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新会宋元时期书法遗迹仅发现三处

2012-03-05 10:43:46 未知

  江门五邑的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厚重的江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我市也有着广泛的群众众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最近,我市申报“中国书法城”的工作已经启动。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江门书法历史的渊源,本版将不定期刊发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福树先生撰写的《江门书法史话》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江门市新会区,原为新会县,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自南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置新会郡,至今已有近1600年历史。

  根据1957年在新会境内考古发现的都会罗山咀贝丘遗址和1983年文物普查时在沙堆镇梅阁炮台山下发现的沙丘遗址以及所出土的陶器、石器证明,新会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4000年)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明代时南海诗人、书法家邝露《游玉台寺》诗有“玉台钟蠡建和年”的诗句,是说当时新会圭峰山玉台寺的钟铭刻有东汉桓帝(公元147—149年)“建和”的年号,说明那钟是东汉建和年制造的,同时也说明汉代时新会境内已经有中原文化的融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从公元420年设新会郡开始至北宋初期600年间,新会境内传世的文字与书法遗迹均为空白。而北宋中期至元代的书法遗迹也仅有三处,距今有700年至近千年历史。

  第一处是书于北宋年间的仙涌寺地藏院碑,是新会传世最早的书法遗迹。仙涌寺始建于唐代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历代有重修。此碑是北宋中期(约1015年至1070年间)重修地藏院时所立,后寺毁碑存,现立于在仙涌寺遗址建成的罗坑慈贤孝医院围墙内,筑有碑亭以作保护,1979年定为新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高1.95米,宽1.05米,厚18厘米;正面碑额为篆书“仙涌山地藏院碑记”;正面碑文为重修地藏院经过,背面碑文为捐款芳名及金额,书体均为楷书,唐楷欧体风格,工整端庄,但部分字迹已模糊。

  第二处是官冲唐窑遗址,位于古井官冲碗山,1957年发现,1961年开始挖掘,1997年再次进行大规模挖掘,是唐代中晚期至北宋期间陶瓷生产窑场。1961年挖掘时出土有大量黑釉陶罐、盆、钵残片,其中一件黑釉陶片上刻有“政和二年”铭文。“政和二年”是北宋徽宗的年号,为公元1112年,但可惜该铭文陶片已佚,未能保存下来。

  现新会博物馆收藏有“纪”字碗和“辛”字碗,据新会文博人员说,是新会出土的宋元年间的瓷碗。新会崖山是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的覆亡地,南宋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昺曾在此设立行朝,官冲至崖门一带海域还是宋元两军海战战场,因此,关于“纪”字碗和“辛”字碗是官冲窑场制品还是宋军将士从外省带入的瓷品,未及考证。但无可至疑的是,“纪”、“辛”两字书写者具有相当深厚的书法功力,“辛”字还是北魏碑体风格楷书,那么,不管这两只碗是官冲窑场制品还是宋军将士从外省带入的瓷品,对于宋元书风的研究都是极具价值的。

  第三处是坐落于圭峰山玉台寺牌坊侧的镇山宝塔题刻。该塔建于元代,是我省现存唯一完好的元代石质幢式佛塔,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第二层四周刻有“镇山宝塔”四字,第三层四周刻有“阿弥陀佛”四字,均为唐代风格楷书。从以上新会传世的北宋中期至明代之前的书法遗迹来看,新会由于较早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其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一直走在岭南前列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张译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