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北京早期美术院校

2012-04-24 14:29:20 未知

  近年画坛很活跃,特别是年青一代,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总的来说,是对绘画观念的改变,认为绘画反映现实,不全发挥心灵上的智慧,只有突破传统、包容世界,才能够驰骋画坛,于是有“代沟”说、“断裂”说,后来发展到连现实主义都看作陈旧了。老年人由于此冲击,心里惶惑起来,很有自卑感,近两年不写文章,靠躺在传统上吃饭,今天是向各位请教,解决我思想上的问题。

  北京早期的美术院校成立于民国六年(1917)、五四运动前两年。初名北京美术学校,设绘画、图案两科。1921年改称北京美术专门学校,设图画、西画、图案三系及工艺师范系。民国十五年(1926)改名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音乐、戏剧两系。民国十七年(1928)编入国立北京大学,称艺术学院,为国立八校之一,增设图案系、建筑系(后图案系改为实用美术系)。

  郑锦曾经(裳)为北京美专校长,刘哲、陈延龄为教务长,1926年林风眠担任校长,一年后辞去。1927年徐悲鸿曾一度为校长,几个月即辞去,后由李青华任校长。

  课程的设置,最初是由陈师曾、郑锦等人主持。课程作业,乃参考日本的美院增加了以实用为宗旨的工艺科。1926年林风眠担任校长期间,聘法国人克罗多为教授,又酌参法国美校的轮廓,更为当时美术教育进入新体系的先声。此后,凌文渊、严智开、赵太侔分别担任过短时期校长。

  但那时美术教育无基础,是从国外归来的美术留学生和国内文人画家相结合凑成的班子,行政权掌握在留学生教授手中,国画教师是社会有名望的画家,只是每周到校示范作画一次,其余教学方针、文艺方向、课程安排概不过问,兼美术教育和社会间的画家,实际上是两条渠道,如陈半丁、萧谦中、黄宾虹、齐白石等,既不过问校政,也未参加课业设置的规定。

  在参考外国美术院校排课的安排下,对于中国画怎样改革,其它作业的比重,以及中国画在世界画坛上的位置,在和平共处的情势下,各自为政,并没有通盘的计划。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怎样制定一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合乎美术科学进程的逻辑安排,至今还没有一套有效的办法。

  因此可以说,目前美术院校的青年产生了一套自己对于作业的观点,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必然产物。

  聪明敏感的青年,对于祖国美术事业的前途,他们充满了理想,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如果我们的方针政策,徘徊不定,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必然的,假如他们没有革新的想法,那倒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目前美术界的争论,我认为是前进中的思潮,如果疏导得力,未必不是一种艺术界改革的主流。

  但看我们怎样做工作,怎样使得美术教育有一种掌握时机、合乎科学进程的教学方案,使得我国的美术科学加快前进!

  目前教育行政的改革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绝不是抽象的传统文化,而是根据时代的任务和条件,实事求是地认识反思我们的国情、历史和传统,在创造现时和未来的同时,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改造、发展成为多元化的新型文化,使传统带领我们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走向未来。

  本文参加上海《文汇报》马自毅《传统文化的多重性》撰写。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车晓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