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探索之效:储璨璨,恒父,卢彦鹏,骆丹...
2012-03-30 08:40:17 未知
【特别策划】2011闪现在摄影界的那些面孔
储璨璨 PRPHOTO创始人、公关摄影师
2011全年,储璨璨都在奔忙和尝试——奔忙在车展、公关活动中,尝试用各种方法完成客户诉求。他曾是摄影记者,先后就职于南方都市报、路透社、新京报、盖帝图片社等媒体,现在则领头开拓着全新领域——公关摄影。
储璨璨成为了摄影记者成功转型的一个典范。据一位网友在某个现场观察,当其他知名图片社的摄影师聚集聊天时,他仍不停变换角度拍摄,这或许就是职业精神所在吧。有意思的是,储璨璨一直在招人,而且会在公司内部用月赛等方式评判工作成绩和业务水平等。对于公关摄影这个全新行当,我们了解不多,但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他不是一个人战斗,储璨璨和他的团队是摄影市场的拓荒者,公关摄影已被他们做成了职业摄影圈内颇受关注的话题。
恒父 心界影社创办人
这个被傅拥军称作“师傅”的中年男人是收藏界高人,也是摄影圈中的隐者。直到2011年,他才开始逐步在摄坛亮相——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在2011大理国际影会获得最佳摄影提名等荣誉,让那些在网上流传的风格独特的风景照片的作者面纱渐渐撩开。
作为中国文化的大力倡导者,恒父的摄影作品画面简洁,意韵深长,以精巧的构思和大气的表现,展示着中国传统审美情趣,更接近于文人画的至高境界。他与几个志趣相投的影友成立心界影社,也让业界有些担心,他的“清新”之气会不会在摄影界形成新的范式甚至窠臼?不过,恒父在撰写心界影社宣言时清醒地认识到:“当艺术作为个性张扬而被功利奴役时,便自然而然地成为拥有话语权者手中的工具,媚世、庸俗、附势成为艺术成功的标志。所谓的美,不过是行尸走肉般的口号和广告。
刘杰 新华社摄影记者
刘杰外出拍片的机会并不多,但他2011年却因拍摄一组名为“空心村”的照片而走红。因为自己是外乡人,因为家住在火车站附近,每天看着那些背着大包小包奔涉在旅途中的人,刘杰感同身受,进而选中农村留守人员这一热点话题采访拍摄。切入点的设定大概与其身处国家通讯社有关,客观环境与主观情感结合,最终释放到这样一组照片中。
《空心村》别具一格。刘杰到陕西一带的乡村,把拍摄对象请到室外,虽然环境肖像的拍摄方法并不新鲜,但他以家庭为单位,以空板凳代替外出打工的成员,画中人物与环境都很祥和,而人少板凳多的安静却隐隐牵动人心。
一组照片得到肯定,刘杰继续讲故事——带着留守农家人的大幅照片到其家人在城里打工的工作岗位,以更曲折的“合影”照见更残酷的现实。
卢彦鹏 自由摄影师
不少人觉得,卢彦鹏的作品处于摄影和当代艺术的交错边缘,难以界定。就像2011年他的《空·气》系列,通过手与相纸的触摸形成影纹斑驳的传统文人山水画景观,生发古意。对作品样式和质量有着独到见解的卢彦鹏,进行着多种材料的尝试,玻璃表面、传统相纸、宣纸、镜子、绢布都成为作品的媒材。2011年,卢彦鹏多元的摄影互动、大胆的探索尝试,让他成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11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优秀摄影师”大奖获得者。
平遥的表现为卢彦鹏带来更多机会,北京爱普生影艺坊和上海m97摄影画廊分别举办了“此二人:卢彦鹏、卢彦锦摄影展”和“卢彦鹏、黄晓亮双个展”。在2011年诸多取得佳绩的青年中,卢彦鹏也许并不是最出色的,却称得上是最有特色。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读出了摄影之内的创新和摄影之外的灵感,也会唤起新的反思:当我们不去反复强调摄影的界定和立意时,或许摄影会返还给我们更大的展现个人情绪的空间。
骆丹 自由摄影师
用“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推荐委员姜纬的话说,“从《318国道》,到《北方,南方》,再到如今的《素歌》系列,骆丹是有脉络的。”2011年,骆丹拿出新作,选择用百年前的摄影工艺——湿版火棉胶摄影,“用这种几乎与他们原始的耕种方式同样原始的摄影术”映照今日生活在云南怒江流域的傈僳人和怒族人。
勇于打破自己原有的表现方式,骆丹自信而又坚定。他的这份勇气和信心也为他在本年度接连收获了一连串的荣誉:北京草场地摄影季三影堂特尼基金会摄影奖和第三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新锐摄影师”称号;入选“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或许当下对用传统工艺表现当代摄影题材还存有“投机取巧”的质疑,但骆丹用扎实的功底和充沛的感情证实自己的成功并不仅是找到一种被大众肯定的表达方式。
张卫星 职业摄影师
张卫星多数时候应该是个孤独者,他曾拍摄展出过《一个人的郑州》专题,也曾站在一块麦田边的同一位置,为这片土地留下“二十四节气”的影像。中国第十四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暨2011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上,张卫星以全新的物影系列作品《童装》和黑白手工暗房制放的作品《宋陵》让人刮目相看。两组作品中,前者是关于其女儿成长的记忆,手法的创新让视觉效果独特,后者则是对于河南摄影群体常拍题材的一次全新突破。如此作品获得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大奖,真乃实至名归。
张卫星的“童装”系列照片《关于成长的记忆》还在2011“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上拔得头筹,并得以进入多家画廊展示。所谓创造与突破,张卫星的实践可资参考。
(责任编辑:詹晓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