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漫谈现代陶艺创作

2012-03-02 10:11:35 周国桢

  半个世纪以来,陶艺在许多国家都红红火火地燃烧着,已经相当普及。陶艺展览、陶艺活动、陶艺出版、陶艺销售等等层出不穷。许多国家的小学都开有陶艺课,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陶艺专业。许多专业艺术家和业余爱好者尤其迷恋现代陶艺。可见现代陶艺既是能走向大雅之堂的艺术,又是人人皆能参与的普及艺术。

  中国的现代陶艺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由于体制的、物质的、经济的、精神的、思想的、宣传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未能普及开来。近些年来,中华大地上到处“点火”,陶艺家和陶艺爱好者越来越多,陶艺的交流、展览、宣传、出版、示范、培训也越来越多。

  虽然如此,国内外真正能以现代陶艺谋生的人却很少,大多数都是业余爱好者。是什么因素促使人们对这一领域如此感兴趣呢?现代陶艺又有些什么特点呢?

  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侧重的是娱乐性、精神性,从小就喜欢玩泥巴。当你随心所欲地通过捏泥巴表现你想要表现的东西,尤其是通过烧成又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和效果时,你会不由得感到异常地开心。陶艺制作几乎都成了人们互相聚会、交流的表演项目,如拉坯表演、乐烧表演、夫妻共拉一团坯表演,以及各种造型方法表演等等。他们创作的作品不一定走上市场销售,更多的是作为礼品互相赠送或自己赏用。1993年,我在参加韩国陶艺夏令营时发现,韩方参加活动的人员90%多都是女性。我很奇怪地问她们,回答是:“我们学习陶艺不是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消遣、自娱自乐。”可见,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人们追求的更多的是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对专业陶艺家来说,陶艺的魅力就更加无穷无尽了。

  世界上什么材料能直接造型并保持手感和泥味呢?是陶土和瓷土。什么材料经过高温烧成会产生神秘的窑变呢?是陶土和瓷土。什么材料最能任人摆弄,如搓、揉、捏、压等,从而表现手法最多呢?是陶土和瓷土。什么材料蕴藏量最丰富呢?是陶土和瓷土。什么材料最能表现质朴、率真、古拙、原始的味道呢?是陶土和瓷土。什么材料制成后保留的时间最长而不变质,因而更具有收藏价值呢?是陶土和瓷土。

  人们常说:“陶艺是土与火的艺术。土有各种各样,有不同的成分,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粗细,不同的可塑性,不同的烧成肌理,不同的烧成温度,等等。”因材施艺是我们的作品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来选择不同的材料,这样既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对象,又充分地发挥和体现了材料的特质。只有懂得材料、熟悉材料,才能驾驭材料,才能使材料和造型相得益彰。反之,就很难说你的作品具备陶艺的语汇。

  火是陶艺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没有火的烧成不能说是陶艺作品。火可以毁掉一切(倒窑),也可以为你完成惊世之作,所以陶艺家在窑前往往不是惊喜,就是哀叹。陶艺家不但要充分熟悉材料、运用材料,还要熟悉火的作用、运用火的能量,利用窑变,把握温度,作品才能产生“天人合一”、“鬼斧神工”的特殊艺术效果。因此说,作为陶艺作品,进到窑里去,不仅仅是为了烧结,更是要借助火的力量创造出变化莫测的色彩和效果。

  火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制约的一面,而制约的结果往往能形成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是表现方法上的突变和特殊效果。比如说,陶艺作品要想顺利烧成,首先它不能是实心的,而必须是空心的。为了使作品空心,人们采取了多种表现方法。

  一、产业陶瓷雕塑

  产业陶瓷雕塑,顾名思义是生产性的,是要复制的造型。也就是说,作者用雕塑的手法创作的造型经过翻石膏模,方可重复生产同一个造型。由于产业陶瓷雕塑要较多地考虑市场需求,因而生产要有一定的量,可以不限量生产,也可编号定产。另外,由于要进行翻模、复制等工艺过程,这就要求造型尽可能简练,这样才能省工又省料。目前,产业陶瓷雕塑主要有三种生产方法。

  1.注浆成型法

  将泥土化成泥浆,注入模型内,待模型聚集到一定厚度的泥浆,便将多余的泥浆倒出来。当坯体稍有脱离模型之际,便可开模取出坯体,然后再用手工将坯体各个部分接斗后修好。

  这种办法一般在大批量生产同一品种时采用。其特点是:自然形成空间,坯体厚薄均匀,体量轻,操作快,形体统一,价格便宜。

  2.印坯成型法

  将练好的泥打成泥饼,印在分开的模具里,然后将其合拢,待坯体稍干后,开模取出坯体,接斗并修好。其特点是:坯体自然形成空间,全手工操作,手感强,更具人情味,但做工慢,产量低。目前,即使有一定量的造型,也还是强调手工印坯,因为大家都知道手工的价值,同时觉得它肯定是少量的。

  3.盘条印坯法

  将泥揉成粗细不同的条状,根据造型的需要,一条挨一条地印到模子里去,合模待干后,取出坯体,就是一个变化着线条的造型。这种方法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它比打泥饼印坯法要复杂得多,但它更具特色,更具手感效果,如线条布局,粗、细、穿插,明显与模糊等,运用得当,就有一种特殊的接近原作的味道。

  二、原作陶艺

  原作在陶艺界是指作者用泥土塑造的造型直接入火烧成的孤品。因为举世无双,原作陶艺具有特殊价值。它能全面、直接地保留手感和泥土的原汁原味。高明的陶艺家能充分地驾驭泥料,把泥土玩活,使泥土的特殊性充分地体现出来;它直接入高温烧成,能很自由地表现形象和泥感,而不受工艺流程的制约。它最大的制约便是火。火要求每件制品坯体必须是厚薄基本均匀和内空,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厚薄均匀,因而原作比复制品要重得多。

  1.雕塑式

  用一团实心的泥,根据形体的需要,可以随意地加泥,也可随意地刮下来而不受限制。待形体完成后,将作品倒过来,均匀地掏空内部,干后烧成。这种办法适宜初学者,因为它能仔细推敲,便于修改。

  2.盘条式

  将干湿度适宜的泥土搓成大小不同的泥条,根据形体的不同需要一条一条地盘筑起来。如果盘成单纯的器皿会方便一些,如果盘成一个动物造型便复杂得多。动物盘筑的步骤是:先将主要形体如躯干盘筑成型,后将局部形体如四肢、头部等完成,然后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造型,最后将耳、眼、尾等加上,并进行严格的调整,协调各个部位的关系,使之有机地配合,方能成为一个极具特色、有着丰富线条组合穿插的动物造型。

  这种办法能自然形成空间,能有效地发挥泥土的可塑性,可利用线条的组合、大小以及点线面等有机组合来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和美感。这种办法要求作者要准确掌握形体,当然不是自然的形体,因为它不便修改,要达到“一笔成型,下笔无悔”的写意要求。

  3.卷筒式

  将干湿度适宜的泥土打成需要的大小、厚薄的泥饼,将一些废纸放在泥饼中间,便于卷筒而不至塌陷,一边卷曲,一边粗略地进行造型。一般来说,一个造型,躯干部分卷一个筒,头部和其他部位分别卷成若干个筒,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粘接起来,待到一定的干度和硬度,根据造型形体的需要,进行全面、较细致的塑造,该压的压进去,该顶的顶出来。

  这种方法能自然形成空间,也能发挥泥土的可塑性,一顶一压的塑造方法,其味也就在其中。打泥饼时也可根据需要人为地印制出各种肌理效果,如树皮、草、棕、麻布等等。这种造型方法难度大,不便于修改,也属大写意。在各部分卷筒接斗时会留有许多残缺的泥饼边缘或自然形成的裂纹,但只要留存得好,就会有一种天然的泥味和似乎风化了的自然残缺美,这正是现代陶艺自由、奔放、随意、大气、返璞归真的重要品格和造型语汇。

  三、半原作陶艺

  在创作时只完成主要形体的塑造,有意地留出局部、细部,也就是说形体的主要部分翻制成模型,然后通过模型印制主要部分的坯体,其余部分均用手工直接捏制完成,如观音的手、飘带及其他饰物,再如动物的耳、尾、眼、鬃毛、牙以及主体的肌理等等,都可以不从模型里印出来。这样的作品大同而小异,大体效果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就发现不完全一样,因此比较生动,手感泥味也足。

  2000年7月23日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蔡家辉)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