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戏,还得是“戏”

2012-05-09 16:15:04 范党辉

《天下第一楼》里解读北京人艺现实主义表演

  近年,北京的话剧舞台上一片人声鼎沸、喧嚣与骚动的繁忙景象。无论国家院团民营剧社抑或海外来客,先锋实验戏剧也好搞笑减压大戏也罢,导表演手法的多样探索、声光电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间或夹杂着黑色幽默、荒诞等等或叛逆或高深的面孔,在大大小小的剧场、戏剧村、咖啡馆、艺术沙龙里粉末登场。热闹是热闹了,然而这样的戏,时常会让人产生“不是戏”、“不像戏”的疑惑。戏剧,说到底,还是应该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艺术。那种演员道具化,导演或者舞美、道具直接表演的戏,总如匆匆过客,一阵风过,便杳无踪迹了。而首都剧场里北京人艺的像《茶馆》这样的老戏,还在年年上演,至今已经超过了600场,《天下第一楼》演出超过500场次,为什么这样的剧目就能够经久不衰,常演常新。这靠的是什么呢?这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

  今年恰逢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从《龙须沟》、《茶馆》到《雷雨》、《日出》、《蔡文姬》等,北京人艺先后将有21出大戏轮番上演。京城里的戏迷们可谓跷首以待。大家常说北京人艺的演员“戏”好,举手投足都是“戏”。的确,是北京人艺的老一辈艺术家们在表演上的精打细磨,精益求精,逐渐琢磨出一套自己独特的表演创作方法,形成了人艺表演学派。唯有真正的“戏”,才能留得住观众,守得住这铁打的营盘。“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切的内心体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三句话是北京人艺一切艺术活动的创作宗旨,从剧作到导表演,从舞美设计到音效合成,这三句话贯穿始终。同时,以真实为生命的实主义创作精神贯穿始终。京味儿是北京人艺在艺术形式上的自觉选择,北京人艺表演学派的风貌和血肉;现实主义是北京人艺演剧观的内在的本质,是其演剧观的精神和脊梁。

  说到演员的表演,戏曲讲究的是唱、念、做、打,话剧则讲究的是声、台、形、表。这些无疑是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不可或缺的手段,演员一定要认真研读自己所饰演的剧中人物,将这些手段深深地、不可被发现地运用到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当中。说到台词,台词的作用在于确定人物的身份和人物的状态。演员不仅仅需要认真研读所饰演人物的台词,需要分析自己所饰演的角色的心理动作,寻找人物行动的心理依据,传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北京人艺的演员常说一个“拎”字,对台词的“拎”的能力,就是对台词的潜台词的理解和挖掘能力。同时也是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分析能力、把握能力以及呈现能力。人艺老演员朱旭有一句著名的话:“演戏别演戏,演人!台词别念词,说意思”。“说意思”就是传递出最准确的言外之意,观众听得见听得清听得懂,言尽意远。例如林连昆所饰演的《天下第一楼》里的堂头儿常贵,其中有一段词儿是报菜名“拌鸭掌七寸,七寸糟鸭片,卤生口七寸,七寸鸡丝黄瓜……”林连昆的处理堪称经典,首先这段词儿说得轻松自如,贴合饭馆里头堂头儿点配菜单儿的娴熟自然,符合生活真实的逻辑,同时又通过对重音和节奏的把握,林连昆并不求快求响,而是有板有眼,重在节奏的流畅和声调的顿挫上,赋予这段词儿一种别样音律美和艺术美,形成首尾相连的类似文学创作上的互文循环往复的重叠之美。可谓响鼓不用重锤。声音是有色彩的,伟大的演员懂得赋予声音以不同的色彩。就如同焦菊隐选择郑榕、于是之、蓝天野这三个人主演《茶馆》,除了他们的形象合适,还有就是他们三个人的音色、节奏和语感的不同。每个演员都应该在把台词的意思说尽说透的基础上,追求台词的色彩和味道。这是一个艺术化的过程。那么作为观众所欣赏的,就是看演员对剧本台词的这种遵循现实主义原则下的艺术化处理。

  关于唱段的处理。在《天下第一楼》里,大少爷唐茂昌是个戏痴,对京剧痴迷到魔怔了的主儿,那么他的“唱”应该符合一个戏痴的形象。现在饰演卢孟实的杨立新曾经饰演过唐茂昌一角儿。为了这大少爷的开口唱,当年导演夏淳请来了京剧名角谭元寿来讲梨园行规矩、戏曲知识和票友生活。20多年来,北京人艺已经是第四代唐茂昌了,每一个唐茂昌都要一开口就唱出味道儿来,包括其中的一招一式,一站一坐,都要“挂相”,不能放过刻画唐茂昌票友这个形象的任何细节,唱腔更是首当其冲。此外,还有堂头儿常贵所唱的喜歌。林连昆在自己的创作谈中说自己对“喜歌”的处理时说,自己有意避开了评剧也就是落子的腔调,因为剧作当中,福聚德店规中规定了店员不许听落子,所以这喜歌不可能是落子,但是又应该是底层平民喜闻乐见的腔调,还要有点京味儿。所以林连昆综合了太平歌词、怯快书还有单弦等民间说唱艺术的曲调,既符合常贵的身份又有通俗欢乐的气氛。最为出色的是在这喜歌的最后一个拖腔的处理,不经意中泄露了常贵此刻心底的悲怆,达到喜中藏悲的意味。观众能感知常贵的心境,而饭局中人则仍在喜中浑然不知悲。

  关于形体的处理。堂头儿常贵的形体语言处理也是非常富有特色的,这戏里说到“饭店要人服,全靠堂柜厨”,常贵是一个“有一批老主顾,不见常贵不吃饭”的堂头儿,这话中点明了常贵在迎来送往的人情世故里的非凡本领,凭着给宾客舒适而周到的服务而赢得人气与口碑。林连昆在整个戏中,基本上是垫着脚尖儿的小碎步,一路小跑来呈现常贵的勤快、灵活、有眼力见儿和恰当的分寸感。而在重头戏“常贵之死”,林连昆在中风的表现上也是精心铺垫:孟四爷上楼,他下楼是一个踉跄扑扶椅背,第二次当他听说小五子学艺是不行了,他一条腿麻木不知差点滑倒,第三次是希望彻底落空又悲又累中风而死。这是形体的表演所传递的语汇,是非常有力量感的行动叙事。不得不说这是大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和聪明才智的体现。

  总的来说,特色鲜明的现实主义表演,是对人物的精心揣摩的表演,是非一般的表演。不同于自然主义对生活的自然呈现和照搬,演员通过在舞台上凝练和浓缩的台词、行动、反应、停顿及效果,精确传达出戏剧的价值和意义。常贵在大少爷让他见过孟四爷的时候,他首先捂脸,肝胆欲裂,然后手一拿开迎上去的就是笑脸一张,而后又要继续伺候别的主顾。这悲喜瞬间的替换,观众看着是笑中带酸。细节的真实往往是最要紧的。北京人艺一直有“说戏”的传统,同事之间相互说戏,有一个集体创作和讨论的氛围。在北京人艺,每个演员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分析加强对所饰演人物的理解,还可以从集体创作找到更多的灵感。在排练中,不仅仅跟你演对手戏的演员会和你交流,跟你同台的演员都会给你提出建议,甚至是没有演出任务的演员也会坐在台下,观摩排练,参与创作。所谓一棵菜的精神,戏比天大的精神。

  中国的传统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艺术,历来讲究看“角儿”。有“角儿”,才能有“座儿”,“座儿”是“角儿”的命。座儿是什么,座儿就是观众。从某种角度上说,观众就是演员的老师。高质量的懂得欣赏戏曲的“行家”观众才能够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话剧亦如是。我们到底应该看什么怎么看,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就北京人艺现实主义戏剧而言,我以为还是应该看演员行云流水的表演,唯有表演,能够集大成,呈现所有的“戏”。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唐诗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