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星凤谁求天外意 好风却到楞伽山

2012-04-23 16:15:45 黄君

黄庭坚行书观音赞烧香颂卷流传叙录

  The paper researched how the Xing Shu Guan Yin Zhan Shao Xiang Song Juan handed down. Meantime,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also introduced its preface and postscript and their authors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一

  黄庭坚《行书观音赞烧香颂卷》(图1,以下简称《赞颂卷》)写于澄心堂纸上,字芯高24.3、宽65.5厘米,行书凡19行171字。文字内容分别为《观音赞》一篇《烧香颂》三首,兹照录如下:

  李仲牖求所供养观音赞

  自心海岸孤绝处,戒定慧香补陁伽。

  观身实相净圣尊,自度众生大悲愿。

  一一沤里照本空,八万四千垂手处。

  梦时捉得水中月,亲与猕猴观古镜。

  以香烛、团茶、琉璃献花碗供晦堂心禅师并上烧香颂

  老师身今七十六,老师心亦七十六。

  梦中沉却大法船,文殊顿足普贤哭。

  一拳打破鬼门关,一笑吐却野狐涎。

  四海峥嵘龙象众,鼻头只用短绳穿。

  海风吹落楞伽山,四海禅徒著眼看。

  一把柳丝收不得,和风搭在玉栏干。

  按《赞颂卷》书法与绍圣元年(1094年)《狄梁公碑》、绍圣四年《小子相懒书帖》、元符二年(1099年)《致云夫七弟札》等相近。亦可参照同为1101年所作的《二士帖》、《山预帖》、《毕大事帖》等帖笔迹。

  此作文字见载于山谷文集,《观音赞》一首见《黄文节公全集·正集卷二十二》,与另外五首合为《观世音赞六首》;《烧香颂》三首见同书卷二十三。根据真迹还可以校正刊本四字差错(《观音赞》第五句刊本误作“一一沤沤镜本空”,语意不完整,当改正“沤里照”三字。《烧香颂》第二首末字刊本作“牵”,也不如真迹“穿”更准确。①

  作品中涉及两个人物,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厘定创作时空提供线索。李仲牖当是山谷母亲李氏娘家中人,曾任某县通判之职,授通直郎,山谷称其为“二十一弟”。《黄庭坚全集》中载有四处与李仲牖有关的文字。其一《与仲牖通判简》云:

  庭坚顿首。两日起居胜健否?治行何如?今日二长季及儿妇以老夫本命到寺中转经藏,因令参见县君。治行方冗,不须为具也。闻须花布作倚背座子,何以相外不示谕?今送王井栏四匹,或未足用,更垂示。庭坚顿首,仲牖通判通直二十一弟。②

  另有两则写于广西宜州贬所的信件提到李仲牖。一谓“昨仲牖过此,盛称亚室之秀惠。纤 合度,笑语不可忘,女功尤妙”。③另一则谓“李仲牖遂至此,令人气短,不知彭仲微能周旋之否?”④山谷末年所作日记体《宜州乙酉家乘》在崇宁四年(1045年)二月七日这一天中写道:

  晴,似都下四月气候也。象州人回,得才叔书,报松柏市之已达。得李仲牖书,寄建溪叶刚四十、婆娄香四两、蜀笺四轴、鲎桶赤鱼鳔五十。并得少伊书。⑤

  由这些材料我们可以推知李仲牖与黄庭坚的关系,尤其晚年黄庭坚与其往来之密切。

  晦堂心禅师即著名的黄龙派第二代高僧祖心(1025-1100年)。黄龙慧南的上首弟子,黄庭坚曾得其指教悟道皈依其门下。有一则“山谷闻桂花香”公案流传极广。晦堂祖心俗姓邬,广东始兴人。二十岁试经得度,遍参名宿,入道深稳,深得黄庭坚敬重。山谷尝谓“黄龙心老,盖庄子所谓伯昏瞀人之流”⑥。祖心以元符三年(1100年)十一月示寂于修水黄龙寺,世寿76岁。祖心逝世时,山谷还贬谪在四川未归,故此则《烧香颂》是山谷按佛教仪规补行的礼节。其中所谓“老师身今七十六,老师心亦七十六”云云是按佛家生死不灭意思而言。黄庭坚即为祖心设清供献烧香,可以锁定其事必发生于江西修水黄龙寺中,时间在崇宁元年(1102年)二月。

  考黄庭坚行谊,自绍圣二年(1095年)遭贬四川后,他人生最后十年中,唯一一次回到修水老家,并停留黄龙寺,时在崇宁元年(1102年)二月初七、八两天。当时,他已结束在四川贬谪生活,并接到朝廷委任太平(今安徽宣城)知州的旨令。为赴此任,山谷于本年正月23日自湖北荆州出发,冒着淅沥的江南春雨,一路兼程,经岳阳、平江、临湘,于二月六日到达湖北通城,初七日到达修水县境,首先在黄龙山中拜谒方外老友灵源惟清禅师。灵源时为黄龙寺住持,特为阔别多年的老友开堂作佛事。黄庭坚十分感慨,赋诗以外,特写下大字行楷书《云岩禅院请晦堂和尚开堂疏》长卷,《赞颂卷》正是这次佛事中留下的一件墨宝,它的最初拥有者可能即山谷二十一弟李仲牖或黄龙僧人惟清。

  有关上述史事,中田勇次郎有《编〈黄庭坚·名迹集〉法帖部分考辨叙录》一文,有关《晦堂和尚开堂疏》及《壮陶阁帖》条下已作详细考证。

  

  确定《赞颂卷》创作的时间及地点,为我们完全理解此一重要书作,确认其真实性扫除了障碍。这里,特别值得提及卷末一枚“黄庭坚”朱文印(图2)。按,此印不见于传世黄庭坚其它书作,历代文献也没有著录。正是这个原因,有人据以怀疑《赞颂卷》的真实性,以为是后人伪作。宋代文人用印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黄庭坚究竟用了哪些印?千百年后无法尽知,以卷子钤盖未见先例的用印似无法确认《赞公布卷》为伪。关于黄庭坚的用印,已知有“山谷道人”朱、白文印各一方(图3)。

  二

  以下略叙《赞颂卷》的流传与收藏情况。

  按今《赞颂卷》原件上不见有明以前的收藏印记,相关文献也不见有著录。不过,有资料记载,南宋嘉熙、淳祐年间(1237-1252年),庐陵曾宏父曾将其刻入《凤墅帖》。今卷后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何焯跋云:

  宋曾宏父刻入《凤墅帖》,备得其妙。康熙丁酉九日何焯获观真迹,辄题其后。(钤印:“何焯私印”、“屺瞻”,图4)

  按何焯(1661-1722年),江苏长洲人,字润千,更字屺瞻,著名学者及藏书家,康熙间曾入南书房为编修官,人称义门先生。

  又清代曾恒德也有一跋,记载《凤墅帖》中山谷此书甚详:

  按《凤墅帖》四十卷,卷帙繁富。诸刻无出其上。帖刻于庐陵,在宋度南后,皆宋人书,宏父自谓可备史传。于涪翁法书,独采此《偈颂》列诸第十卷,李西台、杜祁公、曾南丰、陈了翁之后,欧阳文忠之前。赏识既深,正有以少为贵者(图5)。

  

  曾恒德或号眉轩(跋尾钤“眉轩”二字印),事迹不详。他与何焯都曾亲眼见过《凤墅帖》。按《凤墅帖》为南宋嘉熙、淳祐年间(1237-1252年)曾宏父辑,帖内所集作者众多,收罗宏富,为现存首部断代丛帖精品。全帖四十四卷,分存前帖二十卷、续帖二十卷、附画帖、题咏各二卷。现存的宋拓孤本为上海博物馆所藏,但只残存十二卷,前帖只剩下第十一、十五、十八三卷。何焯及曾恒德所亲见的第十卷刻有《观音赞烧香颂》者,在十八世纪初仍存,其后亡佚,实为憾事。现存的第十一卷内刻有《黄庭坚尺牍》十则,笔者已作整理研究,但《赞颂卷》因被列于第十卷而已不存。曾宏父因为宝爱《赞颂卷》,特将其刻于北宋名贤李建中、杜衍(978-1057年)、曾巩(1019-1083年)、陈瓘(1057-1123年)和欧阳修(1007-1072年)之间,以突显其珍重之意。

  《赞颂卷》现存最早的跋为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吕澄源所作。跋为小楷书,全文如下:

  山谷先生名庭坚,字鲁直,分宜人。治平四年登进士,历知太和县。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又移戎州。徽宗即位,以吏部员外郎召。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玉隆观。先生初在河北与赵挺之有隙,挺之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荆州《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徒永州,卒年六十一。谥文节。先生与苏轼、张耒、晁补之、秦观齐有文名。初游潜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故号山谷道人云。洪熙纪元春二月之望。清流居士吕澄源(押印 “万凤亭”,图6)。

  按,这位自称“清流居士”的吕澄源,生平事迹不可考。此跋文字基本摘抄自《宋史》山谷传,但摘抄内容多有错漏,其中如山谷里籍本为“分宁”,此误作“分宜”;又山谷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为苏门四学士,史称“苏黄”齐名,未有谓山谷与苏东坡及张、晁、秦五人“齐有文名”之说。

  此跋的存在,说明《赞颂卷》在作此跋之前的三百多年中,一直藏于民间。其间除曾宏父曾经摹刻在《凤墅帖》之外,它可能被作为秘宝私藏在最初拥有者的后代或其家族之间。中国古代,常常有由家族代代相传,保护文物的现象。这类文物,除家族中少数尊长和贤达知情外,他人一般不被知情。这种文物在不遭受重大战争、天灾的情况下,通常可以得到长久而较好的保护。

  《赞颂卷》至晚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已流出江西,先为山东殷士儋所得。崇祯年间似为长洲文征明后人文震孟所有,并加装裱。至清康熙年间先后归汤右曾西厓、南陵卫雪楼,道光、同治年间归琴川张蓉镜,清末民初为钱塘许澄斋所有,1912年归霍丘裴景福,后又归上海徐小圃。兹据有关收藏印记、题跋并考相关文献,整理介绍藏家及基本情况:

  殷士儋(1522-1582年),字文庄,一字正甫,山东历城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因受高拱排挤,避居乡里,于济南望水泉之上筑通乐园,以经史自娱,人称棠川先生,著有《金舆山房稿》。

  今《赞颂卷》真迹第二行下空有“通乐园”、“士儋”二印,是为殷士儋收藏此卷明证。又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汪士作跋中明言:

  山谷此卷为明隆庆间相国殷文庄通乐园故物。文庄又名士儋,于济南望水泉之上,作通乐园,故有《士儋通乐园二图记》。南陵卫生雪楼,得此于少宰西厓先生家。卫诗文高古,与一时作家齐名。适来京师,出此索题,因为记之。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四月六日秋泉居士汪士(钤印“士”,图7)。

  按《赞颂卷》目前形式为明代装裱的长卷,前有文震孟九字隶书题首“黄涪翁观音赞真迹”(钤印“文起”、“文震孟”,图8),又有孙克弘所绘山谷像,像上题赞词曰:“文章性成,孝友天植。卮言之出,风云荡谲。珠玑玉石,璀灿兀硉。呜呼先生,千载唯一。”钤“孙克弘印”(图9)。紧接卷尾则有董其昌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所作跋曰:

  山谷书有《范宽钓雪图歌》,极为奇伟,学《鹤铭》不失尺寸,几二百余言。又有《琵琶行狂草》,学醉素。吾郡蔡太学所藏,与梁溪华氏之《书太白诗》纵横狂怪,馀于太常所呵。然山谷自谓得长沙三昧,是亦独行天地之间者,此卷真迹可见。癸酉嘉平董其昌识(钤印“昌”,图10)。

  按,文震孟(1574-1636年)是名代书画大家文徵明曾孙,文彭之孙。字文起,号湛持。天启二年殿试第一。授撰修,官场屡经起落,尝居家不出,用心著述,有《姑苏名贤小记》、《定蜀记》等。亦工书。其九字题首隶书,雍容大度,笔墨真率,功夫不凡。孙克弘(约1533-1611年),明南直隶松江人,字允执,号雪居。礼部尚书孙承恩之子。以荫授应天治中,官至汉阳知府。仕归,构造园林,搜觅古玩。工画、山水、人物、仙释、花鸟、兰竹,名重一时。晚年喜画墨梅,兼工书法。所绘卷首山谷图像,神完意足,弥足珍贵。

  从引首题字、题画、董其昌跋及三者关系来看,崇祯六年(1633年)前后《赞颂卷》的拥有者当即长洲文氏无疑,目前的装裱或即此时所为。

  曾西厓、卫雪楼两人生平不可考。据上引汪士所作跋可知,卫雪楼得《赞颂卷》于曾西厓。今卷尾吕澄源题跋后有“汤右曾西厓记”朱文小印一方,是为曾西厓收藏之记。康熙五十六年(丁酉, 1717年)何焯跋(前引)或即受曾西厓之请而作。

  张蓉镜,琴川(今江苏常熟)人。字芙川,道光、同治年间藏书名家。其祖父张应会,字若谷,曾为蒲江知县,藏书颇富。其父张燮(1752-1808年)字子和,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承家业好藏书,与黄丕烈合称“两书”。张蓉镜不仅能慎守父祖所藏,并且有所充实。尤其他重视书籍保护,常于珍本书内以备写佛号,以求神灵保佑。其藏书楼名,“小瑯环福地”和“味经书屋”。⑦今卷首题名右下角有“小瑯环福地”、“琴川张蓉镜”二印,卷尾董其昌跋后下角有“芙川心赏”、“蓉镜”二小玺印,曾恒德跋后也有“张蓉镜印”、“琴川张蓉镜鉴定真迹”二印。另有两则题跋明言是“芙川先生”出示所作。

  其一为1834年蒋因培跋云:“道光甲午中秋后三日,访芙川仁兄先生,出观,以识心赏,辛峰蒋因培”(钤印“伯生”,图11)。其二为1862年许乃钊跋云:“山谷老人是书之妙,前贤诸跋尽之,何容妄赞一辞?同治元年春正月芙川先生出示,敬识岁月,欢喜无量。钱唐许乃钊书于海陵之安心竟斋”(钤印“许乃钊”、“信臣”)。按,蒋因培(1768-1838年),江苏常熟人,字伯生。国子监生。嘉陵初授例得山东费县巡捡,历汶上、齐河知县。所至抑胥吏为非,有政声。后以直言忤上官,遭查办,遣戍军台。获释后归里,杜门不出,放怀山水,寓意诗酒。有《乌目山房诗录》。许乃钊为钱塘人,字贞恒,号信臣,又号讯臣,邃翁。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累官江苏巡抚。咸丰初会办向荣军务,降为光禄寺卿。有《乡守外编辑要》、《武备辑要》行世。

  《赞颂卷》在清末民初,一度归钱塘许澄斋,著名收藏家裴景福得见后,对其宝爱有加,先于许府以一月功夫,精心摹取,以之刻入《壮陶阁帖》,最终又在1912年秋,将其收购。他所著《壮陶阁书画录》卷四有数则题跋详细记载此事前后经过和对此卷书法的看法。兹照录如下:

  ①涪翁此卷腴润秀劲,得定武《兰亭》之缜密而以《瘗鹤铭》之雄健纵宕出之。涪翁书无精于此者。宜曾宏父刻入《凤墅帖》也。戊午(1918年)九秋睫庵题前。

  ②唐宋书画名迹,切勿轻于改装,如破损太甚,必须装潢,定觅名匠,卷内纸绢,万勿轻弃。睫庵又记。

  ③此卷墨迹向为许澄斋农部所藏,余精模匝月始就。滋蕙堂刻亦从此上石,而意求苍老,反失温润如玉,劲直如铁,滑细如发之妙。《凤墅帖》未曾寓目,不知若何神似也。睫庵此跋丁亥(1887年)夏作于宣南,请心缄老人书之,刻入《壮陶阁帖》,距今三十余年矣。己未(1919年)正月元夜,始书卷后。老友淮安潘慰祖汉泉,号心缄子,精习南北碑,安吴后一人。

  ④元夜题此卷后就枕不寐,念天下纷纭,瓜分豆破,必得老子出为群龙之首,子产、张良、武侯起为相,则天下必治。一睡后,恍兮惚兮,得句云 “老子孩天下,公孙母众人” 。不知何谓?似亦涪翁七律句法也。此卷初藏钱塘许氏。壬子(1912年)秋,归壮陶阁睫庵。己未正月十六夜。

  ⑤古今诗人无如山谷沤心费力者,远不如东坡大方自然,宋人已讥之。然成章之后,却锤炼深稳,窥其意,实因与东坡同时,不得不别开一境,以求胜尔。余五十后适西域,夜卧不复有梦,偶有梦,恒得诗句。东归途中一夕梦登殿廷,正徘徊间,东厢来一丈夫,授予古韵一册。作虫鸟篆多不识。告予曰:“七阳,韵之始也,阳通东,转庚;庚通十三元,切记勿忘。”遂出行数十武,回望殿门,东书一“孩”字,西书一“哀”字。下有联云:“皇王正朔移三统,神圣中华送七阳。”醒后了然,究不所解。谓此己酉(1909年)冬事也。已载《东归日记》,偶忆及,并书于此。睫庵。

  ⑥卷内香光跋称涪翁《范宽钓雪图歌》极奇伟,学《鹤铭》不失尺寸者,庚子秋于孔氏见之,索值七百金。后思翁题“苍老极真,然山谷书,直波长拖,肌理粗燥,笔无腴润婉健之妙。”余殊疑焉。一日阅《石田集》,此诗在内,不觉一噱。以香光博学精鉴、一代宗匠,尚偶迷丹碧,何况陋夫?睫庵识。

  ⑦山谷书雄厚不及东坡,犀利精熟不及元章,然至今日,一纸足当东坡五纸,当元章十纸。其中轻重贵贱,却有定价。识者当自得之。睫庵。

  裴景福以上七跋各有所论,颇可珍视。如谓《赞颂卷》温润秀劲,兼得《兰亭序》缜密和《瘗鹤铭》雄健纵宕,认为“涪翁书无精于此者”。且具“温润如玉、劲直如铁、滑细如发之妙”。又谓山谷诗风沤心费力,不如东坡自然,乃是因与东坡同时,不得已而特加锤炼,以求别开胜境。均可谓高见的评。第六则指出董其昌跋误将范成大《范宽钓雪图歌》认为山谷作引发的议论,也很有意义。第四则所叙国政时局乱象以及收购《赞颂卷》时间,更反映一位爱国文士的高尚情怀。

  按,裴景福(1865-1937年),字伯谦,号睫庵,一作睫。安徽霍丘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收藏金石书画极富。编印《壮陶阁书画录》20卷。刻有《壮陶阁帖》元、亨、利、贞四集计36卷,《续帖》12卷,《补遗》1卷。《赞颂卷》作为裴氏珍爱的山谷名迹,不仅收刻于《壮陶阁帖》 “亨集之八”,使其广为流布。而且在卷子的各重要部位均加盖收藏鉴定章。如卷首钤“睫宝此过明珠骏马”;题画钤“伯谦宝此过明珠骏马”、“弱冠登朝”;真迹首行压边钤“壮陶阁秘笈”,卷末下角钤“伯谦所见书画铭心绝品”;董其昌题跋前下角钤“伯谦精鉴”,跋后钤“裴伯谦秘笈书画印”、“上虞裴景福弱冠后寓吴客燕所得书画碑帖”;卷尾何焯、汪士两跋之间钤“睫宝此过明珠骏马”、“伯谦一字睫”;曾恒德跋后又钤“伯谦宝此过于明珠骏马”、“裴伯谦审定真迹”。(参《赞颂卷》收藏印鉴一览表)

  从裴景福跋中还可得知,他是于1912年从农部供职的钱塘许澄斋手中购得《赞颂卷》的。不过这位许澄斋生平也不可考,卷中亦不见有收藏印记。

  卷中留有印记的最后一位收藏家是徐小圃。两方“小圃所藏”印分别钤于真迹左下角和卷尾曾恒德题跋之后。按徐小圃是民国年间上海名医,家富收藏。著名的《怀素小草千字文卷》就曾是他收藏。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⑦参刘兆祐著《认识古籍版刻与藏书家》,一书之《血写“南无阿弥陀佛”护书的张蓉镜》一文,台湾学生书店出版。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张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