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考古与马桥文化
2012-04-17 08:59:50 未知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高蒙河教授日前在由上海图书公司主办、艺苑真赏社和《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协办的海上博雅讲坛上,解答了多个有关上海考古的问题。
问:上海闵行的马桥有一个福泉山遗址,我在几十年之前经常看到马桥福泉山遗址的广告牌。听你讲马桥这里造了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有什么东西好看?到博物馆里的意义在哪里?
答:马桥博物馆建在莘庄,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闵行博物馆,实际上是闵行区的,包括闵行区各种各样的文物,不仅仅是马桥,但是马桥是它的主体。实际上马桥文化今年下半年还有发掘,我听到一个非正式的渠道说,今年马桥还要做进一步的工作,也是闵行区里一个文化的亮点。
从上海地区人类活动情况看,可能和四千年前中原王朝就有交流,我们看到有很多中原地区的东西过来,而且可能那个时候中原地区对我们上海地区的影响比较大,这个过程如果放在整个上海市或者整个长江下游的话,我们能看到闵行博物馆所展示给我们的那个时代的长江下游和上海,可能相对比较落后一点,所以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不一定是正面的,但是落后不一定不好,就是有这么一个现象和历史发生过,我们能感受这样的一些东西。所以参观闵行博物馆的话,大概要重点看马桥文化这些东西。
问:说到崧泽文化突然消失了,我想了一下我学过的知识,如果遇到了冰期或者间冰期气候发生了变化,那样的话可能是出现了变暖,应该是好一些,应该不会是遭遇一些不好的事情就灭亡掉。另外,因为那时候夏已经开始扩张,可能会影响它,但是夏能扩张是因为它已经开始喜欢青铜器,它要掠夺铜原料,它是往江西和湖北走的,它应该不会往这个方向来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关于良渚文化的消失,实际上有很多解释,有自然环境变化,像你说的一样,暖也好,不暖也好。另外一个,比如说可能因为战争什么的原因造成人口的减员,还有人认为过度的奢侈和腐败,可能当时的贵族和社会阶层追求的价值体系对社会的资源消耗太大,甚至还有人总结可能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在国外有过这种证据,我们叫做灾害事件,或者我们在历史地理上的灾害学,但是关于史前灾害的研究,目前在中国刚刚开始,所以现在如果有人提出来有瘟疫发生,或者不适合人居现象的存在资源减少,可能跟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关系,你刚才提出的问题,恐怕很大意义上我们给不出一个答案,大家都是在假说的过程。
另外你刚才提到的关于夏代对马桥的影响,夏代很强大,到南方找铜器,这个现在我们找不到证据,只是有一些迹象,我们看到大规模的商人过了长江来找铜器,在长江边上建了很多城或者是遗址。
从我们看到的情况来说,这个比较明显一点,夏有一些迹象,但是不明显。因此我们说马桥落后良渚衰落的原因是不是跟夏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看到的情况不是特别的明显,但是因为马桥文化里面我们看到了非常纯的,几乎就是从美国原样搬来的器物,我们现在解释不了,比如说鸭形壶,但是你不能因为鸭形壶就说二里头文化中原地区对上海的影响特别大,是毁灭性的,这也不好说,因为上海这个时候发明了两样非常有名的东西,一个是瓷器,就是原始瓷器这时候开始出现,夏代的时候有原始的瓷器,我们叫硬陶一样的东西,就是后来原始瓷器的雏形。
还有是少量的小铜器,但是不是中原二里头的容器,如果能做这样的一个铜器,那需要非常高的技术,需要有外面的模具和里面的模具套在一起,把铜烧化了浇在里面,如果打一把刀的话不需要这么复杂的技术,有一块像陨铁一样的东西,我们后来的铁匠铺一样打,它就很简单,所以我们在上海看到的不是容器类的,而是非常简单的工具,因此我们有一次在广富林发掘,发掘到了一个残存的容器的残片,当时我们兴奋到什么程度,那是上海有史以来第一件挖出来的还不一定是上海产的铜器,所以上海不产铜器,在这方面是比较落后的,所以你别看上海有铜器上最好的几个博物馆之一,但是上海不产铜器。
大概情况是这样的,你那个理解是比较专业的问题,但是这个说起来就特别复杂。
(责任编辑: 陈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