专家,听他们介绍良渚的历史。甚至长时间地站在良渚遗址之上,去体会和感受远古的景象。才终于将这一个宏大的“江南远古文明”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样的一种艺术精神,与其说是艺术家在用心灵画笔捕获着江南丰厚的人文滋养;不如说是艺术家在守望着这一种诗情、这一种画意,将江南人文之魅深深蕴涵在他的作品之中。
父女情深,传承艺术根
在这次“江南忆”展览上,还有一个吸引人的亮点。潘鸿海的女儿、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博士、讲师潘汶汛也于同期举办了一场个人展览。与“江南忆”的主题呼应,她的同期新水墨国画展被命名为“浣溪纱”。
自幼酷爱绘画的潘汶汛,没有因为父亲的盛誉而循着江南油画路子走,她选择的艺术创作门类是中国画。她说,创作之中,她所追求的是线与笔墨赋予可见形象联想之外那更深沉的意味。作为感恩,也作为祝贺,她将自己最新创作的新水墨系列40余幅作品组成一个展览,为“江南忆”添上一抹空灵、神秘和美妙的清气。正如潘汶汛曾撰文描述“不确定的交换沸腾才是美妙。”于是展览中便飘散着中国艺术的清气,由江南油画中来,在当代水墨里弥。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场美妙的展览,是潘鸿海先生和他的女儿奉献给江南大地一段可以铭记的佳话。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