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石 汉《侍廷里父老买田约束石券》赏读
2012-03-07 10:21:51 彭作飚
《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1973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慎氏镇浏涧河南岸,现存于河南省偃师商城博物馆。高1.54米,宽0.8米,厚0.12米。石券为一粗略修整的长方形毛石,表面坑洼不平。其一面阴刻隶书,共12行,每行字数不一,最多的末行27字,最少的第8行仅14字,全篇共212字,个别字漫漶不清。其释文如下:
建初二年正月十五日,侍廷里父老僤祭尊于季、主疏左巨等廿五人,共为约束石券里治中。乃以永平十五年六月中造起僤。敛钱共有六万一千五百,买田八十二亩。僤中其有訾次当给为里父老者,共以容田借与,得收田上毛物谷实自给。即訾下不中还田,转与当为父老者。传后子孙以为常。其有物故,得传后代户者一人。即僤中皆訾下不中父老,季、巨等共假赁田。它如约束。单侯、单子阳、尹伯通、锜中都、周平、周兰、□□、周伟、于中山、于中程、于季、于孝卿、于程、于伯先、于孝、左巨、单力、于稚、锜初卿、左中、□□、王思、锜季卿、尹太孙、于伯和、尹明功。
此石券在发表之后,引起研究汉代社会经济史的专家们的极大兴趣,先后经过黄土斌、宁可、俞伟超、刑义田、林兴龙等人的释读和研究,其意义逐渐明晰。这篇石券文字内容,是关于东汉侍廷里的祭尊于季、主疏左臣等二十五人组织了“父老僤”的民间公社组织,集资买田82亩,借与里父老,解决其经费来源,并具体制定了土地的收入、继承、管理和使用等问题,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关于东汉社会基层组织和经济、土地所有制度等的重要文献,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这件石券的书法水平也极高。由于以往拓本流传极少,一直没有得到原大精印出版,所以还未能在书法界获得广泛的认识。流传至今的汉代隶书字迹,主要是两大类型。一是金石铭刻,二是简牍。刻石包括碑刻、摩崖以及墓室题记等多种类型,尤其是碑刻和摩崖,一般都是官方或者世族大户参与组织,由当时的书写名手认真书写、优秀工匠精心镌刻的,所以代表着当时比较好的书刻水准。另一类是近百年来出土的大量汉代简牍墨迹,其优点是没有经过刻手和岁月风化剥蚀的影响,透露出汉人真实的书写状态,但却未必是当时最好的书手在严谨状态下的书写。两相比较,则是我们现在学习汉代隶书的最好方法。
汉代的隶书,从出土的简牍看,在西汉中期已经完全成熟。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墓出土的简牍帛书属于西汉早期,属于典型的秦汉之际的古隶书,虽然尚带有一些结构上圆包式的篆书意味,但总体已经趋于方折,波磔笔画舒张伸长。敦煌所出土的汉武帝时期《太始三年简》(公元前94年),字形基本呈扁阔形,笔画取横势为主,字中长横画表现为“蚕头燕尾”,撇捺左右舒展,典型隶书的笔画特征已完全形成。到西汉晚期的简牍上,已经出现类似东汉中晚期碑刻上习见的典型汉隶。
目前存世两汉刻石或原石已毁佚而拓本幸存者,共400余种,其中绝大部分属东汉时期,尤其集中在东汉中后期。中原地区的碑刻,往往精选质地上佳的石料,精心打磨、书写、镌刻,因此风格比较精美秀润。而东汉刻石的另一大宗摩崖刻石题记之类,则是在粗砺的天然崖岩或石条上略加磨冶,书刻文字以叙事纪功,或物勒工名。因此,这类刻石一般字径阔大、不事雕琢,其粗旷雄浑、磅礴大气为一般简牍墨迹和刻石文字所远不能望其项背。《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形态上虽然近于碑刻,但石券未经精细修整,表面坑洼凹凸不平,书手在石上直接书写,笔画、字形因石面形态而自然生势,刻手也并不进行精细地雕琢,往往大刀阔斧直接凿刻,因此书、刻风格与摩崖题记更为接近,如《开通褒斜道》、《西狭颂》等。
就形式风格而言,《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在章法上的特点是典型的“有行无列”。并不是像典型的汉碑那样,单字严格地书写在方格之中,而是直接顺势写下,与简牍的自然书写状态接近。字形结构以方整宽博为主,或长或扁,笔画的组织疏密不均,字的长短不一,有笔画繁而压扁者,有笔画少却拉长者,看似纯任自然,却又构成了整体章法上线条排列的疏密对比,是其匠心独造处。这一特点,与刻于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0年)《祀三公山碑》非常相似,尽管《祀三公山碑》属于典型的汉篆,而《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却是隶书,二者却拥有着近似的形式构成的特征。
《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与《祀三公山碑》相似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由于石面凹凸坑洼不平、刻手率意凿刻以及风化侵蚀造成的拓本墨色斑驳离奇,这种所谓的“金石气”在清代碑学兴起以后,形成非常独特的审美嗜好。民国著名书家、碑帖鉴赏家张伯英,曾在跋《汉三公山碑》中有精彩的表述:
忆予弱冠时馆徐州道署,所居石仓书屋,以石墨巨幅张之四壁。一日邓熙之先生偕诸友相过,客指《国山碑》曰:是安有字者。予曰:试静观之,审谛愈久,字亦愈多,即极漫处亦有云中鳞爪变化不可方物。熙翁抚掌曰:非癖金石者不能道此语,岂唯《国山》。
凡巨碑皆不应割裁,字字于错综处见精神,全碑之精神亦轩豁呈露,如亲见作者据石洒翰踌躇满志之时。
(责任编辑:张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