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 何时掀起你的青纱帐
2012-04-09 11:47:08 涤非
无数次的,在大清早就看到很多被组织的观光客来798艺术区参观,有国际友人、外地旅客、高中学生、中老年朋友,我很纳闷旅行团或者相关组织单位对798时间的一无所知。很多次都听到观光客费解于到底让他们参观什么的疑问。我也曾几次充当过“向导”,告知他们这里是干什么的,画廊或艺术小店开门迎客的时间。就这样,预想中与艺术来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就此触礁。
生活中总是充满错位与无奈之事。大众不了解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就关起门来做它的精英艺术,仿佛不懂就对了,这种自我边缘化的清高感也该接接地气儿了,内部的江湖争斗和地盘划分莫如也让老百姓当枕边磕儿唠唠,茶余饭后解解腻。尽管办了一些从经济上让老百姓能买得起的艺术节,开了许多艺术品和艺术衍生品超市,但也只是鼓了卖家的腰包,大众依旧不知何为当代艺术,最多就是沾点仙气儿。艺术评论文章永远是艰深晦涩难懂,圈外人大多都看不明白,因为通俗易懂的文字根本不能称为“学术”;展览依旧是走马灯似的你家开完我家办,搞学术的学者们也忙得不亦乐乎,当然不是学术研究的忙碌;天价艺术品交易更与老百姓无关,都是一掷万金的大买卖;唯一与老百姓有直接关系的莫过于美术高考了,而艺术家又不是大学能培养出来的。
中国的艺术家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从异类人群转变为成功一族,很多原因在于近年艺术市场的风起云涌。我不反对村上隆的“艺术创业论”,但我实在无法将艺术致富的所谓奥秘用“每日农经致富经”的论调云云开来。这个时代是不养艺术家,就像不再养诗人一样。改革开放令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令一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那些脑筋灵便、运气极佳又恰逢当年的艺术家领先富起来了,也做了一个社会人有点富裕钱都会做的第三产业,这也本无可厚非。但从趋势来看,名利的获得俨然成为艺术家是否成功的标准,鲜为问津的是艺术本身。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艺术被“学术”助推的市场检验着。2012,艺术市场已渐趋沉淀之势,真正好的艺术作品也渐渐“去伪存真”。但愿折腾了这么多年的艺术市场操纵者们已经炼得火眼金睛,真的可以符检验标准之实,以一个完善、健康、自由的市场面貌来检验艺术。而艺术家在经历了哪吒闹海般喧嚣的市场之后,也应该有点沉淀的东西了。操起自己的本业做好做精,放到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去检验吧。艺术需要艺评家理性的推进和建议,而不是一时利己利人的夸赞、哄抬,在迷人眼的蜃楼中放一方安稳的书桌是要紧之事。
我时常在想如果精神能稍微跟上点物质飞奔的脚步,倘若艺术品没被炒到天价,会有那么多人如此的热爱艺术么?艺术批评会如此无力么?当代艺术会如此令人想吐么?当代艺术圈刮起依旧是精英化文人画传统之风时,文人士大夫的时代情怀是否可以重演?民间就没有传统文化么?
诚然,艺术是不会像大众文化般那么容易被老百姓接受,也许和时尚谈恋爱的艺术能起到备受关注的作用。但当代艺术家作为一个时代的喉舌,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批判、抑或心灵的安抚,难道是为了让同时代一起生活着的大众不知所云?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难道在这个没有信仰的末法时代,连美育也不能普及普及?我认为,所有的艺术从业者都有这个义务和责任去推动艺术走近大众,令大众不再有“这个是艺术,咱看不懂”的普遍认知和既定概念,使得“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名言不再是一番空谈。让大众也去关注艺术的发展趋势,像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平常。一个好的艺术机制、机构、从业者是会善诱不懂的人渐渐的懂,导向大众的艺术品味,从而让大众积极的参与进来,形成人人爱艺术的盛世图景。或许,这只是一家之美好愿望,但说的人、做的人多了,也就不再只是愿景。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