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阳独山玉器
2012-05-09 15:48:11 胡焕英
河南南阳北倚伏牛山,南临汉水,寒暖宜人,物产丰饶,人文之脉源远流长。南阳先民从杏花山猿人始,繁衍生息,他们从南召小空山旧石器洞穴走出,把远古文化播向南阳的灵山秀水。历经夏、商、周,在丹江流域孕育了雄浑的楚文化,在以南阳宛城为中心的区域孕育了灿烂的汉文化,绵延不绝,历代传承。南阳独山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因此在南阳的文化传承中也伴随着南阳人对独山玉的认识和利用,其开采和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仰韶文化早期开始至今,独山玉的开采、加工也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跌宕起伏。
河南独山玉既不是闪石玉,也不是辉石玉,而是“黝莲石化斜长石”,或者说是斜长石类玉石,在我国玉资源中它一枝独秀。独山位于南阳市东北约5公里,属于伏牛山绵延低山,由辉长岩体构成,因孤然孑立而得名,古称为序山、预山。玉脉产于山体中部次闪石化辉长岩碎裂带上部的次闪石化中粗粒辉长岩中,形成矿区东坡与西坡两个玉脉密集带。玉石多分布于辉长岩体浅层,一般在标高203米以上,最深可延至446米,呈鱼群状产出,沿倾向呈阶梯状、叠瓦状,平面上呈雁行状,有等间距分布的特点。独山玉具有油脂、玻璃光泽。透明度可分为微透明、半透明、透明。通过对不同样品的硬度测定,独山玉的硬度远大于其他玉材。这首先是由于构成独山玉的岩石—斜长石、黝莲石的硬度较大,其次在强力构造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纤维或毛毯状结构也对其硬度有较大的影响。依照传统方法按颜色划分,可将独山玉分为八大类,即白独玉、绿独玉、黄独玉、青独玉、红独玉、紫独玉、墨独玉,以及多色玉的统称杂独玉。独山玉中产量最大的是杂独玉,多种颜色不同的玉混杂在一起,呈现绚丽多彩的面貌,这是独山玉的一大特色,也为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提供了广泛的想象空间和使用素材。
关于南阳独山玉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张衡所著的《南都赋》,其中盛赞南阳丰富的物产为“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随珠夜光。”璞是含玉的石头,也指没有琢磨的玉。张衡的出生地西鄂县距产玉的独山约十公里,其所指的玉璞应即是南阳的独山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引南朝梁陶弘景文云:“好玉出蓝田及南阳徐界亭部界中。”古人用优质独山玉制作的器物,历经沧桑时变,多已湮没,但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发展,南阳独山玉逐渐显露于世,并为玉学专家、考古学者所珍视。
南阳独山玉的使用范围是以独山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四方传播。夏代以前其分布范围约为南阳市所属的唐、白河流域、湍河流域的大多遗址是独山玉石器分布的中心区域。向北,伏牛山之阴应为分布区的北界;向西界址应不逾丹江之右的宛西山地;向南,其分布范围当不出唐、白河入汉水口之南,东北出南阳盆地。在平顶山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的文物库房里,珍存有从蒲城店城址拣选的八件独山玉石器,城址的时代早至龙山晚期,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支流沙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已可能有独山玉石器的使用。夏、商、周三代,南阳独山玉的使用范围向外有了大幅度扩展。从夏、商京畿腹地,到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一些地区都有独山玉石器的发现,说明独山玉已逐渐步出狭小的区域,在广袤的中原大地驻足。
南阳玉的发展曾历经启用、发展、低谷、再复兴的阶段。它的启用源头从现在发现的器物来看大约是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六千到七千年的历史。邓州八里岗遗址曾出土一些独山玉扁平玉斧和玉凿,此遗址距产玉地点约四十公里,从这个距离来看,应是“就地取材”。从工艺角度观察,这些玉器通体磨光。邓州市八里岗遗址M112出土的扁平玉斧属仰韶文化早期,长17.5厘米、刃宽6.8厘米、厚1.3厘米,现藏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这块玉斧是南阳独山玉,色绿白,润泽细腻;体扁薄,呈梯形;顶弧形,略残,弧形双面刃;近首部有一单面钻穿,通体磨光。邓州市八里岗遗址M165出土的玉凿也属于仰韶文化早期,长10.7厘米、宽3.1厘米、厚0.8-1.3厘米,现藏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这块玉凿是南阳独山黑色玉,质密细腻,两端有刃,一端为单面刃,一端为楔形双面刃。邓州市八里岗遗址F11出土的扁平玉斧,仰韶文化时期,长8.9厘米、宽5.6-7.65厘米、厚1.25厘米,现藏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是南阳独山黑绿色玉,润泽细腻,体扁薄,呈梯形;单面刃,背有管钻而形成的大凹窝,器中部一侧有对钻穿,刃部有密集细长的擦划痕迹,应属劳动工具。
新石器时代和龙山时期是独山玉治玉的发展期,这个阶段的玉石器尚保留着仰韶时期的某些特点,但已开始呈现明显的区别。在南阳一些遗址中拣选的独山玉石器和邓州八里岗出土的龙山时期器物,与其他遗址拣选器物相比,多有相似或雷同者;有些器物则与其他地区遗址同属此时段文化层出土的器物相类。据统计分析,属于新石器时代和龙山时期的南阳独山玉石器数量明显增多,器物造型也开始相对规范,玉质档次相对较高,用玉的范围已超出南阳盆地,东北可能扩展到今平顶山市所辖的一些区域。例如:邓州市八里岗遗址H833出土的玉锛,属于新石器时代,长5厘米、背宽2.7厘米、刃宽4.1厘米、厚1.3厘米,现藏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玉呈深绿色,平面梯形,背稍弧,弧形单面刃。镇平县安国城遗址拣选的扁平玉斧,新石器时代,长19.3厘米、宽9.4厘米、厚1厘米,现藏南阳市博物馆,玉色绿白,润泽细腻,有褐色沁斑,体扁平、呈梯形,背微弧,弧形双面刃,精工琢磨而成。南召县红石坡遗址拣选的扁平玉斧,新石器时代,长43.2厘米、宽10.2厘米、厚1.7厘米,现藏南召县博物馆,玉色绿白,体扁平、较长,背尖凸,体上部略窄,弧形双面刃,通体磨光。唐河县遗址拣选的玉锄,新石器时代,现藏唐河县文化馆,玉杂色、质润,弧形首较小,腰部经修整,弧形刃自首至下渐薄,刃部有明显使用痕迹。邓州市八里岗遗址H512出土的玉刀,属龙山文化晚期偏晚,现藏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黑色玉,质密细腻,平背、单面刃,背部一侧钻一单面孔,刃部因长期使用形成不规则的凹凸。
夏、商、西周时期的器物,现今发现的虽然较少,但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和调查的深入,随着玉材产地鉴定工作的逐步开展,应该会有更多的标本出现。即便仅以现有的少量标本,亦可见夏、商、西周三代南阳独山玉的发展状况。其分布范围较之龙山时期进一步增多,劳动工具类的玉石器物相对减少,而礼器类的器物品种相对增多,由原始社会单纯的扁平玉斧扩大为玉钺、玉戈、玉璧等不同器种,同时开始出现一些生活类用具,如杖首等。原来较多使用的以独山石或独山玉围岩制作的器物已不多见,并且所用的玉质也已经过认真的甄别和筛选。用玉的主人应该是或为显要的奴隶主贵族,或为殷王武丁之妻妇好等王室贵胄,或为诸侯国公。由此可知南阳独山玉在夏、商、西周三代统治者心目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现今发现的三代独山玉器包括:宛城区黄台岗镇高堂村拣选的夏代玉钺,现藏南阳市博物馆,玉色为黑白花,平首,刃由三段月牙形双面凹弧刃组成,首部居中有半个对钻孔,钺中上部有一单面钻孔,器首两面残留有切割线,制作非常精美。宛城区河乡望城岗出土的夏代玉牙璋,长37.8厘米、宽9.8厘米、厚0.6厘米,现藏南阳市博物馆,玉色为灰黑色,体扁薄,器体有一定程度扭曲,凹弧形双面刃,阑两侧饰凸齿,内近阑处钻一孔,通体磨光。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戈,属二里头文化三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玉色为青色,局部有侵蚀,扁平状,内中部有一单面钻孔,孔与援之间有若干道平行的浅刻弦纹,并有安柄痕,援一面平直、一面略斜;双面刃,刃与援面间有分界线,每面刃的中部都有一细而工整的凸棱;戈锋尖锐,锋与刃交接处逐渐增厚形成弧形。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玉戈,长19.4厘米、援长15.9厘米、援宽4.7厘米、内厚0.4厘米,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玉色为翠绿色,上、下刃皆斜直,有中脊,内近方形,雕出上、下阑。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的西周玉杖首,高3.3厘米、腹径4.5厘米、内径1.9厘米,现藏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玉色绿白,状如鼓,器表饰多道凹弦纹,纵向有较大穿孔,用以纳杖。
至战国时,南阳独山玉的治玉已进入低谷期。从考古出土实物资料来看,南阳市周围曾先后有多处战国墓葬、墓群出土,包括淅川县徐家岭、香花镇杨河、香花镇九女冢、南阳市区八一厂、蔡庄砖瓦场等墓地。但在出土的100余件玉石器中,均不见南阳独山玉的踪影。汉以至宋,几乎未有南阳玉的器物出现。宋《本草图经》云:“今蓝田、南阳不闻有玉,唯于阗国出之。”这说明南阳独山玉在此时已湮没无闻。但我们据此很难断定东周至宋代就一定没有独山玉的开采加工,只能说它在加工、生产的波浪式发展轨迹中从东周至宋代都处在了一个低谷期。
(责任编辑:唐诗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