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年遗珠
2012-03-03 14:41:41 王雪峰
— 中国美术馆藏《山阴任伯年人物画册》导读
内容提要:中国美术馆藏《山阴任伯年人物画册》是任伯年于光绪癸未年(1883年)所作。该册页以“文士生活”为主题,由十二幅小品组成,按先后顺序分别为:“竹林赏砚”“秋林远眺”“目送归鸿”“雪中送炭”“江畔静坐”“焚香告天”“倚石观溪”“流水清音”“棕荫纳凉”“塘畔书声”“草堂春归”“茗茶待品”。本文首先根据原作阅读与图片阅读的差异,提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阅读观,其后对于册页进行内容与风格上的逐一解读,进而对于作者的才情与风格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文士生活
在这个信息极度发达的年代,我们相对于古人而言,眼界和观念都得到了无尽的拓展。许多秘藏于宫廷、私人手中的书画作品经过画册、网络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在信息时代尽可能地占有了存世书画的资源,这是古人无法想象也是无法企及的。然而,当我们沉浸于信息发达所带来的丰富艺术资源中时,往往并没有意识到我们与书画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所依靠的正是画册、网络中的图片。图片是被转译的图像,它其实只是中介,而这种中介恰恰丢失了原作中的许多信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源自于中国美术馆藏《山阴任伯年人物画册》册页。在中国美术馆国画库房中,当我展开这个仅比我手掌略大的册页时,一股穿越百年的古雅之气扑面而来,无论是册页的形制、沉着的纸质,还是绘画的内容,都让我心旷神怡、不忍释手,真正实现了我与百年前伯年先生的心灵对话与灵魂撞击,我突然理解到古代文人展卷阅读的乐趣。我们不妨做一个穿越,试想几百年前,作为一个闲适的文人,宅第田园,青山隐隐,溪水潺潺,窗明几净,文人沐手焚香,神闲气定,临窗展卷,会意其中,神飞扬、思浩荡,身与物化,这是一个何等的镜像?但是,时空转换到当下,阅读语境的转换,书画作品图片化的转译,丧失了许多人迹的信息,今天的观者与远去作者的心迹不可避免地存在了隔阂,我们无法在图片之中感受原作者跨越时空留给我们的信息感应,不免遗憾。中国美术馆所藏的《山阴任伯年人物画册》册页因其形制无法适应今天的展示形式,因而自从建馆之初入藏美术馆的库房,便难以一见,后中国美术馆将这本册页收录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馆藏近现代中国画大师作品精选·任伯年》中,才得以公开发表。画集中的册页被拆成十二张独幅的作品,从册页的装帧形式中脱离出来,它以图片形式和任伯年的其他作品一样被安排在画册之中,通过画册的翻阅来阅读它,在画册中即使八尺的巨幅中堂也变得和手掌般大小的册页独幅在尺寸上相差无几,这就是原作经过图片转译之后所带来的阅读效果。这样的效果势必带来对于原作不一样的感受。这令我想起了一些中国油画家从画册中学习油画的故事,当他们有机会到国外看到油画原作时,才发现画册所带来的误读。本文在这里讨论原作与图片转译所带来的阅读差异的问题,其目的是提醒我们在这个读图时代里应该具有一个怎样的阅读观?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阅读观介入绘画的欣赏与解读之中?由是我们将目光转向任伯年的册页《山阴任伯年人物画册》。
(责任编辑:谢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