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朱宪民:百姓生活的记录者

2012-04-26 08:33:06 董芳芳

  在深圳见到朱宪民,是因为他在关山月美术馆办了一个讲述珠江三角洲四十年变迁的纪实摄影展。他虽已年近七十,却是一副时尚的模样,手中最新的电子产品一应俱全,这或许与朱宪民在摄影中一贯讲究的“要具有时代性”有关。《变迁》展24日刚刚结束,展出的80余幅朱宪民40年记录珠三角百姓生活的照片全部被关山月美术馆收藏。

  朱宪民是中国当代摄影史中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力的摄影家,他的特殊在于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就开始专注于平民百姓生活的影像记录。他从故乡黄河岸边开始他的百姓拍摄之路,在拍摄黄河百姓的同时,他也开始涉足广东,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拍摄珠江三角洲的百姓生活,他还拍过北京百姓、东北百姓,所以对于中国百姓的生活史的记录成为朱宪民有别于其他摄影家的一个独特魅力。

  朱宪民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所拍摄的是占人口85%的人群的真实生活,我的一个摄影观念就是始终关注这个时代的85%以上的人的生活状态。”

  照片里都是普通人

  朱宪民的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界里是博物馆收藏量最大的,朱宪民说,这或许与他一直以来坚持的摄影理念有关,即记录具有时代性的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他说:“摄影家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社会变革,这是摄影艺术本身存在的价值。社会的变革是人的变革,人的变革则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变化。”

  “我不拍特别穷的,也不拍特别富的。”朱宪民还半开玩笑地说:“我的照片里没有副科级以上的干部。”

  朱宪民说:“我觉得纪实摄影的出发点应该是表现普通人,把自己置于普通人之中拍,拍出来生动,不能扭曲普通人的形象。摄影人的身份如果不摆正的话,拍不出动人的照片。被摄者和摄影者都是平等的,摄影者是带有潜在的情感纽带而进行创作。从照片出要能够看出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有情没有情,动人不动人,是判断艺术作品的首要标准。”

  四十年来,朱宪民靠着自己强大的意志,完成了《中国黄河人》等一系列巨著,除了黄河百姓、珠三角百姓,朱宪民还拍了北京百姓和东北百姓,“北京拍的是北京市民,东北则是以工人为主,在黄河拍的是农民,在珠三角地区主要关注的是农民工进城。”

  四十年聚焦于普通老百姓

  国际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曾经为朱宪民的摄影题词:“你有一双真理的慧眼,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

  为什么坚持拍摄百姓生活?朱宪民说:“我也是农民的儿子,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家里从小比较贫困,1959年初,我到了沈阳,有机会迈进摄影这个圈子。我一直怀念我的老家,怀念小时候那些父老乡亲的形象。从1978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要回到黄河岸边,回到故乡,随着时代的发展,那里也不时地迸发出新鲜的气息,这种古老的与时代的冲突激发了我的灵感,我想要拍出那种内在的感情。”

  朱宪民的作品会让人感到心灵的冲击,画面是平和朴素的,但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的深度上揭示着人类的历史与现实、命运与矛盾、特质与心理,深层次地表现出他对平民百姓生存、生命的反思和关注。他从千千万万普通百姓身上摄取了平常之美,用这种平常之美编织出了独特的画卷。

  朱宪民说:“严格地讲我真正的纪实摄影创作始于1978年。那时我有幸接触到国际上的多位纪实摄影大师,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奠定了纪实摄影创作的基础,也逐渐确立了我的创作理想和创作理念。那时,我想得最多的是:要表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常态,什么才是最基本也最有说服力的元素?那就是人。只有人才是最能体现社会历史的真实面目以及发展和变迁的。其实也就是当时的这种朦胧的认识,决定了我最终会用大半辈子的时间把眼光聚集在普通的老百姓身上。我想过去100年之后,回顾这些照片,应该可以看到一段历史和一个时代的缩影。”

  感动自己从而感动观者

  “1991年以来,是我的创作动力比较足的时期,拍摄的作品也比较多,因为在那十年间,中国的面貌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无数新鲜事物令人目眩,平民百姓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在以让世界瞩目的状态向前发展。”朱宪民说。

  他说:“回望过去的作品,我也经常会被我作品中的人物所感动。斗转星移,光阴荏苒,几十年过去了,几十年能改变多少东西?人、景、物、情都不能够再去重复了,唯有画面中的人物帮我阐述着我对摄影创作的理解和对生命、生活的感悟。”

  “一个摄影家,不能从主观的角度去设计你将要拍摄的对象,而是要抓住从你眼前经过的内容,记录你所看到的、最能表现现实的内容,这里面包含了人们的快乐、纯朴、善良、勤劳,还有他们对土地的依恋,他们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辛苦劳作和改善生活环境的韧性和固执,还有整个社会历史的变迁对个体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之中。”朱宪民说,“敬重他们,融入他们,才能理解他们,然后表现他们。”

  他说:“摄影归根结底是一种手艺,一种技术,掌握了这门技术,可以用它来观察和认识社会,可以用它来记录历史,和每一个承担自身功能的行业一样。大半辈子和摄影结缘,我很欣慰。”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陆晓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