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对科技的再思考

2012-03-26 11:02:16 李笑男

记『延展生命: 媒体中国2011』展

  展览:延展生命:媒体中国2011

  —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时间: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至八月十七日

  地点:中国美术馆

  继二○○八年首届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本次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的主题被设定为『延展生命』。这次展览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探索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当代艺术的交界领域,展开新艺术生发的多种可能性。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三十多位创作者(艺术家以及活跃于其他科学领域的专业工作者之间的合作)的五十多件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展现出一种『实验』的氛围和文化命题探讨的多重可能性空间。众多作品通过生命哲学及其延伸(非生命的机器系统对生命哲学的模仿)展开对人类主体性的诘问。这种诘问直接指向现代性体系之下对于人类主体性观念局限的打破与重建。

  展览由三个主题板块和一个特别项目组成,主题展分别以『惊异之感』『临界之境』与『悬迫之域』为名称,特别项目『天气隧道』则以院校展为主要方式邀约作品。在『惊异之感』板块中,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观众在人类五官官能的延伸、放大与重组之体验中,发现人类感官与知识的空白之处所诞生的新意识与新意义。通过技术的表达与艺术的想象之结合,参与者进入到一个诞生于日常的『非日常』世界。

  德国艺术家卡斯顿·尼莱克(Carsten Nicolai)通过球型摄影棚的原理,用声、光和空间模拟出一个没有参考坐标的空间,在作品《声音与光的汇演模型》中,观众打破以往视觉感官认知的常规,进入到一个无法判断视错觉空间系统中。一反常规的经验带给观众困惑的同时,也打破了『眼见为实』的陈词滥调。而在多人合作的作品《最小可觉差》中,创作者则通过无线电感应器和放大器、传动界面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最细微的感官刺激。

  《脑电站一号》是吴珏辉和邵鼎发起的『肉媒体』艺术组织的一系列作品中的一个,这个系列试图探索科学与身体之间的对接可能性。他们通过神经工程、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图形图像等技术同艺术之间的结合,探讨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新的可能性。这件作品通过观众头部的个体生物能与光电能的转化来打破生命与非生命,有机与无机之间的界限。观众将戴在头上的灯泡装置的亮度理解为自身情绪的反馈,在好奇心和情感的驱使之下同没有生命的灯泡装置之间达成了『沟通』。另一件合作作品《静电动影》与此相似,平日人们很难意识到的静电被电子探测仪捕捉并放大到模拟电子纺织模的声光效果里,根据观众不同的距离和静电强度作出光影互动。而荷兰艺术家的《延展的火花网》则是通过无线电频率探测仪感知观众的行动来开启『火花桥』,在漆黑的空间中不断迸发出爆破声与火花。

  互动性在『惊异之感』板块中体现得非常明确,通过科技转化,几乎在所有作品中人类普通日常经验的努力都能觅见踪影。针对人类感官的局限性,通过科技介入来延伸和放大感官经验,通过另辟蹊径的『眼见为实』开启新的感官经验似乎重新拉近了艺术与人类之间的身体距离。这种『肉身经验』通过『形而下』的触动引起『形而上』的面对生命的思考。在作品《接触》中,观众不再是一个人的体验。通过一个连有互动感应器的发光小球,触摸小球的观众邀请其他人触摸自己的身体,每次肌肤的接触所导致的不同身体间的静电流将产生不同的音乐。在这件作品中,原本中立和冷漠的技术达成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对接,在相互接触的那一刻,原本陌生的人们的接触却奏出了表达感情的音乐,进而让人们在短暂的时间里体会到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疏离的无奈与荒谬。而由生物工程师、作曲家与艺术家合作的作品《音阶》中,人们则可以感受到由亚马孙流域的夜间电鱼制造的『和声』,该作品打破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隔膜,带给观众非常美妙的心灵感受,这也是一件科技与情感交融的作品。

  在『临界之境』板块里,我们看到基因、克隆、生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对艺术的介入。这些作品挑战了业已固定的生命观念。作品《模糊切入臆断空间》中,极为炫目的强视觉刺激背后的『导演』是电气化学过程,通过超声波辐射、机器旋转和『不可能』的化学组合碰撞而出的视觉效果,带给观众一些『从来没有见过的』视觉刺激。与日常生活经验中『重现』型的图像不同,这种图像通过偶然性的手段打破了胶片影像的已有模式,观众在一间黑色的屋子中感受到完全是『自然』之外的物象,这甚至不是有目的的『人工图像』。这件作品更像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隐喻—人们已经距离自然越来越远了。而在作品《解构景观》中,被装在玻璃缸里的土壤和植物以模拟的『生态系统』度日,通过机械控制的日出日落、换气保温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这人工的图景让我们想到,人类的力量究竟是不是世界的全部?在人类的控制能力之外究竟还有哪些存在?而人类和生命究竟又是什么?巴西艺术家古托·诺布莱加(Goto Nobrega)的作品《呼吸》则是通过人向一株植物呼吸,通过生物脉冲控制机械联动装置—植物的『脚』的运动来探索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在植物的『脚』伴随着人类的呼吸产生律动的时刻,我们了解到同为生命,人与植物之间的隔阂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生命科技和克隆技术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人类对于生命的认识。爱德华多·卡克(Eduardo Kac)运用转基因技术创造出一株牵牛花和自己基因结合的新物种。这株新物种艳丽的花瓣中流淌着艺术家的基因,在深色的脉络中表达着艺术家作为人类的特征。这让我们直观到生命奥秘深处蕴含的接近『神性』那部分,回溯到生命诞生之初上帝之手的无限之力。所谓的『新生命』似乎在寻找着自己的位置,让这些已有生命陷入到自我定位的反思中。

  墨西哥艺术家吉尔伯托·埃斯帕扎(Gilberto Esparza)在录像作品《游牧植物》中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他所制造的自动化机器人在河流中自行生长的过程。这台自动化机器人携带了植物和各种微生物,在河流中取水获得养料供给运行的能源,并维持植物和所携带微生物的能量,从而完成其生命循环。这个完全是人工制造的机器体同生命体合而为一,在需要养料的时候就会向水源移动,在这个共生体上,人们已经很难明确区分机器和生命之间的界限,这种模糊性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科技所能创造和掌握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科技对于生命的介入是否如同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机械?其权力本质究竟是什么?

  神经合作艺术小组创作的《无声攻击》通过一组被放大的神经活动建筑空间捕捉观众的反应,激活每一根柱体上的培养皿。鼠脑细胞从之前的环境中被剥离出来,重新与外界建立细胞联系。观众在由柱体组成的神经活动放大建筑中行走的路径被投影在屏幕上,不同的行走路径对培养皿中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影响,而迷惑的观众却并不清楚这种相互关系到底意味着什么。个体的自由意识在这里被复杂的环境所稀释,人重新回到一种游戏的状态中,进而也进入到一种同外界模糊的信息交换与和谐中,如同人类早期与世界的相处。

  进入到『悬迫之境』的板块,作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生命与自然,尤其是人与自然这一大范畴的生态对话中,并且企图提出各种生态意见。《温室转换》通过藻类吸取二氧化碳转化出氧气为水蚤提供生存必需,吸附于水底蓝色字体『亲爱的』之上的水蚤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将越来越多地附着于其上,并且以水藻为食物。而一旦水藻变少,氧气不足,蓝色字体变暗,水蚤将减弱附着的速度。这件装置作品提供了一个生态进化的和谐系统,隐喻了『物竞天择』这一进化理论指导之下所进行的各种残酷的生存竞争。这种观念在人类身上体现得更明显,人类日益消耗着地球上的生态资源。在另一件作品《自动诱导者PH1》中,创作者利用水稻自动养殖系统对于浮萍满江红和鱼腥藻之间的生态关系为稻子幼苗提供营养。通过电子机械与计算过程试图提供一条互动系统,这也为生态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作品《农场之泉》亦是提供在室内养殖鱼类和植物的一个互惠系统。这几件作品均是通过具体的生态结构构想探讨目前人类面对生态环境所能采取的互利方案。

  在作品《香蕉的诗》中,艺术家将生物发电系统和数码技术相贯通,通过柠檬发电提供能源,观众可以在这些电能的支持下使用Scribbler软件在网络上浏览各种人类文化中的名篇,再进行『诗』的写作。这些随机选择的诗篇通过一台小打印机打印出来,留给观众。令人迷惑的词句同柠檬产生的电能之间建立了联系,这是生物与文化之间跨领域的沟通尝试。

  《永不回头的骑士》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水资源的耗竭问题上;《绿云》通过绿色的镭射光让我们看到垃圾焚烧所释放的大量蒸气云,令人触目惊心;《城市臭氧》将城市空气质量分析数据视觉化,以不同的颜色向人们展示环境的变化。而特别项目『天气隧道』则针对各种气象与环境问题展开讨论,隧道实时展示世界各地的环境状况,如同这个地球气候的缩影。

  本次展览中,我们看到艺术突破了以往学科之间的固有界限,通过生命技术、机械技术、工程技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的介入,将艺术的范畴拓展至更为广阔的自然、政治领域。当人们的视线从艺术本身或者人类本身的局限中走出去,等待人们的是更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新艺术。或许,新媒体、新技术同艺术的结合会让以往艺术史对艺术的判断标准暂时的失语,『重技术、轻艺术』的责难也具有很大的杀伤力。正如前文所说,艺术对新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通过新技术的推动让艺术涉及到更广泛的文化命题探讨将是不可回避的趋势。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不论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还是数码技术、互联网模式,实质上它们改变着每一个人今天的生活。面对新的经验而产生出的新艺术话语将极大地拓展以往艺术同人类之间的互动模式,并最终作用于社会现实,作用于未来。面对着新的可能性,艺术同以往一样,将责无旁贷地走向新的创造性。

  (本文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

  (责编 陈瑶琪)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扈淑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