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孙振华:珠三角的当代艺术

2012-04-06 14:51:37 孙振华

  对于珠三角这样的地方,用“城市群”的概念来描述似乎还不够,在这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边界模糊,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城市区域。

  1996年,曼纽尔·卡斯特尔在《网络社会之崛起》一书中曾经说过:“南中国的大都会很可能成为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都市面貌。”

  因为珠三角这种特殊的地理原因和区位因素,珠三角当代艺术突出的特征,就是将城市和城市化作为自己的关键词。 无论是“85新潮”时期的“南方艺术家沙龙”、1990年代初期的“大尾象”、还有其后的“卡通一代”、“阳江组”、“南方引擎”还有博尔赫斯书店当代艺术机构等等,几乎都对城市问题倾注了相当的注意力。

  2005年“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为“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更是集中呈现了珠三角城市化的问题。

  2005年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主题是“城市开门”,此后,“城市再生”、“城市动员”的展览主题都说明,这个展览对城市和城市化问题的持续关注。即使是一些传统的艺术样式,通过沾染珠三角的城市色彩,也发生了当代性的转化。例如,深圳的“都市水墨”、“城市山水画”等等。

  经济的活跃和繁荣,加剧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这是珠三角当代艺术之所以关注城市的最重要的原因。在珠三角,大量的人群在聚散、迁徙、流动;它折射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关系;本地原住民和外来务工人群的关系;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经验,以及它们在一个共同地域背景下相互冲突、并存、融合的过程。

  高密度的城市区,带来给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群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的压力。在

  这个机会和危机并存的地方,一方面是希望、奋斗、努力;另一方面是焦虑、孤独、无助这自然成为当代艺术所关心的问题。

  珠三角的空间意象也为当代艺术带来了灵感:高尚与豪华、富丽与狭窄的混搭;城中村、工厂区、流水线、歌舞厅、大排档、堆积如山的货物、处处脚手架的工地、满载的车辆、密如蛛网的立交桥、大街上的霓虹灯、广告牌,小巷子里的小招贴……还有城市中的时尚、流行的元素:BB机、大哥大、耳机、跑车、时髦装束这一切,构成了珠三角极其丰富的城市空间意象。

  另外,广东文化本身注重差异,不趋同,同时又具有包容性的特质,成为推动珠三角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珠三角是一个在文化上、语言上、生活方式上强调自己的特色,不愿意被其它文化所同化的地方。今天,无论经济如何全球化,这里的广东人还是要喝早茶、逢年过节要派利是和红包、还是要讲粤语。

  在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上,广东艺术家杨诘苍的装置作品《珠江》用中英文对照的霓虹灯牌赫然写到:“我们什么都会,就是不会讲好普通话。”据说,这句话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一些踌躇满志,“先富起来”的老板中十分流行。

  珠三角文化一方面追求差异,另一方面则海纳百川,包容宽厚,这或许就是珠三角城市的魅力所在。在广东珠三角从事当代艺术的,大部分来自外省以至海外。珠三角的许多批评家和策展人,都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移民,正是他们和珠三角一起,创造了活色生香的当代艺术。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