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博专家蒋廷瑜畅谈广西铜鼓收藏潜力(附图)
2012-03-22 09:01:03 刘书琴
蒋廷瑜与收藏爱好者一起鉴定铜鼓
翔鹭纹铜鼓 西汉 来自《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
翔鹭纹铜鼓—鼓胸 来自《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
翔鹭纹铜鼓—鼓腰 来自《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
近年来的收藏市场上,不少与民族艺术相关的藏品倍受关注。在广西,铜鼓作为古老的历史文物和现实的民族文物,具有极珍贵的收藏价值。在古代,铜鼓用于祭祀、征战和喜庆。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世界上仅存2000多面馆藏铜鼓,铜鼓的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倍受关注。随着收藏活动的日益火热,铜鼓逐渐被各路藏家所重视。雅昌艺术网记者采访了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广西文物专家小组组长蒋廷瑜先生,共同探究当下广西铜鼓文化的现状、收藏价值及鉴赏知识。
百越之地荟萃各色铜鼓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广西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出土文物、民间藏品上较之中原地区有何差异?
蒋廷瑜:古时称广西人为“越人”,这里是中原地区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也是云贵高原往海边来的入口,所以从古时起它的文化就带有融合性,既包容东西南北,又有着自身的特点。虽然地处南疆,却从来不是一个闭塞的地区,吸取了很多的外来文化。在文物上反映出受滇文化的影响很大。有代表性的是以绳纹陶和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陶文化、以铜鼓和錾刻花纹铜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铜鼓流传至今逐渐退却了它的功能性,但却有着丰富的艺术价值,您认为铜鼓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蒋廷瑜:铜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集冶铸、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以它庞大的躯体,粗狂的声音,丰富的装饰花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铸造铜鼓的民族的经济状态和文化面貌,是一部不成文的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铜鼓的纹饰丰富多彩,除了少数民族固有的几何纹等花纹,还大量的吸收了汉文化中的梅花、仙鹤等图案,到了明清还出现了汉字。特别是清代道光年间的铜鼓,汉文化色彩浓烈,出现十二生肖、福禄寿喜等等元素,表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铜鼓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以及东南亚一些的地区,各地铜鼓的纹饰、造型有哪些区别?
蒋廷瑜:铜鼓的区别主要靠8个分类,分别是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石寨山型铜鼓分布在广西、贵州,主体纹饰是羽人纹、划船等图样,写实图案很发达。广西最多见的是冷水冲型铜鼓,通常有青蛙塑像4只,嘴尖上翘,配以牛图、马图为装饰。如果鼓面上有青蛙、牛马,肯定是冷水冲型的铜鼓了。北流型铜鼓体型硕大厚重,1米4到1米6不等,分布在云雾山一带。鼓上面的青蛙小而朴实,而且中心太阳纹都是突出来的,以8芒最为普遍。东南亚地区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有比较古老的铜鼓。泰国现在还在用铜鼓,为西盟型铜鼓,外形别致,鼓身较小、呈直筒形。越南的铜鼓和北流型灵山型铜鼓相似,但鼓腰上有一条圆的滚边。
博物馆外铜鼓收藏渐成风气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铜鼓除了在博物馆馆藏受到保护,在民间的保护和管理情况如何?
蒋廷瑜:铜鼓在古代是不能私人收藏的,出土后都要交给官府。清朝以前大部分没入署衙、学宫,也有流入神祠佛寺文庙,明清以来,私家收藏铜鼓渐成风气。桂西地区的壮、瑶、苗、侗、水、彝各民族,自明清以来一直还在使用铜鼓,民间收藏铜鼓极富。铜鼓如果是一个家族或一个村寨共有的,就由头人或者指定的人马来收藏和管理。据统计虽经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的不断损毁,到现在为止,还有数以千计的铜鼓散藏民间。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据您了解,民间藏家收藏铜鼓的情况如何?私人收藏铜鼓少除了其体型巨大,还有哪些原因?
蒋廷瑜:90年代以前,基本没有私人收藏铜鼓,最近一二十年铜鼓收藏渐渐热起来。北方很多藏家都来广西寻鼓,柳州有个藏家也号称收藏了200多面铜鼓。对古代铜鼓的收藏,资深藏家往往布有他们的眼线,哪个地方一出土铜鼓了,马上就去收购,所以最近一二十年,博物馆都收不到铜鼓了,因为博物馆的经费少,审批流程繁杂,铜鼓往往半路就被人捷足先登了。私藏铜鼓少的原因主要是价钱较贵,而且地下出土的铜鼓很少。据70年代以后的统计,地下出土量每年才10个左右,老百姓种地偶尔会挖一个出来。除古代铜鼓外,大多数的就是民间还在使用的铜鼓,所以在广西收藏这一类铜鼓是非常具有潜力的。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关于铜鼓的收藏,谈谈您的经验和体会。辨别铜鼓的好坏应该抓住哪些要点?
蒋廷瑜:收藏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开始要多看、多摸、少买。铜鼓年代有早晚,而且铸造、使用的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形制、纹饰都有差异。如果是地下出土的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就很容易辨认它的年代和类型。现代社会上流传着诸多的仿古铜鼓,以假乱真,所以收藏者要慎重,要用眼看,用耳听。真正历史久远的铜鼓锈是从里面往外长的,如果是用硫酸做旧的话,就只在外面一层有锈迹。有些做旧甚至就刷点泥巴,水一洗就没了。长时间使用过的铜鼓,它棱角的毛刺被磨光滑了,而刚造出来的是粗糙的,再打磨也不可能打磨得那么干净。铜鼓价值的高低与其音色好坏也息息相关,音色好的,比较贵重。而现代铜鼓由于铸造工艺不及古代,材质偏厚,音质上不及古代铜鼓。随着近年来铜鼓铸造技艺的恢复,新的铜鼓和铜鼓工艺品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有的甚至融入西方的文化色彩,虽不是古代铜鼓,但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收藏价值。
文化传承新时代敲响新鼓点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您认为铜鼓文化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自己的生命力?铜鼓文化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蒋廷瑜:古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该适应社会的变化。铜鼓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流传了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娱乐工具多了之后,铜鼓音乐也渐渐没有人听了。那就得根据新的需要利用铜鼓,比如开发铜鼓纪念品和重要礼品,作为工艺品的市场是广阔的,可以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在节庆日的时候以大型文艺表演的形式展示出铜鼓的艺术魅力。铜鼓的音乐和舞蹈也要不断的改进,比如铜鼓可以和别的乐器合奏出新的内容。铜鼓乐舞是用鼓点来指挥舞蹈,以前情结相对简单,现在把春种秋收的各个场景都加入到舞蹈中来,具有了时代生活的内涵。只有融入生活,把新的时代元素加入进去,铜鼓文化才能不断的延续和发展,否则就只能待在博物馆内,自然的消亡了。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版权归雅昌艺术网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雅昌艺术网”字样,纸媒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