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时代与科学的书法学习观
2012-03-27 15:58:41 陈振濂
对今人而言,书法艺术具有着特殊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具体表现又与书法由古及今的两种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一,书法于古人而言是一项必备的文化技能,日常书写离不开毛笔,凡写毛笔字便会有书法。而今人看待书法已经不能不将其从一项文化技能上升到一种艺术的表达,文化技能是人人都需要的,而艺术的表达,是供少部分的精英、专业人员做研究的。其二,书法走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展览时代”,无不彰显出一种从“书斋文化”向“展厅文化”过渡的变化。与之相应,今人在对书法的研究方法上也必须提高意识并进行革新,以一种更加科学的书法学习观来应对这些变化,做到与时俱进,防止陷入僵化不前的泥沼而无法自拔。
一、书法艺术进入展览时代
“书法”应用目的的变化造就了书法艺术的“展览时代”。在古代,书法是学习的必备技能,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唯一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再不会有人拿着毛笔、磨着砚台来做记录,这就证明社会需求已经从毛笔字变成钢笔字,甚至今后还会从钢笔字变成用键盘打字,书法已经被赶出了实用领域。当下能帮助它继续维持自己生命的两部分的构成要素:一是汉字文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二是汉字包含着其他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字里面所不具备的艺术的要素。这个要素就是篆、隶、楷、行、草多样形态的表达。这些表达,对文字的实用的功能而言是不需要的,但它又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不断的黏附在书法的实用进程中。基于这两种不可磨灭的“汉字基因”,书法在脱离了实用价值的前提下,因着自身的艺术价值而灿烂依旧。但这种灿烂的前提是,书法艺术已经从过去的“书斋时代”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展览时代”。
如何理解“展览的时代”?从王羲之到吴昌硕再到今天的书法家,书法艺术经历了一个由“书斋文化”到“展厅文化”的古今过渡。古人生活在一个“书斋文化”时代,书斋里面没有竞技、没有评奖,更没有数量众多的书法作品。文人书家热衷于围坐在一件小幅作品前,品头论足、玩弄风雅。与这种书斋文化鲜明对比的就是当下的“展厅文化”。如前文所述,汉字功能的变化使得书法进入到了一个必须靠展览来证明自己价值的时代。说白了,今天我们书法靠什么生存?靠的正是作品在展览厅里面亮相。有人仅仅希望通过学习书法来追慕古人、提高修养,拒绝参加展览。那样也并非不可,但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的一点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大部分人都在用硬笔、键盘造字的时代,如果不参加展览,你便找不到从事书法艺术的群体,就失去了辨别你的书法水准高低的基本平台。只有参加了展览,通过入展、获奖等情况的反馈,才能知道你的书法水平到了什么程度。比如说我入选了,那至少说明作品已经达到及格水准。如果能拿到奖项,那就说明作品的认可度相对要高的多。相反,如果我投了10次稿全都落选,那问题似乎就很明显了,既使是你的作品水准并不低,至少能证明你的作品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了。
书法艺术进入“展览时代”,与古代的书法产生了根本性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书法学习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之前的书法家们跟今人的学习方式有着很大区别,他们的学习模式并不固定,但其成名成家都是通过日积月累,最后达到人书俱老的方式来完成的。以当下的标准来衡量,前人成长为“书法家”的方式显然不适合我们。如果完全靠自己慢慢的写,最后人书俱老,超过一个名家,这个成才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效率获取最多的信息和营养。那就需要依靠专业训练。如果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青年,获得了一个国家金奖,肯定就会有人抱怀疑态度:书法不应该厚积薄发么?怎么一个青年能够这么厉害?事实上这便是这样一个展览时代造就的,在这个时代的比赛中,比拼的已经不再是人生的厚重与否,而是作品的高低。如果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悟性又比较好,他的成长效率自然会比一个慢慢等待水滴石穿的人高得多。这恰恰也是这个时代所要求的。
其次,在一个“展览的时代”,观赏者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赏者对于效果的关注远远大于对笔法、技法等技术层面的关注。因为任何一种最好的技法,最后必须要通过好的效果才能显现。设想,你花3个小时去参观一个展出了500幅书法作品的展厅,平均每件作品不会超过2分钟。但事实是你肯定不可能把时间平均分配给每幅作品,那些貌不惊人的、雷同的、勾不起兴趣的作品,你可能看一眼就走开了。但是如果一排有20件作品,其中有第15件作品特别精彩,你就会在那里呆半个小时,仔细欣赏它,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会仔细地琢磨它的神韵、技术、风采,它书写的文词内容、笔法等内容。艺术魅力里面第一关就是效果,氛围。靠这个艺术魅力,你要让观赏者能够在你的作品面前停留,他只有停下来,你才能继续和他进行第二轮的对话,他才会欣赏到你的作品中有多少好的技术,有多少好的构思等等。如果连第一步都没走好,后面一切都免谈,这便是展览时代的特征。
二、科学书法学习观的建立
要建立科学的书法学习观,就必须将其与“展览时代”的发展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我认为,让自身的书法研究能够不断地深入进行,第一,要区别对待书法艺术与写毛笔字二者之间的差别。在较低层次上,两者是一致的,书法就是写毛笔字,但是层次越高,它的区别就越大。写毛笔字可以只注重技术,而研究学习书法艺术,它的内容既要求技术层面又必须考虑到最后的效果,甚至涉及到它背后的文化含义、历史含量,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
第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取决于你树立了怎样的“志向”。我们今天把书法家分成三类,第一类叫做为人生而书法。就是通过书法来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比如通过书法学习,你可以得到一个好的职位,可以得到一份好的工作岗位等等。第二类,是为书法而书法,是那类并不想靠书法谋求幸福生活,仅仅是因为喜欢而钻研书法。这一类人,因为他不愿意用他学习的专业去谋取世俗的利益他可能会受穷。第三类是为书法而人生,这类人已经将生命寄托给了书法艺术,非但不会靠书法谋取利益,他还会把所有的兴趣都放到对书法的研究上,为书法而活,如果书法完了,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最后这类人,在近代的书法史里面有两个典型,第一个是陆维钊先生,他从事书法的时候面临了重重的阻力,所有的人都反对他,而且他不用书法来谋取利益,反而是将自己的人生献给了书法。另外一个是日本的书法家井上有一,他也是将生命献给书法的典型。当医生告诉他患了肝癌,仅剩三个月生命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坐地等死,反而把这三个月的时间全都用来临习书法,他将三个月做了一个规划,第一天,准备临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一通,第二天准备临其他经典,一直排到他死为止,剩下的时间全都交给了书法。这类的书法家,他是用自己的命去换书法。以上描述的三类的书法家,全都能称得上是艺术家。但就当下的主流意识而言,我们做不到为书法而人生,那我们至少可以做到第二个境界,就是我把书法看成是我人生的一个信仰,我努力去达到它,即使不以生命为代价,总要纯真的对待书法。选择做哪类人,还要靠每个书法家自己去作抉择,其实立什么样的志,就意味你付出什么,假如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这个时代的书法里面加进去一些新的东西,这便于无形中有了一种历史担当。当确定你要准备做担当的时候,你就必然要付出比其他书法家更多的精力,你要付出更多去加深对经典的理解,甚至别人在喝咖啡的时间,你都在做你的专业,这一切都取决于你的“立志”,已决定了你未来在书法界的“档次”。
第三,要注意学习书法的科学性。今天的书法已经不再是一种停留在技术层面的行为了,随着“展览时代”的到来,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科学的指标,这个科学的指标,通过书法的高等教育,已经慢慢走向成熟。现在的书法教育和我们过去书法家成才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大学里的老师对经典技法的追究可能是非常苛刻的。其苛刻程度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假如有一位老书法家说:我是专攻颜体的,或者我是专攻魏碑的,可是对我而言,这些用词都是非常不科学的,这是因为颜真卿的字帖里面有《自书告身帖》,有《颜家庙碑》,有《东方朔画像赞》,还有《多宝塔碑》等等,这些字体都不相同。所以,对我这个当大学教师的人来说,没有笼统的颜体。换句话说,如果你写的是勤礼碑,一旦你这笔头里面出现了多宝塔碑的痕迹,那我就会认为你的意义是混淆的,你的学习是不科学的。现代专业研究书法的人就该达到这样的程度。如何建立科学的书法观?我认为首先训练你的眼睛而不是训练你的手。以写草书为例,我们把怀素的《自叙帖》,张旭的《古诗四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再把徐渭、王铎的草书,放到一起让同学临。临的时候感觉很自由。临完了以后,来做一个练习,把所有的字帖全部拿掉,每人写一竖,共写五个竖,你必须要做到准确无误的分辨出哪一竖是王铎的,哪一竖是怀素的,哪一竖是其他人的。很多人能够通过一整个字的结构判断出是谁写的,但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通过某一笔画判断出作者。这就说明你的眼力不到家,临帖还不够精细。只有你做的比别人精细,你才会尽可能多的掌握它的技术和风格语言,将其应用到创作中,达到比别人更高的水准。
即使是在技术上,如果不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对经典的把握也都是不完整的。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加强对经典的把握,为什么要完整的把握?过去的老先生也不都是不完整,凭自己的理解在做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再回归到时代性来看,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展览时代”,书法的功能变了,书法已经从汉字上升到艺术层面,是供人观赏的,所有这些要素一个都不可少。如果你觉得这个要素里面是有问题的,那么你就又回到了业余状态,回到了写毛笔字的状态。
三、展览时代同样需要“阅读书法”
书法艺术正式进入“展览时代”已有30年时间,在这期间,得益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今人的书法艺术取得了古人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时间都无法取得的进步。回望30年的发展,在认识到我们超越古人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看到展览时代所具有的极大不足,这种不足源于作品的“分裂性”,其技法与风格是自己的,但书写的内容是古人的,基本上99%的参展作品都表现出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分裂。古代书法,无论从金文大篆到明清的书法,还是从《兰亭序》到《祭侄文稿》,能称得上时代标志性的大部分作品,一定同时具有文献的功能,它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它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烙印、一个记录。但我们今天的书法是没有文献功能的,大部分的作品都在抄袭古人的诗词歌赋,完全没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甚至比绘画还不如,至少绘画还有一个主题材,例如辛亥革命、开国大典,画家们用一张画记录一个历史,一张画就是一个时代的一个标志,它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这恰恰是现代书法家所缺少的东西。
今天书法艺术的观赏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基于此我们才有了30年来的繁荣和兴旺,而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有进步同样也有不足。最大的不足在于我们只是在强调了内容与形式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字内容的可读性与文献性。今天的书法家缺少对于书法的文献意识、文史意识、文辞意识、文字意识的基本认识及感悟。极少数的书法家只有在自娱自乐时会作一首诗,自己用书法来记录出来。但这种情况显然不是常态,大部分的人都还在抄唐诗宋词。时代让我们这些从事书法艺术研究的人产生了许多的疑问。难道这个时代的书法家应该是这样的吗?我们甚至低能到抄抄古人的诗词歌赋?这也同样赋予了我们新时期更进一步的追求—— “阅读书法”。在今天这个网络的时代,大家都只浏览不阅读,所有的人都接受海量的、爆炸性的信息,但是没有人耐心的去阅读经典。这是一个快餐的时代,是一个网络信息交换的时代,但却也是一个缺少文化阅读的时代。在这个时候从书法界开始,先给我们的知识界提倡一种观念,即书法是可以阅读的,是有阅读价值的,是跟今天我们的历史休戚相关,跟时代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直接连在一起的,只有这样,这个时代的书法它才能为自己的历史做好定位。这也能让我们不仅仅是在写书法,同样让我们的每一件书法作品都具有了文献价值。500年以后,别人或许不知道一件书法作品的作者是谁,但是这件作品能让他记住了一件具体的事情,这件具体的事情可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确实这个时代的一个印象,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
(责任编辑:扈淑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