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美术馆副馆长 一个白堤保洁员上演一段书坛佳话
2012-04-26 09:11:46 钱卓君
清晨,浙江美术馆。兰亭书法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斯舜威副馆长拈着一支小号狼毫,细细地临摹着王羲之的法帖。除了例行练字之外,他还在等一个特殊的客人。
斯舜威等的是王永林,46岁,连云港人,3年前来到杭州,上午托盘子,下午在西湖白堤做保洁。王永林极爱书法,每晚10点下班后,就开始练字。遗憾的是,他练字全靠自己揣摩,一直缺乏名师指点。
在某次做电视节目时,斯舜威得知西湖白堤有位热爱书法的保洁员,于是就对电视台的编导说,希望有机会请他到美术馆,看有没有可以指点的地方。
一拍即合,昨天上午,王永林拎着两幅新作,走进了斯舜威的办公室。
现场挥毫指点
王永林将带来的两幅写在宣纸上的作品展开,斯舜威有些心疼:“平时临字,尽可能用废报纸,一是废物利用,二是吸水性好。也可以用黄霉纸,又便宜又不容易渗水,写小楷很好。”看了王永林的字后,斯舜威把他请进创作室,让他现场泼墨。
“写字,始终要保持‘中锋垂直’状态,写的时候有调锋、顿挫的过程,不调锋、顿挫,就变成刷字了。用笔时要把全身的力量通过手腕灌注到笔端,你看,你的字都是浮的,要做到力透字背。”除了现场指点外,斯舜威还拿起毛笔,挥毫示范,写下“尘扫心净”四个字送给王永林:“你是保洁员,所以写这几个字。你看,哪怕我写得很快,锋芒始终处于中锋状态,线条就有质量。”
练字“功夫在书外”
亲自示范之后,斯舜威又挑了几本法帖和书法书籍一并送给王永林:“你现在看不看书?陆游说功夫在诗外,写字就是功夫在书外。要多看书,提高自己的修养。另外,想写好字没有别的途径,就是临帖,一定要临古人的法贴,书法是有共同的老师的,唐宋元明清的人学‘二王’和我们学‘二王’是一样的,选择的都是同样的老师。取法乎上,书法最好不要学现代人的,不然你就找不到来龙去脉了。”
一番指点听得王永林频频点头。
相约一年后再会
得知王永林今年46岁时,斯舜威不禁莞尔:“对书法来说,很年轻呀!我也是40岁以后才开始正式练字。但是你要记住,书法的定位就是修身养性,想成名成家靠卖字为生是很难的。现在媒体关注你,是关注你追求书法的精神,你首先还是要安静择业,养家糊口,然后,再业余寄情书法。”
随后,斯舜威与王永林相约,一年之后再来看这个“记名弟子”有多少长进。
浙江美术馆每周都有推广活动 书法普及需要更多手段
送别王永林后,斯舜威感叹:“我关注王永林,并不是关注他一个人,而是关注外来务工人员这个群体。今时今日的书法,是要走向大众的,普及的面广了,一定会有佼佼者出现。”
虽然有这番师徒佳话,但能像王永林这样得到名师指点的书法爱好者毕竟不多。对此,斯舜威表示:“浙江美术馆的宗旨就是服务大众,教育推广是我们的义务。现在每星期我们都有推广活动,以前是针对少年儿童,假如社会有大量需求,我们也会考虑向成人推广。”同时,斯舜威也坦承,美术馆毕竟是以藏品征集、展览和研究为主的公益机构,不可能把免费培训教育的面铺得很广。因此,携手媒体,特别是通过网络,邀请名家录制讲课视频,将是更加便捷可行的方法。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