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崇明杜花

2012-03-27 15:08:12 未知

  灶花,江浙沪一带农家在烧饭灶头的灶山壁上、灶裙、灶脚等画的图案。崇明、启东、海门地区称之为灶花,其他地区也称作灶头画或灶山画。

  灶花是一个比较独特稀有的现象:崇明人没有象中原人那样崇尚书画—家家户户悬挂中堂字画的习惯,高大宽敞的堂屋客厅空空如也,却在烧饭的土灶上勾画涂抹,弄得花枝招展,令人费解。尽管有人考证说,崇明灶花是起源于对灶神的崇拜,也有人说是在岛上躲避战乱的岛外人士带进来的一种民间艺术。但历代《崇明县志》或其他文献都不曾记载这一现象。外地也鲜有灶头画的作法,仅仅局限于长江三角洲崇、启、海、嘉兴、南汇等地。所以,这些推测臆猜也只能是一种带有主观意识的推断而已。

  起源有待于专家们去考证。但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门类,灶花却有它存在的艺术价值。2009年,灶花盛行的崇明,在向化镇举办了首届江浙沪灶花邀请赛,崇明、嘉兴、海门、启东、南汇等地的十多名泥瓦匠齐聚崇明向化镇南江村,各显身手,将本地的灶花艺术展现在人们面前。或色彩明快,或精细勾画,或大笔挥洒。三地风格殊异的绘画手法,将数十台大灶装扮得色彩斑斓,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从整体风格上看,嘉兴地区的灶花倾向于工整细致,构图严谨。一组组工细的线条,搭配绚烂的色彩,对比强烈,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中国画勾线功夫。启东海门地区的灶花比较接近年画的风格,大块面的平涂,均匀的勾线,给人一种平静祥和的感觉。而崇明地区的灶花夸张质朴,大涂大抹。或法度纯熟,形神兼备,最为精彩。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崇明灶花的艺术特点。

  质朴简炼,古拙无华。一般来说,民间艺术的手法比较稚拙原始,朴素单纯。由于受环境、工具、习俗、欣赏对象的限制,作为民间美术的崇明灶花,也难免显得简单和粗糙,却更能让我们领略劳动人民质朴的感情和审美情趣。早在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彩陶,是我国史前文化的精华。它的图案组合巧妙,高度概括,对比强烈,淳朴优美。在这一点,崇明灶花带有明显的遗存痕迹:灶花灶裙的装饰图案,以几何纹的三角、半圆、锯齿、弧线,植物纹中的花卉、花叶纹等,巧妙组合,犹如舞蹈的节拍、诗歌的韵律,重复不断,连绵不绝,令人余味无穷。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崇明的灶花,虽然极富装饰性,但它来源于生活,因此,它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驾牛耕田、鱼跃龙门、天鹅戏水、公鸡报晓、喜鹊登梅、松鹤延年、神鹿涉水、丹凤朝阳、虎啸山林、牡丹富贵、福禄寿星、仕女人物等。这些动物、人物、花卉、植物,除了神话传说以外,无一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微风荡漾的小河边,打拳锻炼,简练的笔触,人物栩栩如生;河边的水桥,姜太公钓鱼戴的斗笠,老寿星衣服上的寿字图案等,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令人感到亲切熟悉,留下深刻的印象。

  突出特征,变形夸张。崇明灶花在整个灶山上,分割了许多块面,每个块面的画面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互相具有关联性。泥瓦匠们刻画这些山川人物,飞禽走兽时,为了突出特性,大胆采用艺术夸张的手法。例如《松鼠葡萄图》,松鼠咧着大的出奇的嘴巴,望着圆滚滚的葡萄,垂涎欲滴。贪婪、高兴之态,被刻画地淋漓尽致,稚趣可爱。又如《寿星图》,老寿星的肉瘤竟大到整个头部,不但不觉得怪异,反而感到趣味无穷。

  构图丰满,自由奔放。崇明灶花在构图上具有浓厚的民间装饰趣味和朴素的形式感,以画面的整体和装饰的效果来安排布局。《梅花喜鹊图》,作者用一条厚重的线条,连皴带擦,形成一支几乎对称的山崖梅干,喜鹊居中,小枝左右相对,梅花竞相怒放。整个构图饱满完整,虚实相间,黑白效果控制得非常到位。没有受过学院式教育的民间艺人能有这种驾驭画面的能力,实不多见;《仙鹤松风图》,匠人用浓墨画树干树叶,用劲挺的线条勾勒仙鹤,对比强烈。最妙的是那一笔缠绕的线,中侧锋并用,笔力遒劲,如万岁枯藤,将图中的山崖、亭台、草木、仙鹤有机的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加强了画面的动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种注重构图的均衡丰满、虚实张驰的艺术效果,几乎接近专业画家的要求,使得崇明灶花达到朴素而不单调,粗犷而不鄙野的艺术境界。

  技法纯熟,融汇传统。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是当代美术赖以发展的基础。当前,书法界、美术界都在呼吁回归传统,走进传统,这的确是发展中华民族艺术的关键。笔者以前总认为民间艺术不过是质朴率真、粗犷淳厚。它与纯粹绘画元素的传统艺术有非常大的距离。没想到崇明灶花这个不起眼的乡土艺术,却也有几乎接近传统的作品。2009年,崇明县向化镇举办首届江浙沪灶花邀请赛,本人作为评委,在比赛现场,看到一位泥瓦匠在湿漉漉的石灰墙上,竟然有披麻皴、斧劈皴等传统山水技法的作品,而且手法相当熟练。他参赛的作品,是在灶山上主题部位画的一幅牡丹图,牡丹的花叶,线条干净挺拔,周边衬有草木岩石,那岩石的画法便是传统披麻皴手法。后来再看了他的《神鹿涉水图》、《双燕戏蜻蜓》、《喜鹊登梅》等,大为惊诧。披麻皴、斧劈皴在他手下运用自如,树干枝叶,以潇洒的长线写就,既挺拔劲峭,又显得阿娜多姿,与著名画家范扬笔下的树木画法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范扬先生是在宣纸上以毛笔而作,而这位泥瓦匠师傅是用竹笔在潮湿的泥灰土墙上趁湿而画。虽然,他不了解传统山水的披麻皴、斧劈皴,也从未接触甚至不曾听到过范扬的名字,但作品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淳朴率真的崇明灶花是江风海韵的结晶,是大自然的养育造化。千百年来,伴随着劳动人民一日三餐,寓意祥和,昭示幸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求。这种质朴无华的民间艺术的“土包子”,却包涵有传统绘画的因素,对美术工作者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在中国美术界,受民间艺术影响的画家多不胜举。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本身就是木匠出身,几十年的雕镂刻画,对他以后的画风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淳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的艺术特征;著名画家崔子范的大写意,充满浓郁的率真,质朴的民间乡土气息,表达了健康活泼、天真稚拙的情趣,将民间稚朴的艺术风格发挥到极致;著名画家张桂铭,将现代绘画的视觉张力与中国民间艺术的喜庆格调融为一体,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这些艺术家们从各自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融化精华,以其独特的画风立足画坛。

  虽然,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灶花艺术赖以生存的民居土灶,将逐渐退出现代人的生活领域,面临灭绝的境地。但灶花本身的艺术价值却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挖掘它天真质朴的内涵。特别是灶花艺人,这是最基层的绘画队伍。这些民间匠人生活在普通老百姓中间,最能表达基层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观念,是最接近基层人民群众的民间艺术家。如何保护、引导这支民间创作队伍,对基层群众美术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唐诗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