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肌理与艺术表现

2012-03-20 15:36:51 高振堂

  肌理是指物体的组织呈现出的表面特征。材料不同,其表面组织的排列、构造就各不相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并引起人的心理反应。物体除了自身结构外,通过表面肌理来展示某些特征,我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总会感受到肌理的存在。
在艺术创作中肌理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对设计的形式因素而言,当肌理与质感相联系时,它一方面作为材料的表现形式而被人们所感受,另一方面则以表面肌理体现作品的工艺手法。
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肌理的世界里,衣食住行都与肌理密切相关。肌理的内容包罗万象,为艺术的多样表现提供了依据。人类对肌理的感觉可以分为三类:
一、视觉肌理。即眼睛看到的物体表面的色彩、纹理。如粗细不同的树皮纹理、抛光大理石纹理等。包括平面肌理(绘画、平面设计等)和立体肌理(雕塑、建筑和纤维艺术等)。
二、触觉肌理。指人触摸物体表面所产生的感觉,是一种立体的表面感觉。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们对材料的长期感知,以至于不用触摸也会在视觉上、心理上感到质地的不同。盲人往往通过触觉和听觉感知物体的结构及物体与自己之间的距离。再如人的皮肤接触毛毛虫会引起强烈的刺疼感,当我们再看到毛毛虫时,就会产生恐惧感,“望梅止渴”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都是触觉与视觉的综合反映。
三、听觉肌理。即听觉器官对各种声音的感知。如一声炸雷和悦耳的小提琴就是两种不同的声音肌理。有时只凭声音也能感知物体的质感。各种动物发出的不同叫声、汽车喇叭声和脚步声都体现了不同的听觉肌理。
现实生活中肌理形式分两类。一是材料自身的肌理,也称自然肌理。如动物皮毛、植物表面纹理等。二是人为加工形成的肌理。人工肌理是指不同材料相互混合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改变材料表面结构或色彩而产生肌理。如人造皮毛和油彩画就是两种不同的人造肌理。
人类生活与肌理密切相关,人类的艺术创作也离不开对肌理的表现,艺术创作本身就是对肌理的应用与创造。肌理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艺术发展历程中不断演化,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每一种艺术语言都有历史继承性。某种意义上,绘画是“痕迹”艺术。画种的界定依据不同画种的绘画语言与特殊肌理。世界上不同文化创造的各种艺术,从发生到成熟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单就表象而言,主要区别在于不同工具材料所产生的不同肌理效果。
当今艺术,不论绘画、设计、建筑、音乐等,都在使用新的材料,创造了不同于前人的艺术作品,这些新材料创造了不同的视觉、触觉与听觉效果。
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肌理揭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凡高运用流动的笔触,形成了特殊的画面肌理。同一画家在不同时期由于表现形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如荷兰画家德·库宁在上世纪50年代绘制的女人系列,从最初恣意的线条、强烈的色彩到后来的优雅情调,70年代中期以后他以宽大画刀创作了一系列巨大的抽象风景画,80年代,他又改变了画风,用如丝般柔滑的色带来装饰画面,以多样的肌理启发观者,传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
肌理是直观的。不同物象或同一物象形态的变化,都会引起表面肌理的变化。因此,在创作中自觉运用肌理,对于扩展艺术表现手段有着重要意义。雕塑家会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材料,如粘土、金属、石材、木头、有机材料等。在创作中,材料与材料之间、材料与主题之间、材料与环境之间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表现作品的主题,许多艺术家对材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材料肌理不仅构成艺术形态的基础,还能体现艺术形态的表情。如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社会权力的象征,这些象征不仅体现在建筑特定的造型和色彩上,还体现在建筑装饰的纹理上,故宫大门上一排排整齐的铆钉,炫耀着帝王的威严,也象征着皇族至高无上的权力。
肌理有时表现为作品中的历史痕迹,如历经岁月侵蚀的木头、充满生活痕迹的墙面、
锈迹斑斑的金属等无不留下历史的印迹。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常常把两种不同质地的材料并置在一起。如毛砖是一种很普通的建筑材料,过去多用于室外墙面,而现在则常见于墙内。不同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肌理美感,而在大面积的装饰中,会以毛砖的特殊质地点缀于局部,产生特殊的肌理对比,以这样的肌理效果引发人们对历史的追忆。传统器皿设计往往将两种不同的材质置于同一造型中,巧妙运用材质的肌理对比。中国传统的景泰蓝工艺就把材料的对比美发挥到了极致。景泰蓝即铜胎掐丝珐琅器制作工艺,因在明代景泰年间广泛流传而得名,当时以铜胎掐丝点蓝釉最为出色,这两种材料决定着花纹的形象和整体艺术效果,肌理的对比美是这种传统工艺品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肌理的使用功能往往与装饰功能相伴。肌理的使用功能主要体现在物体表面的凹凸变化和色彩变化,如高速公路两侧凸凹不平的减速带、楼梯台阶带有凹槽的大理石、广场上大面积使用的抛光大理石等,主要用于防滑,同时附带装饰作用。不同色彩的电缆线标示电流的正负极或标示不同的数据。迷彩服上具有伪装作用的斑纹、动物求爱时展示的漂亮羽毛、壁虎身上可变换的色彩、毛毛虫用来恐吓天敌的黑色斑点等,这些装饰功能都伴随着使用功能而出现。因此,肌理的使用往往与装饰密不可分。
人类的审美取向决定肌理的时代特征。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都会产生变化、转向衰退,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肌理的艺术表现也是如此。当一种材料的肌理形式流行一段时间后,便会产生新的肌理形式,这就是肌理的时代特征。肌理的时代特征引导人们的审美取向,每一次艺术创新,都是对传统审美标准的质疑,从而形成新的审美体系,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每一流派的出现不一定是对艺术领域的颠覆和重组,有时也是补充和完善。
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新材料、新肌理不断涌现。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都与相应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物质生活愈优越,文明程度愈高,人们的审美感受也愈敏锐、细腻、丰富。这就要求艺术工作者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人们对肌理美感的认知,去发现、创造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艺术肌理。□
高振堂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卢晓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