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徐浩“遭遇”苏轼“不认师”现象之历史考察与探因

2012-04-17 10:58:29 周善超

内容提要:在苏轼的学书历程中,徐浩曾是他师法的重要书家之一,然苏轼却否认自己学徐浩,这一历史现象应该引起关注。本文从“徐浩其人其书简述”“黄庭坚等对苏轼师法徐浩的观点举述”等方面入手,重点从历代书家对徐浩及其书法正反两方面的评论进行考察与归因,最后得出结论:苏轼早年虽然学过徐浩的笔法,因其审美理想和道德人格的分野,其书法也就呈高下之分、雅俗之别。在苏轼眼里,徐浩只能是一个写判书牍者而已,其笔法虽激昂顿挫,然其字体媚俗,格调平庸一目了然。因此,作为一代忠臣雅士的大文豪苏东坡从心理上极不愿意世人把自己和徐浩联系在一起相比拟,学过他的书法更是不屑一提的事。这是徐浩“遭遇”苏轼“不认师”现象的根本原因所在。
关键词:徐浩;苏轼;书法;关系;研究

引言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工诗词,善书画,堪称一代宗师。其书法《黄州寒食诗帖》为名垂千古之作。追寻苏轼的学书轨迹,按黄庭坚的勾画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学《兰亭》最早,学李邕在晚期,中间则遍学唐代诸家如徐浩、颜真卿及五代杨凝式等。其间有一个从学徐浩到学颜真卿的过程,因为徐浩的“姿媚”与《兰亭》有联系,颜真卿又与李邕同为“豪劲”一路,而徐浩也有“圆劲”的一面,这与颜真卿也有联系。因此,《兰亭》—徐浩—颜真卿—李邕,这大概就是苏轼学习书法的历程。[1]
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唐朝徐浩曾是苏轼书法师法的重要书家之一,可苏轼却否认自己学过徐浩,他的儿子苏过亦反对世人称其父书法取法徐浩的观点。
苏轼《自评字》云:
昨日见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李邕)。”予亦自觉其如此。世或以谓似徐(徐浩)书者,非也。[2]
苏过亦曾有跋云:
吾先君子岂以书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以手,故不见其有刻画妩媚之态,而端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少年喜二王书,晚乃喜颜平原(颜真卿),故时有二家风气。俗子初不知,妄谓学徐浩,陋矣。[3]
苏过说他父亲“少年喜二王书,晚乃喜颜平原,时有二家风气。俗子初不知,妄谓学徐浩,陋矣”,此处第一句说苏轼少年、晚年先后喜学“二王”、颜真卿书法,而第二句话对苏轼学徐浩直接予以否定,甚至把认为苏轼学徐浩的人说成“俗子”,此语直指黄庭坚(见下文),竟然把黄庭坚也归于“俗子”之列了。苏轼少年学“二王”,晚年学颜平原,那么中年学过哪些人呢,苏过并没有指出。
以上两段引文里说到苏轼的书法“大似李北海”“晚乃喜颜平原”,苏氏父子自觉能接受,可提到学徐浩却遭到了他们的唾弃。
徐浩“遭遇”苏氏父子“不认师”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我们应该予以关注,理性对待,深度思考,而不能简单地认为苏轼就是没有学徐浩。那么苏氏父子在师法徐浩这一点上为什么要持否定态度呢?

一、徐浩其人其书简述
徐浩(公元703年—公元782年),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盛唐时著名书法家,开元年间集贤院学士。官至彭望傅,会稽公,赠太子少师,人称徐会稽。《唐书》(新、旧)均有传。徐浩家学渊源,祖父徐师道初唐时已具书名,父亲徐峤之和岳丈张廷珪都为当时鉴藏名家。徐峤之书名大兴其时,宋朱长文《续书断(下)》称:“正书入妙,行书入能,遒媚有楷法。”徐浩书法深得其父精心传授,开元天宝之际,父子齐名书坛,被誉为“一门二妙”。
唐大历年间,徐浩与颜真卿齐名。徐长颜六岁,书法上互为影响。唐德宗在位时,徐、颜同朝为官,亦常奉德宗之命共书墓碑之阴阳,世有“徐颜”之称。如果把徐浩的《李莞墓志》(图1)与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图2)《自书告身》墨迹相比较,不难发现其中多有相似之处,正所谓“徐颜结构,愈出新意,转笔由方而圆,深得行草之法。”[4] 黄庭坚有跋云:“唐至欧、虞后,能备八法者,独徐会稽(徐浩)与颜太师(颜真卿)耳。”[5]评价甚高。
徐浩在集贤院先后两期任职达20年之久,是集贤院历两朝最为资深的学士。亦以善鉴名世,曾无数次充任图书搜访使,搜集天下逸书,收获“二王”书迹达200余卷。其名声远播,文坛奉为宿儒。唐代书论家窦皋赞其书曰:“娅姹钟门,逶迤王后。”[6]

二、黄庭坚等对苏轼师法徐浩的观点
上文提到苏氏父子否认其书法与徐浩有关,甚至说黄庭坚是“俗子”(苏过语),难道黄庭坚的评论果真有出入?黄氏果真是“俗子”?其实黄庭坚对于其师苏东坡的书法有似徐浩的观点,一直是坚持的。先看黄庭坚对徐浩书法的评价:
书家论徐会稽笔法:“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以余观之,诚不虚语。[7]
黄庭坚认为徐浩的书法笔势迅疾、笔力遒劲,对其笔法是予以肯定的。
宋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对徐书更为推崇:
少而清劲,随肩褚薛;晚益老重,潜精羲献。其正书可谓妙之又妙也,八分、真、行皆入能。尝论书云:“鹰隼乏彩而翰飞天者,骨劲而气猛也;翚翟备色而翱翔百步者,肉丰而力沉也。若藻而高翔,书之凤凰矣。”故浩之为书,识锐于内,振华于外,有君子之器焉。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具备,其“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十数字,草隶相参,皆为精绝。识者评云:“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尤为司空图所宝爱。[8]
黄庭坚曾在他的《跋东坡水陆赞》中以徐浩比拟苏东坡:
东坡此书,圆劲成就,所谓“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恐不在会稽之笔,而在东坡之手矣。[9]
黄庭坚此语与上文评价徐浩之语同出一辙。
苏氏平日学徐浩,黄庭坚多有评论。如黄庭坚在跋苏轼书《叙英皇事帖》中云:
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往常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许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10]
此跋中,黄庭坚提到的柳公权、褚遂良、徐浩和颜真卿等都是唐代名家,他对东坡中岁遍学唐人笔法,予以积极肯定。“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直接道出了东坡平时写徐浩字。在这一时期,坡公曾作《读孟郊诗二首帖》(图3)和《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图4)等作品,其用笔之肥厚、结字之欹侧的风貌初见端倪。尤其是他的重要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图5)的问世,“其徐会稽之圆劲,颜鲁公之肥腴,李北海之欹侧”的风格已由远而近,跃然纸上。[11]
黄山谷《题东坡小字两轴卷尾》云:
此一卷多东坡平时得意语,又是醉困已过后书,用李北海、徐季海法,虽有笔不到处,亦韵胜也。[12]
此跋语仍然在说东坡用徐季海的笔法作书。
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作为门徒和挚友,黄庭坚与其师平日多谈书论道、共磋艺事常被传为佳话,对老师的书法特点、师法渊源、审美理想等是非常了解的。因此,在苏轼是否学徐浩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凭借苏氏父子的观点来否定黄庭坚的说法。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
东坡先生书,深得徐季海骨力。 [13]
“骨力”一词作为书法语言,一般指的就是笔法(用笔)。董其昌亦指出了东坡先生书深得徐浩笔法。
学书乃先得笔而后有韵,且笔法易得而韵味难求。黄庭坚说“东坡书似徐季海”是就笔法而言,并没有说东坡书风就是徐季海书风。董其昌则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东坡书深得徐浩骨力”(笔法),所以笔者认为黄庭坚、董其昌等所言是客观、准确的。
认为苏轼书法学徐浩者还有人在,如南宋巩丰在其《后耳目志》中说:“东坡平日诗学刘梦得,字得徐季海。晚年妙处,乃不减李杜颜杨。”
再者,清梁《评书帖》以虞、欧、颜、柳、褚、李、徐、薛八家为唐人第一等书。“李、徐、颜”为盛唐书风之主流,而苏东坡中期书风就是在这种主流书风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那么徐浩无疑是影响苏东坡书风形成的几位重要书家之一。
还有清人吴德旋说:“东坡于少师(徐浩),神似非形似,露其笔势,殆可伯仲。”[14] 
苏轼自己亦曾有诗句:“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15]可见苏轼对徐浩书法是很有研究的。他早年、中年写的字,论笔法与徐浩相通,论体势与徐浩相类。因此,笔者认为苏轼学徐浩书,从艺术观分析符合客观规律。

三、其他书家对徐浩及其书法的另一端评价
上述黄庭坚、朱长文等对徐浩书法(尤其是笔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然,一物之评,总见仁智,《宣和书谱》却不以为然,其引南朝袁昂语,评其(徐浩)“如南岗士大夫,徒好尚风范,终不免寒气”云,讥其“殊乏天才,而窘于绳律故尔”。[16]
宋朝陆羽对徐浩亦有论述:
徐吏部(徐浩)不授右军笔法,而题裁似右军;颜太师授右军笔法,而点画不似,何也?有博识君子曰:“盖以徐得右军皮肤眼鼻也,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 [17]
以上两段对徐浩的评论均有否定之意,尤陆子之论,委实严苛。看来,徐浩虽盛唐之能书者,然对其人其书存微词者、甚至否定者不少。清周星莲在其《临池管见》里曰:
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徐季海善用渴笔,世状其貌,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即所谓怒气也。褚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古今,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墨。[18]
王右军、虞世南得“喜气”,徐季海得“怒气”,褚登善、颜常山、柳谏议得“正气”。周星莲对上述几位书家褒贬之评价,流于言表,比较客观公允。
对于徐浩,本文第一部分提到唐德宗在位时,徐、颜曾同朝为官。因徐浩为权相元载党羽,而颜真卿正因谏元载引为私党,横遭贬逐。[19]徐、颜二人或因宗派相异,忠奸有别,遂至互不往来。颜鲁公乃大唐之忠臣烈士,唐宋以来有口皆碑,其人其书,被苏东坡推崇至极。如《东坡题跋》云:
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淹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20]
又云:
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凌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21]
以上两段题跋,苏东坡调动了各种标准,既重道德人格,又重书法功力与自创新意来高度赞颂颜鲁公其人其书,说明东坡对于颜真卿及其书法向来是极其仰慕和推崇的。而他认为徐浩书法媚俗,格调平庸,主要是其人品、学养造成的。这是徐浩及其书法的致命弱处。关于这一点,黄庭坚亦曾予以严刻的贬低。他说:
予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于欧、虞、褚、薛,及徐浩、沈传师,几于扫地……[22]
书法没有了逸气,自然俗气泛滥了。加之周星莲所谓的“怒气”,徐浩其人其书就很难被历史所肯定,更不用说能被一代高士苏东坡所接受。
金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题东坡与王定国帖》的跋文也值得玩味,他说:
此帖气压王子敬,便觉李北海窘于绳墨,其合处乃似杨少师也。不知者至比徐季海。季海肯书李晋公侄女碑,吾知鲁公必不书也,安得有苏公忠义不回之气象也哉。[23]
这是一段夸赞苏公书法的跋文,然第二、三句中却隐含另外一层意思,即通过对颜鲁公、徐季海、苏东坡三人道德人格的类比,似有鲁公、东坡忠义清刚而季海卑鄙媚俗之意,与陆羽、朱长文、苏轼之论相暗合也。

四、结论
苏轼曾有跋云:
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24]
清代朱和羹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25]此“清刚雅正之气“与“纵横刚暴”之气似合乎苏轼与徐浩二人艺术形象的写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自汉魏晋唐以来,书论家素来把书法作品视为书家的人格化,对作品的批评、品鉴,经常与对书法家人品的评价联系在一起。要求艺术家在追求艺术完美的同时,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东坡先生正是在这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观照下形成的他的文艺审美观—“书品即人品”。作为一代名士苏东坡他所追求的是那种清刚雅正、萧散简远的艺术理想,在他的眼中徐浩只能算是一个写判书牍之权贵书家而已,“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其弊处一目了然。东坡先生早年虽然学过徐浩的笔法,或因后来在性情和修养上的差异以及审美理想和道德人格上的分野,其书风的格调已呈高下之分、雅俗之别。苏轼甚至认为徐浩其人其书根本不能与自己作为一代忠臣雅士相比拟,学过他的书法已是不屑一提的事了。于是,他否认自己学习徐浩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因之,笔者认为这是苏轼否认自己学过徐浩书法的根本原因所在。

注释:
[1]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470.
[2]苏轼,孔凡礼,茅维.苏轼文集(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苏过.书先公字后(斜川集卷六)[M]//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472.
[4]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M].北京: 中华书局,1994.
[5][9][10][12][22]黄庭坚,顾易生.山谷题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6]窦皋.述书赋(下)[C]//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56—257.
[7]“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比喻书法的笔势迅疾、笔力遒劲。黄庭坚论书曰:书家论徐会稽笔法“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以余观之,诚不虚语。如季海笔,少令韵胜,则与稚恭并驱争先可也。季海长处正是用笔劲正而心圆。若有工不论韵,则王着优于季海,季海不下子敬。若论韵胜,则右军、大令之门谁不服膺?往时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之论,芒然不知是何等语,老年乃于季海书中见之,如观人眉目也。山谷文集[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8]朱长文.续书断[C]//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31.
[11]黄庭坚跋《东坡书黄州寒食诗帖》,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中国著名碑帖选集·苏轼集[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13]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C]//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43.
[14]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C]//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94.
[15]此诗题为《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全文:“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龟跌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是须服膺。”苏轼,王文诰,孔凡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6]潘运告,桂第子.宣和书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17]陆羽.论徐颜二家书[M]//董诰,等.全唐文(第五部.卷43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8]王右军即王羲之、徐季海即徐浩、褚登善即褚遂良、颜常山即颜真卿、柳谏议即柳公权。周星莲.临池管见[C]//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727.
[19]元载,唐肃宗时大臣,唐代宗时为臣中掌权派。
[20][21][24]苏轼,许伟东.东坡题跋(卷四)[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3]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25]朱和羹.临池心解[C]//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740—741.

作者系江苏教育学院宿迁分院艺术系主任
约稿、责编:金前文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卢晓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