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品饮『甘露』

2012-05-09 16:07:21 许宁玲

  因为假期的缘故,走在路上的时光愈发多了起来。在这个初冬的日子,我再一次来到灵山九华,走近这座风雨三百多年的甘露古寺。

  山上的空气总是潮湿且幽凉的。在繁华喧嚷和香火鼎盛的九华山上,甘露寺独显得清幽孤寂。它地处山腰,竹林环绕,固执地在紧邻环山公路的地方保持了自己的时间感和节奏。当你拾阶而上,一踏进寺院门,一切喧嚷的声浪好像都忽然止息,四周都是静,仿佛一切都沉睡了似的。偶尔有虫鸣,更给这静增添了一层深度。

  一入山门,便可看到一匾,上面刻有“敕建大九华山甘露寺”,为康熙御笔。“甘露”一词源出佛典,如释迦牟尼佛有“我为大众说甘露净法”之语,阿弥陀佛有“甘露如来”、“甘露王”的称号。但甘露寺的寺名却另有由来。据山史记载,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玉琳国师朝礼九华,途经此地,赞曰:“此地山水环绕,若构兰若,代有高僧”。当时,居伏虎洞的洞安和尚闻之便旋即离洞,并得青阳老田村吴尔俊等人资助破土建寺。动工前夜,满山松竹尽挂甘露,人称奇迹,故得“甘露庵”名。

  甘露寺丛林不大,小巧、朴拙而不失典雅,粗朴的指路箭头全取材于废旧木料,俏皮而又可爱。每一条回廊留有余地,无论你走到哪一个角落,都能四通八达。寺前路旁有石砌冰纹通花栏杆,可在古木荫下凭栏远眺,一览山色。古人宿此寺中,也曾留下“屋角泉声落,床头岚气过”,“到此禅关宿,方知山色多”的诗句。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大殿,没有人声鼎沸的香客,仰面望去,每一个角度都是一幅静逸的风景画,好让浮躁的心能稍稍停留歇息,融入在这大自然的好山好水中。正如住持藏学法师言:寺院清净是大众的心灵归向,故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寺内有一颗上百年的老桂花树,树下有几张石质圆桌,我伸手摸了摸,石凳有些冰凉,但我仍然坐了下来。如此清朗的空气,余香袅袅,我不禁深深地吸了口气。自古以来,禅宗寺院,又称为“丛林”。皆因很多禅师喜欢与树同居。树根植于大地,枝桠伸向天空,仰望古树,能把我们的思维带到一个深邃而又意味深长的高度。我静静地看着这棵桂花树,它已默默地陪伴着这座风雨古寺上百年。眼前的古寺门檐斑驳,红漆剥落,岁月的风雨给它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却没有改变它始终安详素净的魂灵。它目睹着人世百态,却秘而不宣,只留给岁月亘古的宁静。

  绕过桂花树,沿着阶梯而下,穿过大雄宝殿,便来到甘露寺里最古老的建筑古木楼了。古木楼是典型的徽式建筑,纯木结构,僧侣们曾经在这里听经学习,经忏唱诵。风风雨雨两百多年,如今的古木楼仍然矗立在这里,深厚而淡定。走在古木楼的阶梯上,木板嘎吱嘎吱作响。我小心翼翼地抬起脚,生怕惊扰了这里的一尘一木。

  如果因缘具足,在甘露寺,你还能有幸听到住持藏学法师的讲座。憨厚质朴的藏学法师更像是一位文人,阅读他的散文集《转眼看世间》,能打动你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他的文字朴实而幽默,清寂而灵动。感觉深刻,却并不激昂,如同这清寂的古寺。那些僧侣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一件一件的小事中,娓娓道来。一只小鸟,一件大褂,因简单到极致而显得温柔可爱,一言一句都渗透了法师对生命的悲悯、自然的敬畏以及内心的观照。法师也是一位书法家,他的字,古朴天真,充满禅趣,透着一股由繁入简的超然与回归。

  徜徉在甘露寺,时光仿佛是静止的,只有木鱼声在轻轻地流淌,只有“鸟鸣山更幽”的宁静,好似与宇宙自然一同呼吸。聆听晨钟暮鼓,倾听梵音钟声,都是大悲之声,令人喟叹觉醒。你会突然发现,其实心的安宁来得就这么简单。释迦牟尼佛曾言:“一沙一世界”,“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世间所有的烦恼和嘈杂,原来都是因心而生的。原来,我们眼中的不美和缺失,不是世界的不美和缺失,而是我们心灵的不美和缺失。当然,我也想倾听自己在这样静静的虚空中的思绪。我听到了什么呢?我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我只是安住在这静中,渐渐地同自然融为了一体。相对于甘露的静,我的静只是浮躁之后的一次小憩。

  (部分照片由释藏学提供)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唐诗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