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期:彩色摄影的彩屏干版时代(1907-1932)
2012-03-27 10:40:52 郑幼幼
节选自《百年彩色摄影》
苏格兰的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虽然用加色法拍摄了第一幅彩色照片,但要将这种投影获得的彩色影像制作到纸上却非常不容易,这一点决定了这种彩色摄影术没法推广。
接下来运用加色法进行的比较切实可行的彩色摄影术是法国的豪隆提出的色线滤光屏版工艺,它在约翰·乔利(John Joly, 1857-1933)手中实现了。乔利彩色法(Joly Colour Process),采用三原色的细密色线屏版,产生了同样的色光加色法结果,但只能作单次曝光。一块薄屏版上规律地排布红、绿和蓝紫三原色的细线,覆以明胶层保护色线。这样就将滤光屏转为滤光色线,再通过感光乳胶曝光、显影、冲印和色彩校正,一幅全彩影像便制作出来了。虽然图像相当漂亮,但是成本昂贵,色谱也比较有限。现存的玻璃版都有一种粉色的晕环。
接下来滤光色线进一步细化,改良为滤光色点。1892年,麦克多诺就已经申请了随机样式的镶嵌屏专利,这个工艺采用染成红、绿、蓝色的虫胶、树脂或凝胶粉末颗粒,把它们撒到一块版上,然后涂上感光的乳胶。但是这一工艺并没有投入生产。过了几年,到了1907年,卢米埃采用了非常相似的镶嵌屏技术,但是粉末颗粒是从马铃薯中取得并染色的淀粉颗粒,这种彩屏干版是当时艺术和商业上最成功的彩色工艺。
这个过程使用染成三原色的马铃薯淀粉微粒,它们按大致相同比例混合排布在玻璃薄屏上,三原色颗粒的微隙再填上炭黑微粒来使过程精细化。这个三原色点滤光层上再覆以明胶加以保护,然后上面再涂上新开发的全色溴化银乳剂(它对于所有波长的光具有相同的感光度)。干版从背后曝光,使光线通过三原色点组成的滤光层后才到达乳剂层曝光成像。再经过显影、再曝光、再显影,将乳剂上获得的影像反转成三原色小点组成的正像,此正像可通过光线透射或投影看到。这便是卢米埃兄弟发明的第一种可用于商业操作的色彩工艺——奥托克罗姆微粒彩屏干版(autochrome),在彩色摄影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
彩屏干版是第一种不仅发明者能掌握使用,而且所有称职的摄影师都能够掌握的简单易学的色彩工艺。尽管肉眼可能看到细微的色彩颗粒形成的块状物,但这种点彩画的效果是彩色干版片巨大的吸引力之一(这一效果与修拉[Seurat]等点彩画艺术家的技巧相呼应)。它的主要缺点是曝光速度很慢,在相同的光线条件下至少比黑白负片的曝光时间慢20倍。
彩屏干版被广泛认为是有史以来最美的摄影工艺,照片闪闪发光,具有印象派的色调,任由摄影师操作。它用鲜艳的色彩把一种风格和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都浓缩其中。在发明后的最初7年里,彩屏干版的浪漫特质俘获了一个时代,直到1914年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从而显得它仿佛从未存在过。
彩色片只能成像一次,它不可能复制出多张照片。在制作上,先在透明片上覆盖一层玻璃来保护影像层,然后把边缘和纸带订在一起使整体结合。必须背光观看,或者使用反射幻灯机观看。反射幻灯机是一种特殊的手持反射观察器。或者,在做讲座的时候,用后背强光来投射影像。因为需要光源,观看彩色片和银版照片的最好方法是手拿着一对一观看。因此,它们几乎都不可能在展示会展览,也不能像挂在墙上框架中的印刷品那样由一群画廊观众分享观看经验。
在1907年商业化之后的25年时间里(1907-1932),奥托克罗姆微粒彩屏干版作为一种单像、正像、加色屏工艺,是当时市场上广泛使用的最成功的彩色工艺。然而,因为它是用玻璃而不是用纸质来进行单次曝光而产生图像,因此不能大量地复制。就像达盖尔一样,在之后的摄影进化过程中,最终它被其他更方便且容易推广的彩色摄影术替代了。
图片说明:约翰·乔利发明的三原色细密色线屏版工艺是当时的先锋。这项工序所需要的感光性能更好的乳胶到1895年才问世。一块薄屏版上规律地排布红、绿和蓝紫三原色的细线,影像由规律排布的三原色细线组成。
图片说明:这张彩色照片大概摄于1909年,地点在圣保罗德拉克斯,距离里昂45千米,是献给卢米埃兄弟的妹妹弗朗斯·卢米埃的。画面中,奥古斯特·卢米埃正看着路易斯·卢米埃,路易斯则全神贯注地钩织一件复杂的粉色棉质的女士衣领。照片不仅展示了彩屏干版工艺(照片的色彩由细密的色点构成,肉眼可以看到细微的色彩颗粒形成的块状物,这种材料特性给彩屏干版制作的照片带来了点彩画的效果),还炫耀了路易斯运用钩针的娴熟技巧。
郑幼幼编写 (资料来源《百年彩色摄影》,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连载文章刊于2012年1~2月《人民摄影报》)
《百年彩色摄影》系列
(责任编辑:詹晓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