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钟情于“根”澄怀味像——与著名书法家何伯群先生

2012-04-27 13:43:15 熊树文

  书法是带有强烈东方特色的古老艺术,它蕴含着东方文化的思辩哲理,诠释了东方民族对自然和生命的认识。有哲人说:“书法是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感悟。”这话甚为确切,我从陕西省王维书画研究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何伯群先生的书法线条中感受到了这一点。近日,值何先生到昆明釆风之际,笔者就书法问题与他进行了对话。

  笔者:中国书法有“道法自然”之说。这“道法自然”除了说书家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外,有没有一个纯自然的问题?

  何伯群:有。这是书家的一个素养问题。书家不仅应“读万卷书”,养成腹中经纶,还应“行万里路”,投身于自然怀抱,采集养分,荡涤心灵,才会落笔生韵,写出风格突现的“划时代”作品。

  这里,让我想起了一段值得回忆的往事。小时候,我家门口堆着一堆柴草。一天,我找捡了一根似蛇的松树根来吓唬同伴。晚上回家后就顺手将它搁在桌子上。第二天起床后,我见根的断面有渗出的松油,就像受委屈的小孩在淌眼泪,我又仔细看了看,发现扭曲的根体朴拙中透出坚韧与力量。于是,我想到了根的穿透力、支撑力和生命力,我感到了根的伟大。我还突然发现了根的形状与家中中堂于右任书法很相似。受根的启发,在父亲的鼓励下,我由此走上了契合自然、热爱书法的道路。

  笔者:难怪,我读了您的《兰亭序》12屏、《滕王阁序》16屏、陆游《秋思》4屏等作品,就真切地感到了您书法中的“树根味”,感到您不过于讲法度,不循规于古人形迹。我认为您的书法己打通了自然与书法的界限,能“临事制宜,从意适便”,在散乱的“根”中荡漾起了书法的表象,作品挥洒自如、清劲飘逸,且有一种关西大汉持铁板击节放歌高颂“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气概。用唐张怀瓘在《书议》中评王献之书法之说就是“情驰神纵、超逸优游”。

  何伯群:过誉了。我心里非常清楚,以“根”为创作形貌,迹化而成格调高雅的创作意象,虽然它并不属于刻意为外观形态的做作,且有不同于时人的面目。但是,还远远不够,因为它带有粗疏、未能精深的“我”;至于“力屈万夫”,“扛鼎”的书写笔力,那将是我终身的追求。它得有扎实和深厚的感悟及修养所显示的内涵,只有深学,下大功夫,它们才有可能到我的笔下来。

  笔者:就是说,根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上升到书法则需要书家有一双慧眼,需要书家的感悟与发现。

  何伯群:正是这样的。根是自然界中独特而又神奇绝美的东西,完全应该成为书法的线条意象之法相,完全应该由“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进入到遗貌取神、自出机杼的情致。

  笔者:您的书法已成为藏家的对象。据说国内外不少博物馆都收藏了您的作品,尤其是日本友人特别推崇您的字?

  何伯群:喜欢我的字这我高兴。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一些机构是收藏了我的书法:我还应邀为日本国近几福祉大学、京都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写了校碑和匾额,并任日本青山书道院名誉院长。

  笔者:时代在呼唤精品,书坛也在呼唤精品。您对书法精品是如何看的?

  何伯群:书法精品是传统的“承继”和个体“创新”风格“划时代”的作品。现在,影响书法的问题:一是理论观念。书圣王羲之提出,书法的创作要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一论断在当时可谓独得之秘,被后人奉为圭臬、随着艺术潮流的嬗变,宋代米芾又提出了学书须得趣一说。到了近现代,书坛上还在为书法是文字范畴的写字,还是艺术范畴的书法争论不休。二是摹拟与抄袭甚浓。中国书法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会出大师、出精品。当然,大师和精品的出现需要天才,需要澄怀味象之心与静悟和笃行。书家应为此而努力,这也是我的追求!

(原载《云南日报•美国版》)

(责任编辑:张红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