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彼查邦的黑暗隐喻
2012-03-23 16:45:15 徐家玲
更多人知道来自泰国的艺术家阿彼查邦是因为其凭借《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在2010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此次尤仑斯个展阿彼查邦的影像作品展出了他最新的创作《浴室》、《今晚》、《工作台》、《电力男孩》、《湄公河沾满泥浆的人》等,这是阿彼查邦数月以来对河流、城市和灵魂的思考。
阿彼查邦是已享誉世界的年轻的70后导演,同时兼任编剧、制片人和从事影像艺术的创作。他是一个电影导演,但是是用一个艺术家的视角和态度来拍作品。黑夜是阿彼查邦作品中不变的元素,在黑夜之中他尽力用独特的手法描述着人的孤独。单镜头是阿彼查邦作品的一个直观特点,固定的镜头之中,故事的情节也按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展开,充满了强烈的错位感。这些被镜头固定住的场景,虚虚实实,有着对记忆的召唤。
《浴室》、《今晚》、《工作台》的女主角同为金吉拉,她在多年前的一场摩托车交通事故中腿部受伤,目前正在接受第二次手术。金吉拉的腿部装有安规的人造骨骼,行动吃力,通过她这样一个特殊命运的人所饰演的电影角色,使我们更能体察到作为一个生命体的脆弱。在黑暗之中,人才真正拥有孤独,因此对于黑暗深处的幻想才如此令我们着迷。无论是在《浴室》中的金吉拉去关窗户,窗户在她关的时候又立即打开,仿佛有人在窗户外窥视她在房间里的一举一动;还是在《今晚》里,金吉拉醒来,看到窗台上站着的那个身上流满泥浆的男人,但是当她打开手电筒的时候,她只看到泥浆滴在墙壁上,那个窥视她的男人,令她不安的眼睛却消失了,但留下了痕迹。这种痕迹当然在《浴室》中也能找到,也是一个沾满泥浆的男人,坐在马桶上剖着死鱼,当这个男人凭空消失后,留在浴室的依然是一地泥浆,在这里,泥浆也许就是阿彼查邦所要表达的生命或灵魂过往的记忆。金吉拉所饰演的角色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颗普通的灵魂,而阿彼查邦正以一个绝对旁观的姿态思考着记忆与灵魂的距离。
在黑夜中,充满了无数双眼睛,至少有一个我们想象出的窥视者的形象正利用双眼窥视着我们一举一动的孤独,对于存在的追问,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充满了阿彼查邦的作品。那么,那个全身发光的电力男孩,在夜幕降临时,我们体察到的正是一种现代的孤独感,一种现代人的视角无法关怀到的社会情感的盲点。
阿彼查邦的作品提供了许多解读的空间,但热带的地理环境,大陆亚文化又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一种气质。昏暗、酷热、泥浆、蒸发的水分,都是其电影的天然元素。阿彼查邦在接受《新京报》的访谈时谈到对丛林的理解,在他眼里,丛林代表着 “自由”和“家”,而这正是在热带环境长大的阿彼查邦所希望展现的现代都市社会所不具备的一种野性。让角色尽可能有一种原始甚至是一种饱含野蛮的张力,似乎是阿彼查邦的作品在执意追寻的一些东西。
阿彼查邦的父母都是医生,于是自小医院成了他的游乐场,同时他也及早地接触到人作为一个自然生命体的生老病死。阿彼查邦没有用哲学来理解在他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而是自然看待这些,从这一点而言,他的作品力图在还原现代社会对人作为个体生命的矫饰。他似乎看清了人作为一个生命本身的神秘感,他信仰于灵魂,可以交流,可以不死,万物有灵,这是泰国人朴素的信仰。
“我的观众就是我自己”,确切的说,他的作品就是为他自己而制作,如果观众要去体味这些影响、电影、图片,那么就要事先做好理解阿彼查邦内心的准备,因为他不会按照大众所习惯、固定的接受方式来做作品。阿彼查邦的作品,是一种自我对生命的个人体察,这有别于中国人所熟悉的宏大叙事。他身上没有历史和时代的包袱,也没有文化的包袱,他做的就是他自己,以一个人自然的视角体察着人身上的宿命。阿彼查邦的作品,甚至所要表现的不是东南亚,仅仅是泰国,在他的作品中一切都是具体的,也非常明确。有人认为他的作品代表了当前亚洲电影的高度,也许我们无法理解这种西方眼光来决定的高度,但他的作品至少向我们提示了一点—生命的神秘感也是生命本身之所以重要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唐诗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