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将饮茶”茶器五人展陶艺家介绍

2012-04-06 22:40:11 未知

  

  “将饮茶”茶器五人展开幕式现场

  陶艺创作家田承泰

  田承泰个人简历

  1952 生于苗栗

  1992 从事石雕创作

  1996 成立有泥斋工作室

  1997 三芝乡艺术家联展.三芝乡图书馆

  2002 三芝乡艺术家联展.三芝乡农会农文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邀请展- 中正机场航厦艺廊

  陶宴联展-远企购物中心无有私藏空间

  台湾相思-田承泰木灰釉陶艺个展- 花莲维纳斯艺廊

  杯盘良集联展- 三芝乡农会农文馆

  淡水艺术节联展- 淡江大学文锱艺术中心

  土的联展-良亭艺术生活空间

  2003 火盆春联联展- 三芝农会农文馆

  2004 陶的文房四宝- 台北市长官邸艺文沙龙

  淡水艺术节联展- 淡江大学文锱艺术中心

  2005 “茶陶灰釉”田承泰个展- 市长官邸艺文沙龙

  2005 陶家艺术- 田承泰.徐兴隆陶艺双个展

  2006 漂画空间- 田承泰陶艺个展

  2007 随简铭照老师学习柴烧技术

  2007 南庄建造有泥窑

  2007 苗栗县96年陶艺创作奖佳作

  2008 北波西米亚博物馆邀请展

  2009 田承泰茶碗展 – 台中尧赐府宝艺术中心

  田老师的土地上只有矮矮的平房与砖造的柴烧窑,因为太专注于玩土、捏陶、研究柴烧的技巧,大把时间都花费在创作独一无二的柴窑作品,所以从台北移居至苗栗山城六年的时间,环境依然保持原状、景色依旧原始盎然,而且最近还在工作室旁的边坡上发现一处小小的茶园,因为田老师小时后做过茶,所以在工作之余、空档之际便开始充当采茶阿伯制做起野生生态茶。

  坚持到山里面盖新窑的田老师夫妇,虽然久居繁华的台北城,但可能是因为艺术是最贴近人性的创作之故,完全感受不到都市人的冷漠感与防御心,凡事谦恭有礼不但让他们很快的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良好的互动关系更加深了彼此守望相助的生活安全,在这单纯的人、单纯的事所形塑的单纯好环境里,人无虑了、创造力当然也就源源不绝。

  三年前田承泰老师以自创的“新柴窑烧法”震撼台湾陶艺界,仅靠着土、火与技巧,借着不同的火焰与火路及不同的温度变化,创造出不上彩釉、却能自然形成的天然釉色与火痕,将自然、具层次感与金属光泽的天然彩釉,完美的呈现在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陶艺作品上,以茶瓮、茶壶、茶杯与花器等型态,让行家爱不释手、让名家竞相收藏。

  “将饮茶”茶器五人展开幕式现场

  陶艺创作家徐瑞鸿

  如果热爱,请用一生文/顾青

  2011年11月,徐瑞鸿在上海举办“当代汝官窑”个展,那天举办完“千年对话·大宋皇家御用瓷”的讲座,在城隍庙多宝楼的巨幅海报前,他与海报中那位埋头创作的陶艺家,此徐瑞鸿与彼徐瑞鸿合影留念。这是他来景德镇的第11年。

  徐瑞鸿习惯把自己称为陶人,这辈子他只爱做陶一件事。从14岁起接触陶艺,后进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学习,师从前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知名古陶瓷学者刘良佑教授,与“台湾现代陶艺之父” 林藵家教授,对古陶瓷文化与现代陶艺的发展脉络,以及釉药配方、烧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累积打下扎实基础。台湾有着良好的陶艺创作氛围,但受制于陶土、釉药等原料都需依靠进口,为创作带来局限性,不少想法无法自由施展。

  而无论是在做现代设计,或是传统器型,在他心里,始终萦绕一个梦境,那要回溯到他20出头的年纪,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隔着玻璃,初次看见宋代青瓷,“看到那件南宋官窑粉青笔筒,器物的造型与釉色,与世无争的宁静,单纯的美感一下子打动了我。”当时情形俱已忘却,唯有那份美丽历历在目,心头的震撼历久弥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有所感,有所爱,热爱造就了与青瓷间的难舍情缘。2000年,他放下台北的生活,只身来到景德镇,展开一场寻梦之旅。

  跟随祖先做过的美好

  2011年他搬入改制后的国营华风瓷厂,创办工厂设立厂房,成为第一批来景德镇投资的台资企业。同时也成立了三陶轩工作室,开始研究试烧用本地原料烧造青瓷的温度范围与呈色效果。以本地原料为基础构建一套新的青瓷体系,是个长期摸索、试验的过程,待到较有把握调配釉药与掌控温度,已历3年的时间跨度。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始于商周而在宋代达到艺术巅峰的青瓷,是中国乃至东方独有的陶瓷艺术,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其呈现面貌亦是多变而宏大。简而言之,以铁元素发色,结合气泡加上光线的折射,辅以某些微量元素的帮助,使用中国特有的还原烧法,产生的由青至蓝等色调的瓷器,都可称为青瓷。无论在釉色表现上是类玉似冰、雨过天青或为千峰翠色,在几千年华夏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它早已脱离色彩学上的界定,演进为人们意念、情感上的深层次需求。对青瓷创作的执着与探索,也可看作陶艺家个人品格、美学修为的体现。

  他对“三陶”有着这样的定义:蜒埴之器,引清微以为修身,引温文以为养人,引淑世以为民用。陶瓷设计、制作不是一个技术性的过程,还应当有文化内涵的体现,这要求创作者自己有相当的文化积累。“作为陶艺家,我所承担的大部分作用是推动与完成作品本身所需要的元素,就好像是它本来就该完美存在。”每个时期关注不同釉色与作品内容的结合,但总有一个无法离开的重点——青瓷,对青瓷的钟爱也在于陶瓷语言对他而言的唯一性,似乎唯这方能满足他对美感的追求。

  徐瑞鸿想做的青瓷,更多希望能走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不仅是他致力的方向,从中也能反映出他对待陶艺创作的观点:陶艺须是创作者身体力行,跟釉药、泥土和火发生接触,而只有从创作者的手中传递到使用者的手里,才算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陶艺行为。就像这次展览展出的百余件原创作品,从小型香炉、茶具,到大件香器,无论是器物造型,还是宝光内敛、莹润的釉色,传神地还原了两宋一脉风骨。创作的喜悦和成就感最能影响情绪,近来每当深夜结束工作后,看着烧制出的成品,他形容自己的心境是“欢欣交集”,而当被问及创意来源,他说:“我只随着祖先做过的美好,而我使用这些美好再重复地做。”

  用生活陶艺来设计生活

  对徐瑞鸿来说,陶艺可以理解为陶瓷艺术或陶瓷工艺,相同的说法却有不一样的面貌,“进入眼中的是生活里陶艺家与活生生的各式陶瓷制品,有人喜欢做杯子,有人喜欢做立体雕塑或各式平面作品,又或观念创作,只要是泥土能接受的想法、火焰能制造的爱好,都有人沉浸其中。”凡此种种,各式作品与创作者们结合在一起,创作遂离不开生活,并非只是工作。

  景德镇,是他工作、生活的地方,同时他也身兼观察者的角色,观察这里的创作环境,观察来这里从事创作的年轻人。看起来一副冷面色,却有热心肠,虽说平日工作起居皆在厂房,甚少出门,但总有人登门求教,比如该怎样建窑,如何调配釉色,还有深更半夜被求救电话惊醒,去烧窑现场解决问题的经历,“还好我去了,那个窑盖得完全不对,温度再上去,就要炸窑了!”被各种人问询求教时,他更像个技术专家,一个对各个工艺环节都稔熟于心的大师傅。

  在他看来,景德镇做陶瓷设计的成本很低,不用学拉坯、配釉,类似小作坊的加工组合形式就能满足需求,但这样的模式注定只能是小批量手工制作,品质不稳定,当遇到批量订单的时候,生产就会遇到问题;与此同时,设计者对工艺制作环节的不熟悉,对工匠的过分依赖,又让工匠的价格越来越高,工艺成本拉高制作成本,往复循环,设计走入一个误区。“很多来景德镇做设计的设计师,用的都是景德镇的‘文化’,而一个无法让工厂有产值的人,或许能在景德镇成为一个艺术家,却注定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无法做出满足生活需求的设计品来。”

  解决的方法有一个:回到传统,重复练习。从最基础的拉坯、配釉开始,学习掌握泥料、釉色的特性,熟悉泥与火的语言,“有些孩子才练了几个月就嫌麻烦不干了,可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吃饭的动作都是在重复,一样的重复,为什么会嫌烦?”

  大陆的陶艺发展呈方兴未艾之势,对于实用陶艺、陶瓷设计制品的市场需求日渐升温,一个成熟的创作环境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与不断的实践,“现在已经比几年前好得多,相信情况会越來越好。”陶艺文化本就根治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只要符合社会需求,一切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是的,让它存在,让它改善,让它发生。

   “将饮茶”茶器五人展开幕式现场

  陶艺创作家区汝明

  区汝明:从零开始

  区汝明(Derek Au)新换了工作室,得知我们要来采访拍摄,他把最近正在尝试的新作藏了起来,因为“那些还太糟糕了,完全不能见人。”想拍摄他之前的作品,他略迟疑,“剩下的都是不好的……也可以,你们能看到,做出一件好的作品前,要产生那么多的错误和失败。”这是Derek来到景德镇的第4年。

  新工作室是朋友帮忙找的,地方相当宽敞,一楼是休息区,2楼的工作空间还没收拾好,桌上堆着尺、计算器、圆规,墙上和搁架上是各种模具,被一口否定的次品收在几口塑料整理箱里,那是3年多来他用无数时间和失败累积出的“Planeware”陶艺系列创作。

  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Derek个人经历相当丰富,曾就读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涉猎纯艺术、陶瓷、文学、计算机编程等多个领域,那时他就开始接触陶瓷设计课程,闲暇时去陶艺作坊学习、工作。2007年他放弃安稳生活优渥薪资,从美国来到中国,在景德镇专心从事陶艺创作。

  初来瓷都时,他采用传统的手拉坯作为塑形和创作语言,随即陷入困惑中,中国的制瓷文明如此悠久,怎样才能寻到自己的道路?灵感来自那些在拉坯机上诞生的失败之作。拉坏的泥坯通过切割、弯折等手段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器物。由泥片这种扁平形态构建出多元化立体造型,淡淡的影青釉色,洗练造型,是对东方文化的另一种解读方向,这也是Planeware系列的源起。

  从与铁皮加工工艺有相似之处的“Tinware”(白铁皮),到取境景德镇湖田窑出土器物的“Hutian”(湖田),再至严格控制创作语言,每件作品只使用一张方形泥片的“Square”(方),不同时期每组作品的构想、实践,以及如何在高温窑烧条件下控制薄透精准的比例线条,都是重重挑战。这些作品已为他赢得不少专业媒体及艺廊的关注。

  Planeware系列尚有需要完善之处,可目前的Derek更希望寻找到另一个方向,重复自己令人厌倦,他想停下来。“我想需要回到原点,从传统工艺中吸收养分。”舍弃不容易,创新更难。目前他的状态未见得好,听到的消息经常是这次又烧坏了,做出来的东西真丑……好在,从不放弃。

  细心的朋友会留意到最近Derek把个人网站简化成了一个首页,在这个页面上,他引用了一段颇具深意的话,对应到中文原著是《庄子》的马蹄篇,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文/顾青)

 “将饮茶”茶器五人展开幕式现场

  陶艺创作家 王平

  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同年在景德镇建立“山无石用”陶瓷工作室,曾参加2009年首届“上海国际生活与艺术陶瓷博览会”,2011年受798梯级艺术中心之邀定制大型party餐具。

 “将饮茶”茶器五人展开幕式现场

  陶艺创作家 刘其弈 

  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至2009年任北京XYZ画廊艺术总监助理,2008年作品在纽约Beard Building Gallery 展出。2009年于景德镇湘湖创立其弈柴窑工作室。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