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应该加强古文字书法的研究与探索

2012-02-28 16:52:11 秦永龙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作为表现形式的特殊的艺术。根据现有的古汉字资料来观察分析,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书法的萌生,随后在西周金文和春秋战国时代的金石竹帛文字中,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如果从商代的甲骨文算起,汉字书法至今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知道,文字学和书法学是由汉字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引出的两门学问。在文字学上,是以主要发生在秦汉之际的隶变作为分界,把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的,书法学也可以相应地将整个汉字书法划分为古文字书法和今文字书法两大块。从商代的甲骨文到秦代的小篆都属于古文字书法的范畴。显然,先秦古文字书法是整个中国书法的萌芽和初步发展的时期,从时段上占了整个中国书法史的三分之一强,为今文字书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精美的古文字书法作品。但是,长久以来,古文字书法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从理论研究到艺术实践都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在书法的教育与研究逐步走向正规化、在书法的创作空前普及的今天,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古文字书法的研究和探索。

  一

  古文字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先秦古文字字体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演变,古文字书法也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从物质的结构层面到精神层面,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基本要素都已经在先秦古文字书法中孕育形成。

  有人说,先秦人写字『不计夫工拙』(元·郝经《陵川集》),因而认为先秦古文字时代没有书法艺术。实际上,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先秦阶段的书写不仅经常『计夫工拙』,而且很早就知道从点画用笔、结体取势和章法布局诸方面务其『工(美、巧)』而避其『拙』了。就拿甲骨文来说吧,从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一些优秀的刻辞可以看出,当时的部分文化人兼书刻手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书法意识:在点画用笔上,他们已不满足于完成简单的字符笔形,开始有意追求富于艺术表现力的形态变化。例如纵向直画每每不作僵直生硬的直道,而是略呈弧形,使之富于弹性。从少数写而未刻的墨迹中,还可以看出毛笔所写的点画形态的锋芒和粗细变化的韵味;在结体取势上,他们不再只满足于文字构形的一般的对称和均衡,开始注意到重心的安放,点画的疏密、照应、伸缩,以求体势的生动。例如:『■』(贞)字,两竖略呈弧形,取相向(或相背)而又下开上合之势,两横居上不居中,整字体势上紧下松,符合黄金律的结字原则;在整则卜辞的章法布局上,也开始注意到了行气的贯通,字群排布的错落有致和篇幅的和谐。更为可贵的是,书刻家们的个人风格也初露端倪,或雄浑粗放,或精巧细密,或欹侧多姿,明显地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取向。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追求不同风格的书法美就更加自觉。《大盂鼎》、《大保簋》等的雍容厚重、雄奇挺拔,《静簋》、《墙盘》等的圆润工整、柔和健美,《大克鼎》、《毛公鼎》等的质朴端庄、遒劲自然等等,真可称得上是百花齐放、五彩缤纷。总之,先秦古文字书法实在是有待开发的一座巨大宝库,其体势风格的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人对书法艺术不懈的追求和过人的造诣。可以说,进入成熟阶段的中国书法在技巧层面和精神层面所应有的审美原则和基本要素,在先秦古文字书法中都已具备。

  先秦文化人在一千多年中通过艺术实践而摸索积累起来的关于点画用笔、结体取势和章法布局的经验,为两汉书法的大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为后人学习古文字书法树立了高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先秦古文字书法中那种质朴自然、古雅淳正的艺术境界,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同时,我们在汉字史的研究中还发现,古文字书法是促进字体演变及其构形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大量古文字材料的分析不难看出,先贤们在书写时总是尽量保留并不断发掘汉字字符所应有的美感,有意识地追求书写技术向书法艺术的升华。在这种追求过程中,为了便于书写,同时也为了将字符形体处理得更为美观,人们不断地对现有的字符形体进行改造,于是以笔形的变化为先导,由细微而至显著,逐步引起结构的变化,故而促进了字体的演变。纵观汉字形体的演变,古文字阶段以笔形逐步趋向线条化、规范化以及结构的方整化为主要特征,这一点与古文字书法自然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书法艺术讲求笔顺的先后、笔势的连贯、脉络的通畅,点画之间的穿插避让等等,逐步打破了古文字原有的象形意味,使得汉字的符号化程度逐步增强,这应该是古文字书法促进汉字构形发生变化的有力证据。

  先秦古文字书法艺术和先秦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一样,既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与生活实用相统一,又是统治阶级借以沟通『天人』、教化群伦的工具。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书法在先秦的诸多艺术品类中,其地位和功用是十分特殊的。书法以书写文字为表现形式,书法精美会令人赏心悦目,因而能大大增强文字内容的宣教作用。试看鸿篇巨制的《大盂鼎》铭文,其书法庄重雄浑,雍容大度,堂堂正正,与整个器物的形制与纹饰完全谐和并且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种雄视天下的气派。可见这一铭文书法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书法审美功能的范畴,已不能以一幅简单的书法作品等而视之。

  二

  尽管先秦的古文字书法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是与汉魏以下的今文字书法相比,其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都显得非常薄弱。

  从理论研究上看,『书』在上古为六艺之一。《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见,『书』是先秦教授学生的六种科目之一。但奇怪的是,在先秦诸子百家和其他的典籍文献中却几乎找不到有关『书』的论述。汉魏以下的书论除了寥寥几篇(如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谈及古文字书法之外,其余都是围绕着今文字书法展开议论的。由于先秦文字随着隶变的完成,其社会主流字体(实用字体)的地位逐渐被今文字所代替,书法的表现形式也随之向今文字转换,因此这种现象的产生自属『势在必然』,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古代书论从一开始兴盛就厚今而薄古。

  进入现当代以来,书法史论方面的著述层出不穷,但是,对古文字书法也着墨甚少。比如许多讲先秦书法史的著述对古文字的有关知识往往讲得很多,而真正要讨论的古文字书法这个主体却语焉不详。

  从魏晋以下的书法创作实践看,也存在着明显的厚今薄古的现象。照理说,古文字书法早在先秦就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特殊的审美价值也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书法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魏晋时代又逐渐摆脱实用文字的附庸地位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此时它本应该更加繁荣和多姿多彩,可事实并非如此。与今文字书法相比,虽然魏晋以后还有继续运用古文字作为书法的表现形式并以此名世的书家,但是这类书家及其传世作品,不仅稀若晨星,屈指可数,而且字体也多局限于小篆。这种现象直到清代才有所改观。

  三

  加强古文字书法的研究与探索是全面继承和弘扬传统书法的需要。

  前文说过,目前关于整个书法史的研究,先秦部分最显薄弱,究其原因,是缺乏对先秦古文字书法本体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书法史的研究必须以个案的分析和研究作为前提,否则,对这个时段的书法的全貌描写将无从着手,对这个时代的书法艺术的具体成就也无法展现,对其中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将无从总结。当前的先秦书法史之所以大多显得苍白、空泛,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改革开放以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书法艺术迎来了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国人学习书法的热情空前高涨,这其中,古文字书法也同样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各种各样的书法展几乎都有古文字书法作品的参展,而且部分作品还能获得奖项。但是,当今的古文字书法的创作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不少从事古文字书法创作的人对古文字本身并不熟悉,不懂得所写古文字的笔形系统及其构形的原理与法则,缺乏古文字的基本知识,往往把字写错。

  二是取法古文字字体或风格的范围过于狭窄,似乎没有逛过先秦古文字书法的百花园,不知可资选用和借鉴的字体及其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故而多是辗转袭用清人写过的几种金石文字(诸如《散氏盘》、《毛公鼎》、《石鼓文》等),由取法字体与风格的狭隘而导致创作风格的单调。

  三是笔法单调、做作,或竭力用毛笔追求铸刻的效果,或刻意雕琢、故作老辣而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或毫无理据地任笔为体、胡涂乱抹去追求『新意』与『变化』,实则枯燥乏味。

  四是不直接临摹古文字书法的原始材料,只是一味摹仿今人的古文字书法作品,并且优劣不辨,经常将他人的缺欠当作优点来取法。

  总之,目前在古文字书法的继承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确实很多,正因为如此,尽管不少人已经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可是其成就恐怕还没能超过清人。古文字书法的路子没能越走越宽,相反却越走越窄了,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反省的问题。要想改变当前古文字书法学习和创作现状,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力加强古文字书法的科学研究和探索。

  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一个顺着历史纵向延伸的开放型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古文字书法和今文字书法所能体现的审美范畴,所能造就的艺术意境,是完全不同的,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同样的道理,古文字书法中不同字体的书法也是这样。因此,如果缺少了历史上任何一种成熟字体(比如古文字中的甲骨文、金文、楚简帛文等)的书法,这个系统就是不完美的,中国书法这座『东方艺术的最高峰』就不那么雄伟壮丽了。为了全面继承和弘扬传统书法,我们应该在继续重视今文字书法的同时,加大对整个古文字书法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力度。

  对古文字书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我们认为,起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首先,对古文字书法本体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揭示和论定先秦古文字书法已经取得的成就。现已面世的先秦古文字书法作品,数量非常庞大,艺术品类丰富多彩。我们应该从中选取不同字体、不同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作品作深入的个案分析,品鉴、考察其特有的审美范畴、艺术意境与表现手法,将不同时代、不同字体、不同载体、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书家作品,做出有序的系统描写,并在此基础之上,综合探究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先贤们的创作经验与技巧,从而真实地揭示出古文字书法在上古时代的辉煌及其历史局限,深化先秦书法史的研究。

  其次,梳理汉晋以来历代书家运用古文字进行书法创作的发展脉络,也采用从个案考察入手的方法,全面描写、展示古文字书法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古和近古所取得的成就,探究其得失的原因。

  第三,在总结前贤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深入地探讨在现代条件下应该如何继承和弘扬古文字书法的优良传统,如何扩展其表现空间,如何扩大其审美范畴,如何在保持古文字书法特质的前提下增强其艺术表现技巧等等,让古文字书法这棵老树开放出艳丽的新花。在这一方面,清代和近现代精通古文字的书家们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他们的实践经验值得总结,他们的创新精神应该发扬。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邓国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