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访林松:我的艺术经纪之路(下)

2012-03-26 01:17:05 周永亮

林松

  专访林松:我的艺术经纪之路(上)

  当下,屡屡拍出天价的艺术市场开始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银行、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也因高盈利率而进入艺术市场,艺术市场成为了当下媒体、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此之前,中国艺术市场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很多人或机构在这段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却很多为人所提及。雅昌艺术网特别采访了世纪翰墨画廊负责人林松,请他通过自身的经历来讲述艺术市场的发展历程。

  林松,中央美术学院1993届的毕业生,也是北京最早开设画廊的人之一,在国内推广使用中国画廊现在普遍采用的艺术家签约代理机制的人,被誉为画廊届的"教父"。林松创建的世纪翰墨画廊成功地推出了夏俊娜、季大纯、闫博、章剑等著名青年油画家,被业界誉为“青年艺术家的梦工厂”。

  国内最早采用代理机制画廊

  雅昌艺术网:当时为什么选择画廊,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

  林松:对,当时国内没有画廊,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来支持年轻艺术家,我认为画廊是一种恰当的方式。翰墨艺术中心的经验让我我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我觉得商业对艺术价值的传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它是最民主的。如果你经过商业竞争出名了,能卖出来,占有一席之地,道路会越走越宽。

  那个时候很多展览还是国家的展览,民间的展览非常少,包括像我们做的展览都是具有比较浓厚人文色彩或者理想色彩的,这种展览都注定是短命的。所以我从一开始就采取国外这种代理机制,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艺术家,从头开始做。那个时候我是中国第一个做代理机制的,后来我们就变成很多艺术家的独家代理。其中,除了友谊以外,还有艺术上理念比较接近,当时的很多艺术家都是同学,包括很多老师也很支持。后来代理机制被以后的画廊所接受,我们做的合同范本给了很多画廊,大家去修改,最后做成一个母本。

  雅昌艺术网:当时合同母本是怎么制订的,有参考吗?

  林松:其实,当时的合同更多的是一个君子协定,大家商量好,你画多少画,我们保证你一个最低的生活标准和材料费,卖了之后五五分成;我们去参加博览会做你的展览,来给你宣传,就是这样。

  那个时候我又一个很重要的合作伙伴,就是伍劲,他在《美术星空》,在媒体方面有一些资源,跟我们对接得挺好的。所以我觉得从那个时候才有真正有中国画廊推出的画家,之前的画家,包括现在成名的艺术家,比如张晓刚、方力钧,曾梵志、刘野,没有一个是中国画廊推出来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也达到我们当时所设想的目的,后来艺术市场的发展超出了我们的想象。2003年,刘野的画卖三万、五万一张,到06年以后,艺术市场疯涨、暴涨,最后变成几百万,我们也都觉得很意外。

  2001年,我跟伍劲在有一次聊天,畅想着如果北京有三百个画廊,画卖几十万,都没敢想几百万,那中国就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了,后来很快就达到了。当然中国这种爆炸式的增长,跟社会、国家的进步,尤其是很多人对艺术的关注,加上世世代代艺术家不断的努力有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拍卖行的作用。

  嘉德成为艺术市场中无法抹去的一笔

  雅昌艺术网:拍卖行在艺术市场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林松:谈到当代艺术市场,没法忽略嘉德。1993年,我毕业那一年,嘉德成为中国第一个拍卖公司。我记得第一场拍卖的时候,油画加一起才两百多万,后来第二次拍了好像三、四百万。我觉得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嘉德功不可没,因为一个开创性的东西,嘉德从1993年一直坚持到2000年之后,油画作为一个板块一直存在着,从几百万卖到一千万、卖到两千万。

  我觉得每一个从开创到成功的过程,都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我觉得中国艺术家是很有爆发力的,如果没有之前这些磨砺和打拼,当代艺术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是一方面;第二,从市场培育角度讲,这些画廊、拍卖行都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到2007年总的爆发,成就天价,我觉得这都是市场一个自然的过程,里面肯定有缺点,给人的经验教训也是很深刻的,我有幸能够经历从无到有,参与了整个历程。

  到现在我觉得艺术市场开始回归理性、平静,处于一个调整的状态,也是一件好事,像之前艺术市场盲目地透支未来、狂飙式的发展,会把一些问题掩盖掉。在整个艺术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我一直特别强调画廊、机构的作用。因为画廊是一级市场,还有一些非盈利空间,它为年轻艺术家和新艺术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这些创新性和实验性的东西,我觉得不可能有未来艺术上的进步。

  所以画廊作为基础,去发掘、包装年轻艺术家,在他们成长中最困难的阶段支持他。当然这需要一个时间周期,不能马上就见效,所以我觉得既要坚持理想,还要坚持商业,这种矛盾冲突是很激烈的。

  尤其是在中国这种市场下,经常一窝蜂,某一种风格会特别火,大家就会一拥而上。坚持理想的人往往是默默无闻的,艺术家、画廊也被忽略了,年轻的艺术家没人管,所以对这种具有研发性、强调学术的画廊是需要特别支持的。

  中国艺术市场尚未形成完整的市场运作体系

  雅昌艺术网: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行,目前将作品征集的能力转向海外,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成为征集目标。

  林松:拍卖行为什么能够这样去调头呢?因为拍卖行作为二级市场,本身不做研发,它就是买卖挣佣金,以交易的规模、交易的频率来达到赚钱的目的,拍得越贵,赚的佣金越多。

  这种交易模式决定它对市场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推广和提升的作用,中国市场的成长也得益于拍卖行的贡献,这个是不可否认的。我现在要说的是成长以后,里面的基础和空缺是需要来补的,不断的新藏家加入,还有新的艺术家作品的进入,这个是需要补充的,不能光拔高。如果中间断裂了,这个市场的基础就会有问题,或者市场的程序上会发生很大的起伏和波动。

  另外还有一点,为什么说中国艺术市场起伏、波动比较大,暴涨暴跌?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审美体系和价值判断体系、收藏体系没有建立。其实什么是最好的,我相信中国人心理是有判断的,五千年的文明,对古董的判断是很清楚的。当代艺术因为时间太短了,中国人没有这样的博物馆,也没有很系统的研究和梳理,所以价值判断是忽上忽下的。

  其次,目前中国整个批评体系是失语的,包括价值判断是不清楚的。所以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压到拍卖行身上,拍卖行也不能太急功近利和透支。这种透支未来的掠夺式的挣钱方法短期对中国市场的提升是有很大作用的,但是长远来看,我觉得还是要符合它本身的艺术规律和市场的价值规律,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系统。

方鹤 《蓝鸟》

  雅昌艺术网:现在的问题基本上是西方的价值体系刚开始是很大的影响了中国的一些价值判断,特别是当代艺术,因为像美术史理论或者是什么之类的基本上也是从西方引进的,目前还处在一个研究的阶段,你怎么让这种形成中国自己的一种价值体系?

  林松:这种情况的发生,我觉得是有它的历史背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包括经济模式很多都是从外国引入学习的,在文化上,当代艺术也是这样,我们三十年几乎把外国一百年都尝试个遍。学生跟老师学肯定会受老师影响很大,但是我觉得中国毕竟是一个有文化底蕴、历史丰厚的国家,尤其是在文化艺术上很有自己的见地,当拿来主义和拷贝山寨差不多的时候一定要研发自己的东西。

  首先,要放弃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东西为了跟人交流,肯定会迎合人家,当道了一定时候,中国也没有必要完全迎合老外的口味了,我觉得起码文化上自信是第一的。

  第二,我更多地寄希望于年轻艺术家,因为他们从文化上角度上讲比较从容。以前中国是没市场、没机会,只能靠外国的机会,无意识中就会迎合外国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财富积累也有一定程度了,文化自信也开始慢慢在找寻自己内心的一些终极价值标准,所以我在更年轻一代艺术家脸上或者他们的艺术作品中,看到一种比较平衡的作用的显现。他们努力在融合中国和西方这种文化碰撞的东西,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或者很鲜明个人感受的东西,不是一种集体主义的形式面貌出现,在所谓的70后、80后,甚至90后,已经看到很明显的这种苗头和轨迹了,这些艺术家是有一种开创意义的。

  人都有没法超越历史的局限性,一个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很明显有集体主义的意识和社会意识。在之后70、80后的艺术家,他们更多元化,强调个体经验,技术手段很丰富。经过前一代人的经验教训、积累或者积淀,他会有一些很好的取舍,从艺术家成长角度讲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成长环境,只有真正经得起市场考验的艺术家才是最有活力和最有艺术价值或者学术价值的。这些都屈居于市场环境是否健康,还有就是艺术市场培养体系的建立,比如画廊的发掘、包装、推广,策展人、批评家的加入,基金会、博物馆提供更好的展示空间、支持,这样就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所以我觉得中国市场的根本问题是艺术本身美术史价值的确立,这完全离不开商业环节。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周永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