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就是要制造混乱
2012-04-24 13:55:47 和小宇
在青年艺术家的专题展厅里,我们能看到印有吕澎所撰写的前言的条幅,铺在地上尚未挂起,乍看上去以为是某件参展作品。在采访中他也说到,等忙完展览,就会立即投入这是年的艺术史写作之中,不用多久即可付梓。
不消说,大展自然是群策群力的结晶,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可视作吕澎长线艺术史研究的一个巨大的、社会活动层面的延伸。
BQ=《北京青年》周刊
L=吕澎
BQ:有关当代艺术最近十年的发展,好像争议比较大,您对这十年有无阶段性划分或关键词概况?
L:这时年是市场化的十年,比起80、90年代来说,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是制度建设的十年,而艺术家们往往都回从自己的个人角度出发,很少再有90年代群体式的运动和潮流出现。
有些批评家说艺术家们不再关注社会现实,但别忘了,艺术家本身也是现实的一部分。也有人抱怨市场对艺术圈的负面影响,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并不是为谁定制的,他们还是会从自己出发,只不过市场需要他们。
现实情况非常复杂,很难用一个阶段性或者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如果概述一下,也往往是主观的。
BQ:对于许多关心艺术圈的圈外人来说,这次大展应该是个艺术入门的机会,您对于当下艺术教育有哪些看法,这次展览在承载艺术教育功能方面有怎样的体现,或者说侧重?
L:现在的艺术教育是非常大的问题,大学课堂里讲艺术是一般讲到晚清就没有了,这一百年基本是空白的,好在我还有一个课堂可以讲,但是到现在为止,绝大部分学校还是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又对当代艺术有强烈的兴趣,可以说,已经到了社会需要来推动艺术教育的阶段。在未来几年内,应该会有根多学校开这方面的课。
关于当前的艺术,来自各方面的说法很多,非常混乱,而展览,美术馆本来就承载着教育功能。说到这次展览,所有作品摆在那儿就是最好的教育。
另外,还会有一本《美术的故事》会在展览上和大家见面,它是我写的艺术史的内容浓缩,属于面对大众的普及型读物。
BQ:艺术业内缺乏共识是您反复强调过的一个问题,您觉得原因何在?
L:这次我们请20个艺术批评家来推选年轻艺术家,结果大家的交集很少,最后居然选出150个。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现在社会变化剧烈,大家的经验和感受丰富,价值多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因为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干扰,使得三十年来讨论的机会平台被抑制。有些问题,例如普世价值,如果身体讨论是能讨论出很多东西的。
BQ:展览规模如此之大,会不会有信息量过于庞杂,重点不突出等原因?
L:虽然这么大的展有些笨,但是没办法,展览就是要制造混乱,等于是晒太阳,把各式各样的作品拿出来晒,让大家自己去看,然后去感受去讨论。
BQ: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您是跟“大部头”这样的关键词联系在一起的,您这种写作方式的主要动力源自何处?
L:责任。由于对现代艺术的历史写作时空白的,你不写这一段历史就没有人去写,我们这代人需要有人承担这个。如果你对现在流行的恶劣的历史写作有意见,那你就去重写一本让大家看。
BQ:在艺术史写作方面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L: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资料匮乏,如果资料完备,写起来是很快的。但现在有些资料不好找,例如延安整风时期的很多档案是没办法看到的。到了八九十年代,除了意识形态原因之外,很多人也缺乏对资料的保护意识。不过要时资料太丰富了,也存在着对资料的使用与判断问题。
BQ:您就资本与当代艺术的重要关系做出过一系列的阐释,也强调过这十年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进展,而近两年的金融危机,以及最近的艺术去拆迁等事件,让一些人感叹资本力量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制度在中国当下环境中的脆弱。您对这种质疑如何看待?
L:你说的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当技术层面的改革走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就需要大的变革。
也可以说,目前社会的变革就掌握在一两个人手里,我们可以说都是听安排,利用机会推进工作。
(责任编辑:唐诗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