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说想要搞收藏,你得有点文化
2012-04-01 08:48:35 郭琳
有些人懂行,花很少的钱,买来了宝贝
有些人,花了两千多万,买的都是假货
随着艺术品市场近年来的大热,投资艺术品堪称比股市、楼市更有价值。不仅传统的书画玉石瓷器等藏品获追捧,一些杂项收藏,如景泰蓝、文房用品、铜器等也集体升温。
不懂行,能搞收藏吗?
究竟什么值得收藏?如果打算培养这个爱好,要怎么入门?
西湖文化广场西泠艺苑艺术品交易中心,昨日下午涌来了百余位收藏家和民间收藏爱好者——西泠艺苑“孤山雅集·鉴藏”系列之2012年春季艺术品鉴赏会在这里举行,大家排队等候是为了请专家看一看自己的宝贝。
雅集特别请来了央视财经频道《一锤定音》策划人刘新惠,与贾文忠、韩经世、鞠志儒、胡西林等专家团成员一起,给民间收藏指点指点门道。这些专家,是国内书画、青铜、瓷玩杂、文玩、青瓷、印章等主流收藏领域的翘楚。
据说,未来的西泠艺苑将会邀请更多的业内知名艺术家、专家学者、知名藏家,通过举办各种论坛、讲座、展览、鉴赏、拍卖,给民间收藏爱好者搭起一个与专家交流的机会。
不懂行,能搞收藏吗? 收是买卖,藏不是
专家的声音是一致的:要收藏,得有文化。
金石研究专家、青铜器全形拓专家贾文忠认为,完全按经济价值搞收藏,这个事就走偏了。“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够从里头找到乐趣。兴趣产生后,也别忙着收藏,先去研究这里面的门道,等到知识储备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再入手。”
当然,收藏还得有钱。不过有多少钱,也不是绝对的。贾文忠说,有些人懂行,可以花很少的钱,捡个漏。“我也看到不下百个人,花了两千多万,买的都是假货。”
“收藏是一种传承,还是一种修行。”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收藏委员会委员刘新惠说。
如何从收藏者成为一个收藏家?在他看来,“收藏家是命里有的人。”
所谓有命,就是有运,有闲钱。“有的人有命,比如他有祖上传下来的东西,但他没运,这些东西全散光了。”
“收是买卖,藏不是。”
究竟,什么值得收藏? 首先要分清艺术品和艺术商品
刘新惠从事艺术品拍卖15年。他曾主持全国性艺术拍卖近千场,成交近百亿,众多中国艺术成交记录皆出其手。
他说,收藏首先得分清,“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艺术商品?”
什么是值得收藏的东西?一得有历史价值,二得有文化价值,三得有市场价值,四得有收藏价值。
“当代艺术品很多意义上都是艺术商品。差一个字,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他们就是为了市场、为了买卖产生出来的。“你看八大山人、石涛的作品,跟市场有关系吗?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他们创作的时候,从来没想我这个东西要传世,结果就传世了。”
在专家们看来,现在的画家、书法家动不动就称大师,很多其实就是画画的、写字的而已,他们的作品只是商品。
“艺术家要坚守德行,坚守自己的艺术,说白了,要耐得住寂寞。”刘新惠说,收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要看这个艺术家是不是“诗书画印”俱全。“这个要求可能太苛刻了,但这一定是一个艺术家真正的追求。有些画画的人,连个字都不会写,那怎么行?”
现在开始学,怎么入门? 收东西也讲“看、闻、问、切”
收藏这东西,怎么才能入门呢?
“首先要有熏陶,不要什么都没兴趣为了增值而收藏,这里面一定是要有门槛的。”不过在刘新惠看来,这门槛并不高,他给出了四字诀:“看、闻、问、切”。
一要看。看什么?先上看博物馆,看看那里面陈列的好东西。然后是看拍卖预展,现在拍卖越来越多,许多北京、上海的大拍卖公司也会来杭州搞预展,可以了解当下好东西的标准是什么、起拍价是多少。眼力练好了,再去看艺术品市场,当然像潘家园这样的赝品太多了,要小心把眼睛看坏。
二是闻。要会听。吴昌硕有一方印,“听有音之音者聋”,有音之音,就是杂音。什么应该听,什么不应该听,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机会多听听真正意义上专家的声音,听有德行、有能力的专家,请注意是“专家”,而非“杂家”,什么都略知一二,那是杂家。
三是问。在看和听的过程中,一定有看不懂听不懂的地方,这个时候就要问。上每一个台阶,每一步都是问号。当然,也是要向有德行的专家请教。
四是切。鉴别藏品归根到底还是要切合实际,综合科学、逻辑、市场、道德等所有的信息,去判断藏品的真伪。
当然,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参加有效的基础培训,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责任编辑:蔡卓)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