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与稻草人
2012-03-13 18:14:03 王林
我的学生赵氏,在课堂上听我讲,香港歌星刘德华,五音不全,唱什么歌?毕业后他去了某县中学,对中学生上课,也如此这般讲了一通。谁知下课回家拿饭盒出门,被一群女生堵在门口,要求是:对不起,讲清楚,凭什么说刘德华不行!?
这实在是我的错。听说人家刘德华在重庆演出时,票价炒至数百上千,还有学生为一睹风采,卖血买票的事。对不少歌迷而言,刘德华就是信仰,就是偶像。不信去学校瞧瞧文具盒上的不干胶,你便知道,刘氏的地位,确实高得吓人。
明星崇拜是当代文化生活的普遍现象,就大陆而言,欧美的太远,本土的太近,港台诸星远可撩心,近可悦目,正好走红。人类似乎天生就需要崇拜点什么。原始人崇拜图腾,中世纪崇拜神权,现代时期崇拜反抗,今天呢?恐怕是金钱和明星。先进通讯和公共传媒把星光灿烂的俊男倩女送进千家万户,让你经常看见他(她)听见他(她)喜欢他(她)谈论他(她)甚至爱上他(她),就象是身边可以随时触摸的宠物。明星帮我们填补生活的空白,排遣感情的孤独,还帮助我们释放内在的心理能量和心理要求——即使没一个人记得上周的某晚他在电视中看了些什么。
更重要的是,明星崇拜是艺术民主化的结果。大众艺术导引的当代崇拜,不象图腾,充满令人恐惧的神秘力量;也不象神权,有着不能愈越的现实规范;当然更不是反抗,需要全身心拼死的投入。明星崇拜是舒适和惬意的,如沙发一般松软,如可卡因一般致人迷幻。
你需要什么就给你什么。
你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
一句古老的犹太谚语这样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倒是真的,因为人之为人,就是没听上帝的话,偷吃禁果,犯了错误。夏娃和亚当正是带着原罪成了活在地球上的真实的人。所以,即使上帝要发笑,人类也要思考,思考自己的本质,思考存在与发展的可能。人凭藉生命的驱动创造了文明,而任何阶段的文明并未给人以充分的满足。于是,生命与文化、欲望与制约、精神存在的可能性和历史阶段的现实性便始终处在矛盾之中。而明星崇拜和流行文化恰恰以生活的现实性掩埋了精神的可能性,用时髦与风潮取代了人之为人的生命要求。
一次,我在课堂上谈音乐,放了一段邓丽君作为流行歌曲的例子。课后,一位同学正告我:都什么年代了,还放邓丽君?现在是刘德华时代!我禁不住问她:“再过两年,还能不能放刘德华呢?”“当然不行!”她断然回答,“那时说不定是张德华、李德华了。”
回答得真是很好。这两年刘德华似乎已有些变凉。流行艺术的本质就在于流行。流行的原因不是或主要不是艺术质量,而是商业操作。通过铺天盖地的宣传造成社会的群体认同,“人人都知道×××,你居然不知道”,这种文化鄙夷的压力乃是无所不在的。所以,你可以不知道贝多芬、阿炳,但不能不知道林志颖、刘德华或者其他什么明星。而追星族正是这样的一批不甘落伍者。在这里,谈不上人对艺术对象的主动选择,也谈不上人在文化中互动的生长性。商业权利和意识惯性支配着追星族自觉自愿的狂热,群体认同以民主方式取代了个人的自主性,人们在轻松与愉快中交出了精神的根本权利——不断丰富、深化和多向发展的可能。
在消费的匆忙和为了消费的匆忙中,我们接收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成了空心的稻草人,成了可有可无的文化风向标。
作为稻草人,的确有被确立的轻松感和安全性,但我仍然思念飞翔的麻雀,为了生存,在逆风中行进,向往天空,向往树林,甚至向往鹰隼扑来时仓惶的逃奔。
(责任编辑:王博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