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璜:补上“完成度”这一课
2012-03-15 18:13:38 曾璜
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专家解读2
【2010年首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作为中国摄协参与主办的首个以著名摄影家名字命名的摄影活动而备受瞩目。大展由于在“引导什么,鼓励什么”上明确提出倡导“关注现实”、鼓励“艺术探索”,以及展览整个过程的学术化操作,一举成名天下知。
2011年12月起,“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二度举办(征稿启事见中国摄影报2011年12月16日2版及腾讯网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专区),如何对大展进行更精准化的定位,又如何在相应主题下更大限度地助益于摄影创作的精进发展,本报约请部分专家学者对大展主题“在路上”和大展设定的“影像探索”“新人佳作”“深度专题”等单项荣誉设置展开解读。他们的观点,或许能给广大正跃跃欲试投出佳作参评的摄影人以一些提示、一些点拨。本报分两期刊出,敬请关注并参考。】
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征稿启事上说,“新人佳作”将授予“在影像实践方面具有发展潜质的年轻摄影师”。在此且借大展承办方中国摄影报社约稿的机会,对这一单项奖励略作解析。
摄影艺术的创作可以粗略地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层面在科技上。摄影是所有的艺术形态与科学技术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每次影像领域的科技进步,都会催生大家。即使是当代艺术重镇的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也从未放弃对摄影科学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关注,特别是在这个领域颇有成就的新生代摄影家。所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视觉表达之间,有所创新关系密切,是一个层面。
第二是视觉语言有所创新。应该在摄影的语言、语法上有所创新,而不是新人用经典传统的表述方式做出的作品。
第三是对作品的解读,具有后现代诠释的创新。
再下来是展示方法有所创新。以往的摄影作品,特别是各类评选中,人们主要关注了影像的创作和读解,大多没有考虑到作品展示的方式方法其实也至关重要。
“徐肖冰杯”的“新人佳作”应该旨在发现和鼓励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像实践中具有创新和发展潜质的“新人”。
鉴于摄影的技术技法和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关系,可能很多人并不认同上面的说法,因为在他们看来,当代艺术背景下,摄影技术是不重要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代影像艺术兴起时,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就是“摄影的技术技法不重要”。但是这个说法忽略了当代影像艺术在中国发展的现实历程,它在中国尚未解决和建立起影像科技标准的阶段,就提出并进入到了后现代。
我们熟悉的中国第一批当代影像艺术家们,当时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去解决摄影的科学技术问题,而那个时候技术上的不完美,恰恰构建了上世纪90年代那批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技术之美”。但是,西方当代艺术认为的“摄影技术不重要”的语境是什么?是他们已经基本解决了摄影技术技法的挑战并建立标准的情况下,他们发现在技术技法这个圈子里打转转是钻牛角尖,所以有了后现代,出现了后现代的影像艺术品,而这些作品中,很多都有很高的摄影科学技术的因素。因此,年轻的摄影家可以不谈论摄影的技术技法,也不应谈论这个问题,但一定要把完成度的问题解决好,一定要把摄影的技术标准建立起来。传世的作品,除了那些特殊的、挑战传统标准的,一般在摄影的技术技法方面都做到了完美。
选择将摄影作为媒介的当代艺术家,应该下决心面对现代主义和形式主义在摄影技术技法方面的挑战。中国的摄影艺术在经历了20年的大浪淘沙之后,摄影技术技法的科技含量已经成为了衡量影像艺术品的一个重要指标,仅有创意而没有完成度的作品是缺乏艺术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刘铮、王庆松等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摄影的完成度上,都设置有他人难以企及的门槛。
中国的当代影像艺术已经进入了国外摄影文化研究的视野,以在该领域的研究上有一定影响的美国希拉丘斯大学玛丽·沃纳·玛利亚教授为例(代表性著作《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和《艺术与观念》已有中文版),她近年出版的书开始涉及中国的当代影像,比如还没有翻译成中文的《摄影文化史》。玛利亚对中国当代摄影家非常感兴趣,进入到她书中的中国摄影家和案例,都是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脉络中出现的摄影家,而非从传统摄影界走出来的艺术家。因此,正在进入影像艺术领域的传统摄影人,需要走出现代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框框,将精致的摄影技术技法与对社会评判内在地完美结合起来,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哲学和艺术地诠释和读解作品。
数码和网络的兴起,为摄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是摄影最好的时代,为摄影提供了新的可能,对“新人佳作”来说,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在某一个层面上有所创新,就很不错了。当然,如果在几个层面上都有所建树,这样的“新人”肯定是能站得住的。
(责任编辑:詹晓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